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足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脉溶栓治疗后的康复效果观察

2019-09-19 05:35刘婧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卒中病房吉林吉林132000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16期
关键词:溶栓缺血性神经功能

刘婧(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卒中病房,吉林吉林 132000)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根据患者症状表现的不同,具体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2类,其中前者约占脑卒中患者总数的2/3,因此在临床上个更为常见[1]。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上,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动脉溶栓疗法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应用,但由于患者发病时间不同,患病程度各异,导致部分患者后期的康复效果仍然不是十分理想。为了有效解决此问题,该院以2018年3月—2019年2月为研究时段,在患者动脉溶栓治疗后,增加中医足疗的治疗环节,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该院治疗的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治疗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包括:(1)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2];(2)经影像学如头颅CT或MRI等确诊;(3)适合采取动脉溶栓治疗;(4)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6 h。排除标准包括:(1)出血性脑卒中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心脏等脏器重度功能不全患者;(3)精神类疾病患者等。征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在患者知情同意后,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患者人数各40例。在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患者年龄 37~75岁,平均年龄(64.56±7.66)岁。 发病时间 2~6 h,平均发病时间(3.68±1.65)h;在观察组中,男23例,女17例。患者年龄36~78岁,平均年龄(65.16±8.36)岁。 发病时间1~6 h,平均发病时间(3.42±1.70)h。2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采取动脉溶栓治疗,如明确缺血性脑卒中病变动脉血管后,医生将微导管送达病变位置,行微导管远端造影。征象显示远端血管通畅后,将100万U尿激酶融入生理盐水10 mL中,通过微导管导入。30 min后再次进行血管造影,若仍然存有血栓,则继续进行导入尿激酶100万U。动脉溶栓治疗结束6 h后,拔出导管鞘,并进行压迫止血治疗[3]。

1.2.2 观察组治疗方法 观察组在对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方法结束后,增加中医足疗的治疗环节,主要包括中药足浴和足部按摩两个治疗部分。在中药足浴治疗方面,中药组成包括乳香、川芎、透骨草、红花和没药等各30 g,加水后,先武火煮10 min,然后再文火煮50 min,以制成中药足浴液。在患者每日睡前30 min,将中药液加入温水,保持水温在40℃左右,对患者进行中药足浴治疗。1次/d,每次足浴时间为30 min[4];在足部按摩方面,医生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取头、额窦和脑干等足底反射区,采取点和按等方法,对以上穴位进行按摩。每日按摩1次,每次足底按摩时间为20 min。

1.3 观察标准

(1)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比较。采用简化Fug1-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进行评分。量表分为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2部分,满分分别为66和34分。评分越高,表示运动能能越高;(2)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比较。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为标准进行评分,满分12分,评分越高,表示神经缺损越严重。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如表1所示,可见治疗前,2组患者上肢和下肢FMA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患者上肢和下肢FMA评分结果均高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比较[(±s),分]

表1 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上肢FMA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下肢FMA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40)观察组(n=40)38.45±3.10 38.11±4.26 42.92±4.68(47.12±5.26)*16.89±3.36 17.11±3.11 19.92±3.84(22.62±4.02)*

2.2 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如表2所示,可见治疗前,2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评分结果低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比较[(±s),分]

表2 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40)观察组(n=40)10.33±1.47 10.19±1.56 7.33±1.41(6.36±1.23)*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患者脑部供血动脉闭塞或者狭窄等原因,引起脑部供血出现障碍,从而导致脑组织坏死的总称。患者发病后,典型的症状表现如肢体麻木、偏瘫和眩晕等,若缺血情况较为严重,可导致后期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等情况,甚至直接导致死亡。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方面,采取溶栓治疗是最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传统的溶栓治疗方法以静脉溶栓为主,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其弊端表现在血管再通概率较低,而且溶栓药物用量多,增加了出血转化的风险。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动脉溶栓疗法已经逐步应用于临床,其与静脉溶栓的区别在于可以将药物导入病变的动脉处,起效迅速,且药物的浓度较高,因此治疗效果优于传统的静脉溶栓方法。

但由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患病情况各异,虽然采取动脉溶栓的方法,提高了患者抢救的成功率,但仍然有部分患者后期出现各种运动或功能障碍。根据此问题,该院在患者经动脉溶栓治疗后,增加了中药足浴和足部按摩2个治疗环节。

在中药足浴方面,我国传统医学认为十二经络起点和终点均为足部,循行路径覆盖了头部、胸部和腰部等部位,加之足底的毛细血管和末梢神经非常丰富,经中药足浴后,各种中药成分在温水的热力作用下,会有效的渗入足部的皮肤组织,按着足部的循行路径可到达病变部位,以此起到疾病治疗和改善循环的作用;在足部按摩方面,足部有人体各个脏器和部位的反射区,通过对这些反射区进行按摩和刺激,可以调整各个反射区所对应脏器的状态。

在治疗效果方面,观察组经动脉溶栓和中医足疗后,与对照组患者比较,上肢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后者,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取得了预想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溶栓缺血性神经功能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高压氧辅助治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5-HT、NE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