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兰(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体检中心,广西南宁 530011)
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下肢静脉血栓,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腹腔手术对于手术时间方面难以估计,患者因长时间的仰卧,导致下肢肌肉处于麻痹的状态,正常的收缩功能消失,加上麻醉药物的原因,使患者的血流速度缓慢,增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1]。若未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和处理,则会随着时间的延长影响下肢静脉的正常功能,甚至会因栓子脱落,随血液流走到达肺动脉形成肺栓塞,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针对此现象,临床常用的治疗方式是溶栓的药物治疗或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来预防血栓,但此方式以增加手术患者的心理压力,因此在患者手术的过程中选择合适额护理方式来辅助治疗对患者而言,显得尤为重要[2]。该文对此进行相关研究,2017年11月—2018年11月,现报道如下。
随机选取本院110例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相关资料,根据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两组人数均等。患者的男女性别分布比例分别是29:26、27:28;年龄范围分别在 29~68岁、30~70岁,平均值分别为(49.5±5.3)岁、(50.1±4.9)岁;其中常规组有 13 例患者行胆囊切除术、18例行阑尾切除术、11例行子宫肌瘤切除术、13例行其他手术;而干预组中有14例行胆囊切除术、19例行阑尾切除术、10例行子宫肌瘤切除术、12例行其他手术。患者的相关资料经检验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比较。
行常规护理的常规组其主要护理措施有:协助医师行手术麻醉工作、监测患者术中的生命体征、配合医师行腹腔镜手术、术后为患者摆放合适的体位、密切关注患者病情的变化。
干预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手术室干预性护理,其主要措施有:(1)由患者的责任护士负责观察其下肢的临床表现,对于存在浅静脉曲张和下肢浮肿的患者,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保障患者下肢血流的畅通,必要时可局部按摩患者的下肢,配合使用抗血栓压力袜和气压治疗仪;(2)根据患者手术的不同调整患者的体位,大部分患者可在手术过程中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而肛肠和妇科手术的患者,可于麻醉开始前利用体位架的调节使小腿高于整个躯干,减少和金属物质的接触,在小腿部位防止海绵垫,分散着力点,继而促进血流;(3)对于突发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可冰敷冰硝散,预防血栓情况在手术过程中加重;与此同时,可在小隐静脉处进行插管,利用尿激素、阿加曲班进行药物治疗,将足高头低位的患者逐渐调整为平卧位,按摩患者小腿肌肉,避免出现血液凝聚的情况;(4)术后,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时,督促患者尽早下床活动,或者由护士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肢体的功能训练,避免术后血栓的形成。
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判断患者下肢出现疼痛、肿胀和浅静脉曲张的情况;采用多普勒彩超检测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发生静脉血栓的概率和血栓的直径大小;采用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患者的护理马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以前两者相加的百分比为总满意度[3]。
常规组下肢发生疼痛、肿胀和浅静脉曲张的比例分别是27.27%、21.82%和16.36%;干预组发生疼痛、肿胀和浅静脉曲张的比例分别是10.91%、5.45%和3.64%。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下肢临床表现对比[n(%)]
常规组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32.73%、血栓直径的大小平均为(0.45±0.14)cm、血流速度平均为(20.35±3.47)cm/s;干预组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9.09%、血栓直径的大小平均为(0.21±0.11)cm、血流速度平均为(27.98±3.66)cm/s,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血流速度和血栓形成情况比较
常规组护理总满意度为81.82%,干预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2.73%,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比较
腹腔镜手术的时长无法确定,患者在此过程中需长期保持平卧位,加上术后伤口的疼痛和麻醉药物的影响,患者术后更愿保持不动避免牵扯到伤口,长期下去,会导致下肢肌肉萎缩,血流不通,增加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对患者下肢肢体的正常功能和生命安全产生威胁,因此如何有效预防下肢静脉的血栓的形成是促进腹腔镜患者预后的关键[4]。
该文研究显示,干预组下肢各项临床表现的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其主要原因是干预组围手术期由责任护士全程监测患者下肢的情况,便于及时发现患者下肢是否出现疼痛、肿胀和浅静脉曲张的情况,利用局部按摩、抗血栓压力袜等方式进行干预,缓解患者下肢的不良表现,改善下肢静脉血栓的危险症状[5]。
另外,该研究还发现干预组下肢静脉的血流速度明显快于常规组,血栓的发生率和已形成的血栓直径均小于常规组。其主要原因与患者体位的调节有关。对于一般腹腔镜患者直接抬起下肢可以促进静脉血液的回流;而对于行腹腔镜下肛肠手术和妇科手术的患者而言,由于无法直接抬高患者的下肢,可通过体位架调节患者小腿的高度,并垫上海绵垫,减少与金属物质的接触,以防压迫局部血管,致使压力增高,影响血液回流。待患者手术结束后,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可通过对小隐静脉的局部给药和腿部肌肉按摩等方式来保障患者下肢静脉血流的畅通,避免血液凝聚增大血栓的直径,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6]。
综上所述,对于腹腔镜手术患者而言,通过实施手术室干预性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表现,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在保障患者下肢静脉血流畅通的同时,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