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远程教育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119)
今年是广播电视大学创建40周年,一代又一代的电大人攻坚克难,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砥砺前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办学成就。陕西电大40年累计培养本、专科毕业生47万余人,实施各类培训53万余人次,现有各级各类学历教育注册学生15.5万余人,是陕西在校生人数最多的高校[1]。俗话说“四十不惑”,在肯定办学成就的同时,更需要我们“回头看一看”,总结以往办学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化解一些经常困扰我们的“惑”,从而加快建设陕西开放大学,为构建陕西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为观察方便,我们按照陕西电大不同历史阶段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的不同,将其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来加以考察。
这一时段为1979—1986年,为广播电视大学初创期,其历史使命是为“文革”当中失去上大学机会的大批社会青年提供上学机会。“文革”结束后,一大批失去了学习机会的社会青年想要学习深造,需要国家进行学历补偿,给他们提供受教育的机会。1977年恢复高考后,当年参加高考的考生为570万人,当时只录取了27.3万人,录取比例是39:1。1977年10月19日,邓小平同志会见英国前首相希思(当时英国开放大学在校生26万人),希思建议利用广播电视办大学的思路引起了邓小平同志的高度关注。借鉴英国开放大学的经验,1978年2月6日邓小平亲自批准创办广播电视大学。我国高考的录取率在电大创立初期的1978年仅为6.8%[2]。
这一阶段,电大实施自学视听生政策,主要是面向社会招收在职生,大家经历过文革的浩劫,对知识的渴望以及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使得学生学习特别刻苦用功,教师也非常尽职尽责,整个电大呈现出开拓进取、大胆创新的精神面貌,满足了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的学习需求。
总结这一时期电大取得成功的因素,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一是聘请“名师”授课,如1979年2月6日全国广播电视大学正式开课,第一课是由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主讲高等数学;二是先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应用,如全国和各地的教育电视台定期播放课程录像以及广播、录音机广泛应用于教学等;三是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严格的自律精神,教师具有伟大的时代使命感和奉献精神;四是整个社会形成了尊重科学、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五是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教育质量意识。
但作为初创时期,其历史的局限性等方面的不足直接影响到以后直至今天电大的发展,具体有以下两个突出点:首先是电大的定位,将电大定位于成人高校,没有像英国开放大学一样将电大定位为一所大学来建设,具体表现如我省电大建校之初的1979年,人员编制主要配备广播电视演播人员和教学管理人员,从根子上就忽视了大学之重——自己的教师队伍建设,即使在国发[1979]277号文和 教育部(81) 教视字004号文中也只强调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类似还有校舍建设等突出问题;其次,依靠政策办学的思路,为电大长远发展留下了隐患,正如洪堡在1810年为新柏林大学签署的备忘录中曾主张,如果一所大学只是注重于去满足国家的短期需要,则它终究会在对国家的贡献及其自身的存在上都陷入失败的境地[4]。
这一时段为1986—1999年,为电大发展第二个阶段,主要使命是补充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由表一可知,1986年前后正是我国三年自然灾害后两个人口生育高峰叠加期出生的婴儿上大学时期,受制于当时普通高校师资、校舍等高等教育资源的限制,为解决适龄青年上大学“难”的问题,“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 国家教委确定今年(1986年)在广播电视大学内试点, 招收一部分参加全国普通高校统考合格的高中毕业生, 入普通专科班学习,通过二至三年的培养,使其具备普通大学专科文化水平。”这“既可减轻普通高校招生的压力,又能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大学的空间优势。”[5]
表一 1961—1975年我国出生人口统计[3]
1995年电大开始在全国部分省市开始了招收“注册视听生”试点工作,但由于当时的办学机制、教学组织结构、教材和学习支持服务等方面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不适应,加上考试通过率过低,仅仅两年多就取消了试点。
回顾这一时期电大做得比较好的方面:一是系统和行业办学,在地市分校和大的厅局工作站开展普通专科生教育,同时也为系统内的子弟提供了一条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二是相对而言当时学生的基础较好,由于这一时期高考仍然施行“预选制”,即高三学生统一参加学校组织的高考预选考试,2/3的考生被淘汰,无缘进入高考考场,而有幸进入高考考场参加高考的,仅有1/3才能考上大学,也就是说,录取率只有1/9。我有幸在1998年担任直属教学部计算机班班主任,记得当年录取线是490分,而2019年陕西省一本理工类录取分数线仅为468分,三是任课教师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记得当时省校许多老师都在厅局兼课,常常是为了按时上课饭都顾不得吃,且都是靠骑自行车来回奔波,当时课时费一节课仅有几元钱。
这一时期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红利、经济高速发展红利和人口红利集中释放时期,但我们错失了几次重要的机会:一是没有抓住普通高中专转办大学升级的机会,影响到我校的长远发展,而一些当时办学层次不如我们的学校却抓住了机会,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我们老校址隔壁的原陕西省卫生学校,紧抓办学机遇,由一所中专学校升格为普通一类本科学校—西安医学院,并在北郊征地1000多亩建设新校区,使学校进入长久的良性发展轨道;二是没有抓住机会引进高质量师资,没有“名师”,也就没有品牌专业,也就不能提升办学层次,提升办学特色;三是没有抓住机遇做好新校区的选址和征地建设工作,直属办学部门数年间先后经历了在大皮院、含光校区、煤炭学校、工运学院、二府庄、翠华路、华美十字、甘家寨等地办学,97级广电专业从入校到毕业就换了4处校舍,新校区建设迫在眉睫,从1998年初开始学校领导就多次组织基建部门到处寻找新校区校址,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及时解决。
这一时段为1999—2012年,为电大发展第三个阶段,主要使命是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1999年6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教育产业化”,将教育作为一种产业,通过教育投入,拉动经济增长,把国家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举措变形为受教育机会的商品化。1999年8月12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工作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教高厅[1999]4号),决定在全国电大系统实施开放教育试点工作。
实际上,这一阶段电大面临的形势很严峻,1999年注册视听生项目基本停止招生,处于存量学生收尾阶段,而成人高考招生规模也大幅萎缩,2006年电大招收普通专科生的资格又被叫停。这两方面因素直接影响电大的生存发展,正是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使电大重新焕发了生机。
这一时期,电大在发展第二阶段的不足已经开始显现,由于没有高职牌子,我们没有高职招生资格,不得不请教育厅出面,协调我校与学前师范学院合作办学,即我校使用学前的招生指标办高职,学生毕业证由学前师范学院颁发,我们缴纳一定的费用。而学前师范学院的前身—陕西教育学院,与我们一样曾经是成人高校,现已成功转型为普通本科高校。
欣慰的是,学校终于通过法院拍卖抵押物的形式,购买了达尔曼公司在长安区郭杜镇的一处地产,开始新校区建设工作。经过学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2006年基建工作已完成,多年处于租地办学状态的高职教育终于有了自己的“家”。同时,通过积极争取省上支持我们也申请到了高职办学资格,成立了陕西工商职业学院,使我校的高职教育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这一阶段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受教育市场化和商品经济的影响,以及网络远程教育项目参与的主体多,竞争激烈,开放教育的质量出现下滑,集中表现为教学面授环节没有落实,实践性教学环节走过场,考核环节不够规范。高职教育也面临生源逐年减少,生源质量逐年下滑的趋势,我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也存在一定的滞后。
这一时段为2012—今,为电大发展第四个阶段,主要使命是参与建构学习型社会[6]。这一时期,我国经济施行“供给侧改革”、“稳增长、调结构”、“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等重大决策,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增强自身知识、技能等方面的需求急速增长,这种背景下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逐渐被提升到国家层面。国家通过广播电视大学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网、市民学习平台、学分银行等形式为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提供实体依托。
这一时期,立足于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宗旨,我校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一是建设了三秦终身学习港,开设有幸福养老、有声读物、报纸、培训超市等栏目,并开设了创业与创新、人文与艺术、养生与健康、心理学、大学专业技术、就业技能、法律、职场与修养、英语等多门精品课程,为社会成员提供各类优质学习资源,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构;二是我校学分银行也在建构终身学习立交桥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先后发布了《陕西学分银行学分认定、学分转换标准》第一辑和第二辑,为学历与非学历以及不同教育层次间课程的学分转换提供标准,其研究成果也多次在国内交流;三是我校开展利用手机进行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但由于4G网络限制、上网流量费用、传播技术和载体等方面的原因,取得的成果有限。随着5G的逐步推广,上网流量费用的降低,各类知识APP的推广,新的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的迅速推进,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各种形式的“活”知识将“霸屏”,利用手机学习也将成为很普遍的一种现象,因此组织团队开展利用手机进行教与学的研究和实践就很迫切也很有必要。
高职教育方面,2015年实施高职招生综合评价方式,使学生既能够通过综合评价面试的方式零距离接触了解自己心仪的学校,也给学生更多选择学校的机会,但也给招生工作带来一定困难。2016年底按照省政府要求实施资源整合后,我校拥有郭杜、含光等六个校区,总占地面积698亩,教职工800多人,但整合后如何统一资源调配,如何充分发挥各校区各自办学优势等问题仍然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教育改革永远在路上”,仅就学习内容改革而言,现在参加学习的开放教育学员和高职学生除了传统学科教学外,还应该适应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的现实,开设一些人生课(如婚恋课、交流沟通课、烹饪课、家务课等)以及场景策略类的课程(如应聘课、商务公关课、心理调适课、人际关系课等),既是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又是生活经历和工作经历的预演,使学生一出校门就能很快适应社会。
另外,成人教育我们已经办了40年,高职高专教育我们已经办了30多年,但校园文化建设一直是我们的“短板”,正如一位流失的开放教育学生所言“我报开放教育上大学,但学习期间没有感受到上大学应有的氛围”。所以我们也应该在大学文化建设上下功夫,补齐“短板”。
展望未来,如果讨论学校的发展靠什么?很可能有各种不同的答案,但政策和制度的重要性是其他因素无法替代的。改革开放就是很好的例子。随着我校资源整合,事业的不断发展,我们需要对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梳理,废除一批不符合学校发展的制度,出台一批新的规章制度,以鼓励激励教职工想干事、能干事、敢干事、干实事,促使我校各项工作上台阶、上质量、上层次。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实施“暖心工程”,如积极协调解决各校区教职工子弟上学难、教职工住宅楼建设、困难教职工家庭帮困、教职工(含在职和退休)福利待遇提升等问题,使大家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
回望过去风雨兼程的四十年,我们坚信,经历过风雨历练的电大人会更坚强、更努力、更拼搏,我们的未来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