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姣(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河南洛阳 471000)
脑卒中是指脑血管疾病在诸多诱因下,导致脑内动脉狭窄、闭塞以及破裂,引起脑血液循环障碍,出现一次性[1]或者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综合征。偏瘫为卒中后常见并发症,偏瘫发生后,将会抑制大脑皮层控制的高级运动机能,带来肌痉挛[2]、足下垂与足内翻等不良后果,最终使患者的站立及行走功能受到严重影响。踝关节护理模式是一种针对性护理措施,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中有利于改善生理功能,减少下肢运功功能障碍引起的诸多不便。现对该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踝关节护理的临床可行性展开探析,总结如下。
研究纳入的90例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脑卒中,伴有偏瘫症状,遵从双盲法分组标准分为两组,参照组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45~86岁,平均年龄(63.84±10.79)岁;其中 12 例脑出血,33 例脑梗死。研究组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46~85岁,平均年龄(63.91±10.20)岁;其中 14 例脑出血,31 例脑梗死。所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无严重认知障碍;将精神疾病、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者、未签订知情同意书者排除。两组性别、年龄和疾病类型等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对比价值。
参照组提供常规护理,即遵照医嘱与护理规范对患者开展护理操作;将疾病有关知识告知患者;对患者采取心理护理、生活指导等;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指导开展下肢被动、主动训练。
研究组提供踝关节护理:(1)下肢正确摆放:协助患者选取仰卧位,将一大小为(30×60×20)cm3的大号枕放于患侧大腿外侧,依次将一大小为(30×15×20)cm3的小枕放于髋关节和膝关节,避免髋关节外旋,使膝关节稍微屈曲 20°~30°;另外,还可选取中立位,于患者足底垫上一大小为(30×30×20)cm3的中号枕,避免足下垂;间隔2 h协助患者更换一次体位,患侧卧位时间每次≦1 h。选取患侧卧位时,需确保患者的髋关节维持在伸展状态,稍微屈曲膝关节,健腿髋关节、膝关节屈曲,于中号枕上放置,并将一大号枕放于患者背部;选取健侧卧位时,患腿需维持髋关节、膝关节呈90°,同时于大号枕上放置,采用一中号枕促使踝关节稍微背屈,以预防足下垂、足内翻。(2)踝关节背屈运动:帮助患者保持仰卧位,临床护理人员一手固定好患者的踝关节,另一只手辅助患者开展踝关节外翻、背屈运动。(3)加强背屈、屈膝及伸髋运动:辅助患者选取仰卧位,引导患腿开展屈膝、伸髋运动,并垂于床沿。护理人员应托住患者的足部,使其维持在背屈位,其后于伸髋状态下保持屈膝、背屈踝。(4)桥式运动:若患者为缺血性脑卒中,入院后便可鼓励及引导患者于床上开展桥式运动,至患者能独立熟练地完成,且患肢肌力恢复到Ⅲ级,再改为单桥运动。双桥运动内容为:协助患者保持仰卧位,双腿屈曲,于床上水平放置双足,此时护理人员站于患侧,一手置于患者患膝上,鼓励患者向下向前拉压膝关节,另外一只手于患侧臀下放置,使患者抬起臀部,以伸髋。臀部拉起后,双侧骨盆需维持在水平状态,避免向健侧后旋;单桥式运动具体内容为:指导患者由床上缓慢抬起健足,逐渐过度至单用患足负重时开展上述运动。
(1)参考FMA(下肢肢体运动功能量表)评估护理康复能力,总分为34分,评分与康复能力呈正相关。(2)参考FIM(功能性独立量表)判定日常生活能力,总分为126分,评分愈高,提示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愈佳[3]。
借助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研究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前,两组FMA评分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的FMA评分高于护理前和护理后的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的FMA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护理前后的FMA评分对比[(±s),分]
组别 护理前 护理后t值 P值参照组(n=45)研究组(n=45)t值P值12.46±2.63 12.42±2.61 0.072 4 0.942 4 20.14±3.29 26.67±3.27 9.443 4 0.000 0 12.231 5 22.847 6 0.000 0 0.000 0
护理前,参照组FIM评分接近于研究组,但护理后参照组上述指标评分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的FIM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护理前后的FIM评分比较[(±s),分]
组别 护理前 护理后t值 P值参照组(n=45)研究组(n=45)t值P值36.95±5.81 36.89±5.78 0.049 1 0.960 9 72.95±6.73 93.36±6.14 15.029 0 0.000 0 27.161 9 44.922 6 0.000 0 0.000 0
据文献记载,脑卒中发生后,患者脑部神经组织细胞受损,使运动系统神经元的功能受到影响,进而导致运功能力下降;另外,脑卒中患者出现偏瘫后,大脑皮层控制的高级运动机能受到抑制,将增加患侧下肢伸肌张力,提高足内翻、足下垂等并发症发生率,进而严重影响到患者正常的站立能力和行走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步行能力是判定人们日常生活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卒中后保留步行能力的患者占比为70%,且多数患者以膝过伸步态行走,此类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严重下降,生活质量严重降低。因此强化踝关节护理,使患者的诸多关节得到活动,对有效避免二次损伤,预防出现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和韧带挛缩等均有重要作用。
该次研究表明,研究组患者接受踝关节护理后,FMA评分显著提高,与护理前的(12.42±2.61)分和护理后参照组的(26.67±3.27)分相比均得到良好改善,说明踝关节护理在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也有利于提高生存质量,使患者维持良好的生活状态。王月丽[4]研究中将8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踝关节护理,结果显示两组护理后的下肢功能均得到一定改善,但组间对比,以踝关节护理组改善的程度更理想,故该学者认为踝关节护理在临床中的实用性高,能明显提高患侧肢体功能,使患者的护理需求得到满足。以往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开展站立训练时,采用的患侧异常共同运动模式易导致膝关节小范围内控制不良,还会出现明显的屈曲,外加膝关节周围肌肉协调性丧失,故降低了膝关节的稳定性,经膝关节过伸交锁、躯干前倾方可使膝关节的稳定性得到维持。该次研究组采取了个体化的踝关节护理,通过针对性的姿势、活动指导,加强了膝关节的控制效果,且屈膝前进时向心性收缩,维持伸展,能使伸肌痉挛与下肢伸肌共同运动模式受到抑制,进而帮助患者稳定站立。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后的FIM评分与参照组对比明显提高,进一步说明研究组制定的护理方案在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有显著作用,优于常规护理。踝关节护理模式是一种针对性及有目的性护理措施,通过开展踝关节康复护理,能使肌肉感受器和关节受到刺激,从而加速肌力、运动功能恢复;另外,通过开展踝关节屈伸运动,能加速下肢肌肉收缩,避免肌肉萎缩及韧带、肌腱挛缩变形,最终有助于促进下肢功能恢复。文爱欣[5]研究认为,踝关节护理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作用,这种护理模式能创造损伤神经代偿或修复的条件,使受到破坏的运动反射弧在良好的条件下重新建立;另外,良位肢摆放能避免关节变形和患肢挛缩,可减少患侧卧位时间,避免淋巴与静脉回流而使病情加重;被动运动与按摩能加速淋巴、血液循环,使肢体感受器受到刺激,进而加速新陈代谢,最终达到预防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的目的,与该研究结论一致。
综上所述,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护理中施以踝关节护理模式可行性高,能提高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因此值得作为有效可靠的护理模式进一步推广以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