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句话道出的教育真谛

2019-09-18 09:57齐丽楠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师德因材施教

齐丽楠

在教学工作上我有两个偶像,一个是教语文的窦桂梅,一个是教数学的吴正宪。两位教坛上女神级的人物,给我共同的印象就是:优雅而美丽,真诚而朴实,博学而谦逊,睿智而纯真。我经常在网上看她们的文章,听她们的课,了解她们的动态,希望自己能向她们多学点什么,哪怕一丁半点也好。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吴正宪老师还能来敖汉这个小镇,我还有机会能直接聆听她的课,真是太高兴了。虽然我现在教语文,对数学教学了解不多,可是我还是很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每期都认真来听吴老师的课。从吴老师的课中我能体会到教育的真谛。

◎有教无类是大爱,因材施教是智慧

“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是孔子的教育思想。这一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往,我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只停留在教育学的理论层面上,虽理解,但从没用这两条教育原则来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次培训,吴正宪老师用这两个词来概括教师个人的“师德”和“专业水平”是那样的贴切,让我对这两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清晰的认识。

现代社会,教育成为全体公民的需要和共享的权利,教育的全民性和普及性显得更为鲜明充分,这是指社会层面的“有教无类”;而在一个班集体中,面对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能公平、公正,把爱洒给每个孩子的老师,是当下教师的“有教无类”。不可否认,个别老师会以“家长的背景”来定位学生,教育行为不再纯净,丧失了师德。但更多老师,并没有被“严书记的女儿”拉下马。

师德过关的老师一定是多数,但做到“因材施教”的老师,我就不敢这样肯定地说了。在大班型授课制的教学方式下,有多少老师能做到因材施教呢?每个老师真应该对照吴老师说的这两条来检验一下自己的教育行为:自己是否做到一视同仁,是否把爱洒到了班级的每个角落,是否有“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是否关注每个孩子的点滴成长,是否做到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用学科知识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课堂上有很多老师通过发奖品来激励学生,但是,这种只靠物质的诱惑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绝不是长久之计。吴老师说的“用学科知识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才是教育的大智慧。数学有“体系之美、概念之美、简约之美、抽象之美”,语文有“字之美、文之美、情之美、境之美”,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的学科魅力。在教学时,教师要把学科的魅力展示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有深厚的学科知识,要进行学科价值叩问,彻底理清并挖掘出学科教育的潜在作用;其次,要把书本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学习服务于生活,让知識转变成素养;最后,还要有较强的专业水平,把课程吃透,把教材吃透,把知识结构布局图存于心中,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地带领学生在学科的殿堂中漫步。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吸引学生,在学生心中留下烙印,历久弥新。

◎一堂好课要像一道好菜,好吃又要有营养

这是吴老师对一堂好课的比喻。好吃,指的是要让学生乐于接受;营养,是指要有丰富的知识含量。吴老师的课有一个特点——学生的思维总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课堂容量都很大。相反,有的老师上的课,同样是40分钟,就讲了一个例题,还是学生“不学就会”的,纯纯浪费了40分钟的时间。温儒敏教授说:“一定要一课一得,课课有干货。”“向40分钟”要质量,也提了很多年,为什么有的老师课堂效率还是很低呢?归根到底还是自己的专业水平不够,解读文本肤浅,教学设计乏味,教学实施不能游刃有余。听了吴老师的课,我们都很触动,作为老师,在这个知识飞速更新的时代,我们一定要不断充实自己。

两天的培训时间结束了,但吴老师的每句话都如一首歌,余音绕梁;如一杯茶,回味绵长,值得我细细品味,认真思考。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师德因材施教
品读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基于本体的学科知识门户语义服务机制研究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