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沉
摘 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传统,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履行使命担当的时代要求。对中国共产党人“讲政治”的理解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感性层面,只做抽象的口号式认知,而应当立足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多重视角,全面审视“讲政治”的时代意蕴,其集中体现为“有立场”的核心要义、“谋大局”的现实关照和“办实事”的最终落脚。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讲政治;时代意蕴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9)08-0035-0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1]62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中央做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的重大战略部署,就是要从根本上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战斗力,从而更好地肩负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所以,“讲政治”应当成为每个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自觉。应当看到,“讲政治”决不是口号式的空谈,它有其自身特定的内涵,并且这种内涵会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被丰富。“如果要进行讨论,就必须把概念弄清楚”[2],共产党员要“讲政治”,其基本前提就是要明晰“讲政治”究竟为何,尤其是在当前时代条件下,“讲政治”有着怎样的时代意蕴。
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的本质内核有深刻的剖析,指出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围绕政权得失而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可知,对政治的理解一定要注意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政治有其贯穿始终的核心要义,立足于此才能深刻把握政治的本质;另一方面,政治也是具体时空条件下的实践活动,必然会基于特定的时代条件,形成自身独特的时代表达。本文认为共产党员“讲政治”的时代意蕴,既应该“有立场”,即基于政治本质内核而形成的核心要义;还应当“谋全局”,即立足具体历史条件的现实关照;更需要“办实事”,即实现为人民服务的最终落脚。
立场指的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地位和所持态度,基于不同的立场,人们对于特定问题的认识、评价等会产生差异。近代以来,无论历史进程如何演进,政党的政治活动始终围绕着政权展开,并由此形成“为何执政、为谁执政、如何执政”的基本实践逻辑。立场问题就是政治主体践行这一逻辑的基本前提,它决定了政治活动的性质和方向。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其自身的鲜明政治属性要求每一个党员必须准确把握“讲政治”的时代核心要义,即“有立场”地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在具体工作中坚定信仰立场、政权立场、人民立场和权威立场。
(一)信仰立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后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3]每每论及党的建设,习近平总会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问题,并将之形象地称为“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可见,信仰问题是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前提性问题。“信仰什么”决定了事业的性质和发展的方向,“有多信仰”决定了一路披荆斩棘、攻坚克难的决心与信心。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的执政党,因此,中国共产党人除马克思主义之外,不可能再有其他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以自身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4]14。同时,信仰立场问题决不是抽象的,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是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马克思主义在科学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共产主义的科学预测,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但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唯有走好当下的每一步,才能够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打下坚实基础,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便是中国当下最大的实际,持续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更高水平,以共同理想支撑远大理想,用远大理想引领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信仰立场的题中之义。
(二)政权立场——坚持党的绝对领导
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政权得失是政治权力的根本问题,任何阶级要维护和发展自身利益,实现既定目标,都需要掌握对国家或者对社会的最高统治权。列宁对此明确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5]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究其本质而言,都是为了代表人民夺取和巩固政权,而改革开放以来,党带领人民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更是为了能够持续巩固和发展人民政权。当前,我们党立足于全新的历史起点,在全面深刻总结建党、建国以来历史斗争经验的基础上,明确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1]20,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20。因此,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权立场,就是要坚决、彻底地拥护党的绝对领导,自觉地同任何否定、质疑党的领导的错误行径做坚决斗争。
(三)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6]马克思主义在彻底批判资产阶级英雄史观的基础上,认为人民大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定地站在人民立场之上,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在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历程中,“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答应不答应”始终都是党所恪守的政治逻辑和价值旨归。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明确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7],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用以引领党和人民事业的不断前进,可见能否立足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已经成为党之所以发展壮大、事业之所以前进的根本所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1中国共产党人作为党的具象化存在,自身天然肩负有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和使命,唯有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过程中,才能夠实现自我价值的不断升华。
(四)权威立场——坚持“两个维护”
恩格斯在批判无政府主义否定一切权威的错误观点时指出:“把权威原则说成是绝对坏的东西,而把自治原则说成是绝对好的东西,这是荒谬的。权威与自治是相对的东西,他们的应用范围是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改变的。”[8]276-277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面对的内外形势极其复杂,各种问题汇集、矛盾交织,事业推进的难度前所未有。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明确强调:“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9]习近平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也明确指出:“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10]由此可知,基于党和人民事业的革命本质,其对权威的需求也是客观必然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业已证明,如果不能充分保证党的领导核心和党中央的绝对权威,要在中国成功实现如此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不可想象的。“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最重要的是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最关键的是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11]“两个维护”是对全党的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深刻认识到事业成败与站稳权威立场、坚持“两个维护”的密切联系,将拥护核心、服从中央贯彻到生活、工作、学习的各方面。
列宁曾在论述苏维埃政治教育问题时谈及如何理解政治,他指出:“要是用旧观点来理解政治,就要犯很大的严重的错误。”[12]176认为政治一方面是“要粉碎资产阶级制度遗留下来的东西,粉碎整个资产阶级一再想消灭苏维埃政权的尝试”[12]176,另一方面则是建设任务。在此,列宁强调了在国家工作重心发生转移的情况下,对政治的理解也应当从大局出发,关照现实的国家建设实际。这一思想对于全面理解中国共产党人“讲政治”的时代意蕴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告别疾风骤雨的革命岁月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在和平建设年代“讲政治”,还必须包含对国家发展大局的现实关照,即是对当前我国“新时代、新矛盾、新思想、新战略”的关照。
(一)立足新时代——全面认识中国发展的全新历史方位
方位即方向位置,“辨方位而正则”,只有准确辨明自身所处的方向和位置,才能够确保不陷入迷茫。在社会历史领域,方位同样是一个重要概念,它以时间和空间的交汇为判断依据,对主体所存在的具体时空进行定位,从而回应主体“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重要问题。因此,如果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解为一个主体,它一定不是抽象的存在物,而是具体地存在于特定时空方位之中,这就为我们追溯其来处、展望其去处提供了现实立足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10这是党中央在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事业发展基础之上,所做出的科学判断,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时代方位。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新时代,就必须全面认识这一全新历史方位,既要明确新时代来之不易,是党带领人民付出巨大牺牲、历经艰辛探索得来的,必须倍加珍惜;更要明白站在新时代的全新起点上,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都将面临愈发严峻的形势与挑战,必须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更有定力、更有信心、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15-16
(二)把握新矛盾——深刻领会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矛盾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矛盾运动构成了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在社会系统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全局性、根本性的变化,深刻影响着各项事业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1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既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更对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着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必须敏锐地把握住这一新的变化,深刻领会其重大现实意义。首先,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要求我们全面把握人民群众的需求升级。随着我国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同步提升,其需求也必然从相对单一的“物质文化”扩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升级为更具综合性的“美好生活需要”。其次,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要求我们提升发展质量,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随着人民需求的升级,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为了平衡社会需求侧与供给侧的对接,需要立足于我国已有的生产力水平,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最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要求我们清醒认识“三个没有改变”。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客观反映了我国发展水平的提升,但这并没有改变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没有改变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中国共产党人对此应有清醒认识。
(三)掌握新思想——学深悟透用好21世纪马克思主义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8]875列宁强调:“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13]毛泽东认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14]可见,先进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巨大指导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就在于党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指导实践。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1]28。当前,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乃是全党的首要政治任务,中国共产党人应当切实体会自身肩负的神圣职责使命,学深悟透用好这一21世纪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其一,学深就是要立足文本、扎实专研,深刻领会“新思想”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保持学习的全面性、系统性;其二,悟透就是要感悟真理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即是要通过学习,不断强化联系实际、会通全局的能力,真正领会到“新思想”所蕴含的真理力量,进而坚定自身对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信心;其三,用好就是要对接现实,解决问题,即是要将学习所得运用于工作实践,真正在新思想的指导下创造性地解决中国社会现实问题,从而也为“新思想”持續注入更加鲜活的生命力。
(四)明晰新战略——切实增强历史交汇期的使命自觉
党的十九大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行了战略安排,明确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16]可见,历史交汇期是我国战略目标的交汇衔接,更是开启新征程的历史过程,能否顺利完成历史交汇,将直接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能否被推进到更高层面。基于此,必须明晰党中央做出这一战略安排的深刻用意,切实增强自身在历史交汇期的使命自觉。一方面,必须明确,要顺利实现历史交汇,必须立足当下,做好现在的事情。所谓交汇,至少应当是来自两个方面内容的聚合、对接,否则交汇是无法成立的。而历史交汇在强调交汇的本身内涵的同时,还要求交汇的内容具有时间上的先后属性,只有时间在先的内容完成了、做好了,才会有与接下来的内容进行交汇对接的可能。所以,我们只有做好当下的事情,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明白,在历史交汇后的新征程中,使命任务将更加艰巨。根据党中央的战略安排,经过历史交汇期之后,党和国家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届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将要面对的困难与挑战将更为艰巨。总之,历史交汇期后所开启的新征程前景光明,但困难和挑战更大,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明白自身的使命之光荣、任务之艰巨,进而切实增强使命自觉。
2018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指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16]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有着极为深刻的意蕴,它明确宣示了“政治”与“民心”的密切联系,揭示出党领导下的中国政治的价值旨归在民心,即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而“民心”何来?其必然来自于对人民根本利益的关切、实现、维护和发展,归根结底就是要为人民群众“办实事”。所以,中国共产党人“讲政治”需要扎根实践层面来理解,“讲政治”的时代意蕴必然内含着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最终落脚,即回应现实关切、确保政策落地、畅通联系渠道和坚持人民评判。
(一)回应现实关切——以人民好恶为根本出发点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需要什么、反对什么,必然成为党最根本的现实关切,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由此可知,中国共产党人要为群众“办实事”,就必然要认识到、回应好人民群众的现实关切,以人民好恶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一方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最大期盼,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人民群众已经形成的更加立体化、多样性需求,“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权益问题入手,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17],以更高水平的供给满足人民需求期盼,确保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满足。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对于腐败问题深恶痛绝,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知晓民心所向,明确作风问题关系党的形象、反腐败关乎党的存亡,“只有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1]67总之,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好恶为根本出发点,回应群众现实关切,将人民意愿上升为党的意志,进而推进党的事业沿着人民期盼的方向前进。
(二)确保政策落地——以不折不扣为根本着眼点
中国共产党有着扎根群众、汇集民意的优良传统,党在掌握广大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需之后,会自觉将其上升为党的意志和奋斗目标,并最终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予以实现。习近平在下基层调研时,反复强调要将党的政策落地,真正为群众造福,“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如果缺少落实这个关键环节或者落实得不好,党的主观意愿再好,制定的政策再科学合理也是枉然。因此,每一名党员必须明确,保证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与人民群众的充分对接,是其所肩负的重要职责。必须看到,当前在政策执行方面,一些地方和部门确实存在着“不作为、不全作为、不好作为”等问题:其一,严重脱离群众,懒政怠政,忽视党的政策落地,无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其二,有选择性地执行政策,或避重就轻、畏难就易,或为维护自身利益、阉割政策;其三,机械式地执行政策,不顾实际、不重民情,在实际工作中不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关政策进行创造性转化。以上情况,都是实际工作中客观存在的错误倾向。我们一定要坚决克服诸如此类的问题,确保党的政策执行不折不扣,当然,这个“不折不扣”既是要确保党的政策在人民群众中落地的完整、准确,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切实保证党的政策执行的灵活、机动。
(三)畅通联系渠道——以融入群众为根本着力点
习近平指出:“坚持群众路线,就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18]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其之所以能够引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就在于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既为人民服务,又向群众学习,充分聚集和汲取人民智慧。无论党的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坚持群众路线、大力融入群众始终都是党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所在。要真正地实现融入群众,就必须解决好“桥与船”的问题,即方法渠道问题。只有借助于有效的联系渠道,党才能够将自身密切联系群众、融入群众的价值诉求付诸实践。尤其是当前时代环境下,社会利益格局变动频繁、社会矛盾复杂多元、人民诉求丰富多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新情况,更为有效地畅通党群联系渠道。一方面,必须用好“传统渠道”。所谓传统渠道,就是在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为实践所证明的,具有良好效果的方法渠道。诸如基层调研、信访等渠道都是被实践证明且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传统方法渠道,我们必须确保将传统渠道用好、用活,创新形式使之更为适应时代发展。另一方面,必须掌握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空间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不可分离的重要空间场域,人民群众乐于利用信息网络平台传递思想、表达意志,因此其间汇集了大量的民情民意,是党联系群众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场域。我们必须利用好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快捷、有效地汇集民意、体察民情、聚焦问题、研究方略、展开部署,保證新的时代条件下更好地融入群众。
(四)坚持人民评判——以群众满意为根本立足点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19]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深刻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逻辑。面对不断变化、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党和国家的工作究竟做得如何,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回答这个问题的根本主体。任何社会实践活动都无法回避特定的评价反馈环节,这既是某一阶段的具体实践活动的终结,同时实践主体也需要通过相应的评价反馈活动。进一步总结这一阶段内实践开展的经验教训,以便在接下来将要开展的实践中规避错误、提升水准,从而将实践不断推向更高的水平,党的工作也是社会实践活动,自然需要通过评判来“明得失、知进退”。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人民群众是其力量之源,一切工作的成败得失都必须由人民来评判检验,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最高标准,这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精髓深刻契合。因此,每一名党员在工作过程中,必须时刻坚持人民评判,防止“唯上级、唯书本”等错误观念,自觉地将工作交由人民监督,认真地听取群众意见,扎实站立在让群众满意的根本立足点之上开展、推进、总结和提高工作能力、水准。
总之,“讲政治”绝非抽象的口号,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立足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透彻认知与科学把握。对中国共产党人“讲政治”的时代意蕴的理解,一定要基于整体性视角,既要看到“有立场”的核心要义,还要坚持“谋大局”的现实关照,更要明确“办实事”的最终落脚,从而形成对这一问题的全面、准确认知。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33.
[3] 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2-11-19.
[4]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5] 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7]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8.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3.
[10]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520.
[1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9-02-28.
[12]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1.
[14]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1920)[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554.
[15]孙正聿.领航新时代的理论思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N].人民日报,2019-03-19.
[16]习近平.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 为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重要保证[N].人民日报,2018-07-01.
[17]郝永平,黄相怀.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J].求是,2018(18)∶98.
[18]中共中央举行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
[19]习近平.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1-06.
【責任编辑:黎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