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婉婉(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河南洛阳 471000)
卧床患者长时间运动量不足,导致其肢体末端血运水平下降,进而造成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比例升高,对卧床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1]。对此,该研究对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卧床患者予以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对其应用效果及对护理满意度的影响予以分析。
选择该院卧床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36)与参照组(n=36)。其中实验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 52~87周岁,中位年龄(69.31±12.44)周岁。卧床时间2个月~5年,中位卧床时间(2.54±0.94)年。 参照组男 22例,女 14例。 年龄 50~86周岁,中位年龄(69.28±12.46)周岁。卧床时间4个月~5年,中位卧床时间(2.56±0.92)年。 2组患者年龄、性别、卧床时间等基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方式经由可比性检验合格。
纳入标准:(1)患者及其家属了解该研究内容基础上自愿参与;(2)患者认知能力正常。排除标准:(1)语言能力缺失;(2)精神类疾病;(3)治疗及护理依从性不足[2]。
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根据患者原发疾病、恢复状态予以全面护理。实验组行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其一,生活习惯干预方面,饮食需保障患者每日营养需求,选择低脂肪、低热量、高纤维素及高维生素的食品,并增加易消化饮食的占比,以提升患者的消化系统功能。针对部分具有不良嗜好的卧床患者,需告知患者戒烟酒的重要性,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戒烟酒的方案,提高患者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其二,用药护理方面,血管损伤是导致血栓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中需避免长期卧床患者予以下肢穿刺,避免对患者下肢静脉血管内皮的影响,尤其需避免股静脉置管等操作,从而保障患者血管健康水平[3]。同时,对于部分需要采用利尿类、止血类药物的患者而言,其药物干预及护理工作要求较高,需尽量缩短其注射时间,避免对患者血液在长时间内保持高凝状态,从而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比例。其三,体位护理方面,患者因长期卧床所致其机体运动量降低,导致患者下肢肢体末梢血液循环无法保障。对此,护理人员需及时调整患者体位,每2 h协助患者翻身,减轻患者下肢静脉血管压力,进而促进其静脉血管血液回流[4]。
在患者护理前、护理后3 d、7 d测量其大腿及小腿周径[5]。记录患者下肢水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通过《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判定患者对护理工作及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情况,满分20分,不满意为1~10分、一般满意为11~15分、十分满意为16~20分。
该研究72例卧床患者相关数据录入SPSS 19.0统计学软件之中,实验组与参照组卧床护理前、护理后3 d、7 d大腿周径、小腿周径数据行t检验,采用(±s)表示。2组患者卧床护理满意度及下肢水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行χ2检验,采用[n(%)]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护理各时间点下肢周径数据(表1),护理前2组患者下肢周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3、7 d 实验组大腿周径、小腿周径均短于参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卧床患者各时间点下肢周径比较[(±s),cm]
表1 卧床患者各时间点下肢周径比较[(±s),cm]
组别大腿周径护理前 护理后3 d 护理后7 d小腿周径护理前 护理后3 d 护理后7 d实验组(n=36)参照组(n=36)t值P值54.78±5.41 54.81±5.48 0.023 3 0.981 4 56.5±5.98 62.08±6.73 3.718 7 0.000 4 55.14±5.51 61.46±6.48 4.458 0 0.000 0 42.04±3.75 42.01±3.78 0.033 8 0.973 1 43.99±3.81 46.85±4.23 3.014 2 0.003 5 43.06±3.74 46.38±4.18 3.551 4 0.000 6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数据(表2),实验组下肢水肿(11.11%)、下肢深静脉血栓(2.78%)发生率均低于参照组(33.33%、19.4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n(%)]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卧床护理满意度情况(见表3),实验组卧床护理满意度(94.44%)高于参照组(75.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卧床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患者下肢静脉血管中血液发生凝结,患者多表现为腿部水肿、静脉曲张、疼痛、皮炎及皮肤溃疡症状,是临床中的常见病之一[6]。临床中造成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较多,一般情况下包括患者静脉血流瘀滞、静脉内膜损伤、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临床中卧床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比例较高,对此,该研究对卧床患者行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对其应用效果加以分析,其结果显示,护理前2组患者下肢周径未见明显差异,护理后3、7 d实验组大腿周径、小腿周径均短于参照组,实验组下肢水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低于参照组,实验组卧床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临床中患者受到肢体血液循环效果下降、穿刺操作、运动功能下降等原因,导致其下肢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较高,患者因下肢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极易造成患者发生肺部、心脏及脑部血管栓塞问题,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7]。因此,临床中应酌患者实际情况,对患者予以下肢发生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通过对患者予以生活习惯、用药、体位等护理方式,促进其下肢血液循环,是降低下肢发生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重要方式。
综上所述,该研究对卧床患者予以下肢发生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栓发生比例,在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方面起到了积极影响,因此,下肢发生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模式在卧床患者护理方面具有临床推广及应用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