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的“幸福教育”

2019-09-18 09:57王有富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幸福教育书香班级

王有富

幸福是每个人的终生追求,是每个人生命价值的实现。教育归根到底要回归于人,回归于学生的幸福成长。这是教育的价值本体,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林东第二小学前身为民国时期的启文学校,始建于1928年,是林东第一所公办小学。学校在90年的发展历程中,获得多项荣誉,成为巴林左旗小学教育的一面旗帜。

近些年,学校秉承“共创共享,幸福教育”的办学理念,力求建设“人文情怀、书香气息、师生幸福、家长满意”的学校,打造“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培养“文雅、感恩、乐学、健康”的学生,为每一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基础,让每一位教师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学校构建了幸福教育的五个支撑体系:幸福班级、幸福课程、幸福课堂、幸福团队、幸福环境。

一、建设幸福班级

学校提出幸福班级的五个要素:适性的管理制度,融洽的师生关系,成长和优秀都重要的理念,师资均衡、爱心均衡,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培养“文雅、感恩、乐学、健康”的小学生和适应儿童天性之间找好平衡点。学习管理从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基。活动管理从宽,让孩子自由自在,充分释放天性。

学校综合考虑教师的学科教学,为各班科学合理地配备任课教师,保证各班师资均衡。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公平公正地关爱每一个孩子,保证爱心均衡。

坚持“成长和优秀都重要”的理念。用放大镜看待“特需生”的成长进步;坚持各级各类表奖时,表彰同等数量的优秀孩子和进步孩子。对家庭生活或学习方面的“特需生”,情感上多关爱,学业上多辅导。每位专任教师结对一名“特需生”,实施“五个一”精准帮扶:拍一张合影,做一次游戏,谈一次理想,和家长进行一次有效沟通,建一份档案。以满足他们渴望关注、渴望认可的心理需求,让他们有归属感和价值感,班级生活的幸福味道越来越浓。

学校不断搭建舞台、探索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的活动:一是丰富活动的种类,为孩子提供更多的选择。二是限定班级承办大型活动的最多和最少次数,为各班创造平等的机会;班级限定孩子单独表演的最多和最少次数,为孩子们创造平等机会,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锻炼自己、展示自己,让孩子有一个能使自己感到自豪幸福的童年。

二、开发幸福课程

学校在开全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巴林左旗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指导意见》,构建了“两类三级”校本课程体系:一类是适性课程,以活动游戏为主,侧重适应儿童天性,让孩子拥有幸福童年;一类是奠基课程,以培养核心素养为主,侧重为孩子幸福人生奠基。校本课程21门,可容纳40%的学生;年级课程24门,约容纳30%的学生;班级课程12门,约容纳30%的学生。

林东二小是赤峰市首批“书香校园”。依据巴林左旗教育局“阅读领航”和“习字立人”指导意见,我们不断丰富书香内涵。一方面,完善“悦读”课程,让校园溢满书香。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有固定课时、有必读和选读书目、有指导教师。开展读前指导课、读中推进课、读后分享课专题研究,提高阅读效果。连续举办了13届校园读书节,评选表彰书香学生、书香教师、书香班级,激励师生养成读书习惯。通过评选书香家长、书香家庭,带动书香社区建设。另一方面,完善书法课程,让校园溢满墨香。开设硬笔书法必修课和软笔书法选修课,指导孩子选好字体,用好字帖。树立“提笔即练字”意识,把书写工整美观作为优秀作业评选的重要标准之一。把书法教育和美育、德育融合,教导孩子“横平竖直写字,堂堂正正做人”。2017年,学校被评为“自治区书法教育实验学校”。

林东镇南是辽上京遗址。1961年,辽上京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辽上京遗址、辽祖陵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8年,“巴林左旗契丹·辽文化旅游小镇”列入内蒙古自治区首批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培育名单。

鉴于此,我校充分利用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开发了“契丹·辽文化”主题研学旅行课程。建设了“印迹契丹”主题廊道,设计了“读《辽史普及读本》、观看《契丹王朝》纪录片——参观辽上京博物馆、培养辽史小讲解员——实地考察辽上京遗址、辽祖陵遗址——寻找现代林东镇的辽文化元素——说、唱、演、画辽史知识”系列活动。 “契丹·辽文化”主题研学旅行课程,整合了语文、道德与法治、美术、音乐、体育等国家课程,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丰富多彩可供选择的校本课程,基本满足了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需要,基本满足了家长追求优质教育、多样化教育的需求,为创建适合学生的教育做出了有益探索。2017年我校被评为赤峰市首届“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示范学校”;2018年承办了赤峰市首届美育工作现场会。

三、构建幸福课堂

学生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上度过,幸福与否不仅关乎他们的当下,更关乎他们的未来。

2017年,我校学习余文森教授和叶澜教授的教育思想,开始构建“幸福课堂”,在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基础上,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参与状态、合作状态、思维状态和生长状态;要求教师有思想、有智慧、有激情、有文化、有个性。引导由知识课堂、能力课堂走向生命课堂,在课堂上打造师生学习共同体,让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成为师生情感交融的过程,教师幸福地教,学生幸福地学。

我校在“自主高效课堂”理念指导下,开展专题化研究,逐步形成了“双线五步自主互助式”课堂教学流程。其中学生线是“铺垫复习——示标自学——小组合作——展示提升——反馈拓展”;教师线是“创设情景——引领自学——巡回指导——适时点拨——总结提升”。这个流程,正确处理了教和学的关系: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多学少教、以教导学、以学论教。落实了学生为本、学习为中心,课堂上学生个体自学、对子互学、小组助学,自信表达、专注倾听、深刻思考,每一名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发挥了教师导学、导思、导疑、导法的主导作用,避免了课堂教学漫无边际、放任自流的现象。这个流程得到巴林左旗教育局的高度认可。

四、培育幸福团队

学校大力加强师德教育。在守住底线的基础上,引领教师坚定理想信念,追求高尚与卓越。

学校注重学科组、备课组团队建设,把学科组、备课组打造成学科建设实体、课程开发实体、课堂改革實体、专业发展实体和常规管理实体。注重组长培养,让组长发挥和谐团队打造者、专业发展引领者、学校工作落实者和教师诉求表达者四方面作用。学校及各学科组积极倡导和谐精神:和,和而不同,互相学习长处、互相包容短处、互相支持难处、互相体谅苦处。

学校积极践行赤峰市教育局倡导的教师“读书——实践——写作”专业生活方式。教师读教育经典、学科经典和人文经典,年人均10多本;专任教师年人均撰写随笔反思40多篇。学校每学年整理两本《教师心语集》,有10名教师“出版”了个人随笔集。坚持践行这一专业生活方式,学习了先进经验,积淀了教育理论;开阔了视野心胸,提高了幸福指数;创建了学习型团队,提升了学校文化品位。如今,我校倡导成系列的专题阅读、专题实践、专题反思,让教师的读、做、写更有深度,更有高度。

五、营造幸福环境

建设环境课程。学校在操场周围建设了中华古诗文长廊,精选四季、中华传统节日、名山大川、松竹梅兰、爱国思乡五个主题优秀诗词100多首。在逸夫楼二楼建设了立志、孝亲、尊师、友学、长善、救失、守法、践行《弟子规》新八德主题廊道。在原有校史馆基础上,建设了“印迹契丹”主题廊道和“华夏文明”主题廊道,形成了校史、地方史、民族史“三史”主题教育。普通教室、功能教室和教师办公室都进行主题特色鲜明的装饰美化。环境课程和活动课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进校园,发挥了熏陶浸染的育人作用,坚定了师生的文化自信。

建设绿色生态环境。学校本着“小天地,大作为”的思路,教学楼内实施廊道种植,班班养花。校园南侧建有松树林、凉亭,西侧有莲韵池、生态角。校园边角旮旯见缝插针种树养花,形成小而美的绿色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幸福教育书香班级
书香万卷,前行万里
班级“四小怪”
一场被书香浸染的演讲
最是书香能致远
书香何来
幸福教育理念下中职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幸福教育课程:儿童个性发展特需
不称心的新班级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