杨洋
摘要:在分析“微时代”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主要体现在教育信息资源更加丰富、开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面临的挑战主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及主渠道地位遭到冲击。“微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需要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打造过硬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深入挖掘教育信息资源,丰富教育内容;同时积极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010-0091-03
伴随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微博、微信等“微媒体”为主要传播媒介的信息传播新时代——“微时代”悄然来临。“微时代”条件下信息传播所具有的开放性、互动性、包容性、及时性等特性吸引着庞大的网络用户,尤其是高校大学生,对他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微时代”所引起的改变既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使教育信息资源更加丰富,开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也使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和主渠道作用受到冲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因事而化、因时而进,抓住机遇,从建设队伍、提升话语权、丰富内容、拓展渠道、推进信息传播等五个方面,积极探索新方式、新途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微时代”的内涵与特征
“微时代”以微博、微信等作为媒介传播代表,是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是新兴网络媒体创新与变革的产物。它是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采用文字、语音、视频等多种表现方式进行信息加工、发布和阅读、交流等社会活动,实现高效、实时、互动信息传播的时代信息。“微时代”信息传播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为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传播活动中的传者与受者角色重叠并且变得模糊;传播活动呈现网状结构、多向结构,“去中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每一个手持移动终端的个体都是一个传播节点,成为传播活动的主体,人们进行传播活动更加便捷、高效、平民化,传播的时效性显著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更加高效。
二是传播文本的碎片化。在微时代,手机等便携式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得原来的长文本信息已不能适应这些新载体的发展,短小多样的信息文本恰好满足了当前人们利用琐碎的时间接收和发布信息的需要。在“微时代”的传播模式下,信息的发布权掌握在每个持有信息接收终端者的手中,这种传播模式既能满足人们能随时随地表达自我的欲求,又能满足受众抓住空闲时间实时、高效接收信息的需求。这都直接导致了传播文本的碎片化。
三是传播载体的多样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信息传播载体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传播交流的途径。当下,人们可借助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移动终端,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端,以及网易等门户网站随时随地接收和发布信息,方便、快捷地实现沟通互动。
四是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在“微时代”,信息传播过程呈现“去中心化”的特点,原有的单向传播方式逐漸被双向互动式甚至多向互动式的传播模式所取代,受众不再只是观望者,他们不但可以根据个人需要有选择地接收信息,同时还可以自由表达个人的心情和观点。
五是传播空间的开放性。在“微时代”,信息的传播突破了传统的亲缘、业缘、地缘等时空限制,传播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和延伸。只要连上网络,人们就可以借助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微媒体进行信息的接收和发布,人与人之间便可跨越时空限制进行实时沟通。
二、“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一是教育信息资源更加丰富。“微时代”的到来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资源。丰富、新颖、开放的媒介平台,既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又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既提高了教育信息的流通的速度,又扩大了相关教育知识的储备量。“微时代”的信息传播不再局限于借助传统的纸质文字,而是根据信息传播者所要传播信息的特点、个人喜好等自主选择文字、语音、视频等方式进行信息传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借助“微媒体”将原本枯燥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融声、色、光、画为一体的动态形式演绎出来,使教育内容从平面、静态化走向立体、动态化,从而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深入学生的内心。
二是开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微时代”信息的传播与获取方式从传统的单向线性传输转变为双向、立体、多层次传输,每个个体都是一个移动的信息源,人与人之间可以进行更加灵活、自由地进行沟通与交流。高校可借助微博、微信等“微媒体”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推送到线上平台,大学生可随时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自主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依托微时代传播的互动性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将说服教育巧妙地隐藏在与学生的线上互动中,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引导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从线上互动中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学习成效,特别是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这些反馈信息有助于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忙他们解决思想和实际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二)“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遭到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推动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序组织、顺利开展,决定着工作的最终成效,在思想政治教育全局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育者凭借其掌握的丰富的教学知识储备和课堂主导者这一角色自主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话语表达方式。“微时代”信息获取的渠道更多样、更便捷,知识的来源更广泛。当代大学生对新事物具有较强的敏感性与接受能力,是新兴媒体用户的主力军,他们可借助新兴媒体主动搜集和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关注,教师的主体地位和话语权因此受到了冲击。另外,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传播是单向线性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话语权是不平等的。而在微时代,原有的信息单向传播方式被双向、多向互动式的传播模式所取代,信息传播更灵活、自由、平等。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以一种更具吸引力、感召力和针对性的话语表达出来,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成为教育者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地位受到冲击。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课堂的理论教育为主渠道,辅之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加深学生对思想教育内容的体悟。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育者可依据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规划、开展教育活动,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但是这种教育方式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参与度低,缺乏有效的交流反馈的途径。进入“微时代”,新兴媒体深入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他们可以借助“微媒体”进行自主学习;新兴媒体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新型课程教学模式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与配合度,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既有理论“灌输”又具有效互动。然而,当前大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与时代、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思想状况紧密性不强,沉闷枯燥的理论灌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学生对教育内容的认可度低,教育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三、“微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打造高质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要求,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促使教师认真履职尽责,自觉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以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抓手,采取“专兼聘”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一批政治素质过硬,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联系实际,老中青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队伍,使他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专业学习,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门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更新教育观念,丰富专业知识储备,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增强运用“微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与能力,探索积极有效的教育方法推进思想教育工作,使大学生认可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
(二)挖掘教育信息资源,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微时代”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丰富的信息资源一方面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扩大了人们知识的储备量,另一方面,开放的网络平台上充斥着各种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信息。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但由于长期身处校园,社会经验相对不足,在认识世界、看待问题上更易受各种外部因素的干扰,从而影响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关注学生的思想状态,传播积极向上的信息,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念正向发展。面对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教育理论与现实脱节等问题,教育者要积极关注大学生感兴趣的方面,紧跟时代步伐,不断丰富与更新教育内容,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立足现实,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将思想政治教育所需实现的知识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有机结合,深入“微”生活、善用“微”话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更富时代与生活气息,更具有吸引力与感召力。
(三)积极利用“微平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当前,微博、微信等“微媒体”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透过“微媒体”这一信息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搜集到关于学生现实生活与心理状态等信息,从而发现共性及某些特殊情况,并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高校应积极构建微博、微信平台,建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双向沟通渠道,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化解师生间的隔膜、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除此之外,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充分探索与发挥微博、微信等平台的教育作用,使之成为传统课堂的有益补充,形成融线上与线下教育于一体的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性发展。
“微时代”是一个信息传播的全新时代,在“微时代”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掌握信息传播的规律并予以有效利用,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首先,“微時代”信息传播趋于平等、独立、扁平化,但个人的话语权仍有区别,意见领袖仍活跃在微博、微信等平台,因此,要充分发挥“意见领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引领作用,借助“意见领袖”向受教育者传递有正确价值的观念和有关正能量信息。其次,要加强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正向引导。在创新教育方式,利用讲座、专题报告、实践体验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的同时,充分利用微媒体的教育功能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以大学生更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向其传递健康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念,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高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阵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一项系统、复杂且长期的工程。面对“微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的机遇与挑战,必须把握时代脉搏、适应时代需求,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状态,积极探索新型有效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微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微时代”,从而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杨威.“微时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
[2]王学俭,刘强.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王喜春,李德万,王言,李建新,杨阳.“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J].文教资料,2015(12).
[4]梁海波.微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6).
[5]刘培.以微信为载体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7.
[6]陈跃.“微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光明日报, 2012-02-26.
[7]陈志勇.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8]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9]王东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微”转向及其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4(1).
[10]杨立淮,徐百成.“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2011(3).
[11]王倩,张立杰.“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与创新[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