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英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310009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简称慢阻肺,是一种肺部气道疾病,具有破坏性,表现为肺部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与外部有害气体和颗粒的吸入以及异常炎症发生有关,临床上表现为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气短胸闷等症状,晚期患者表现为食欲下降,随之体重减轻等症状。如果不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会引起多种并发症甚至对全身造成系统性影响[1]。本研究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200 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临床护理路径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200 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者130 例,女患者70 例,平均年龄范围45.5±20.6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0 例。对照组男患者68 例,女患者32 例;实验组男患62 例,女患者38 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体重、年龄、家庭遗传史以及患病程度等)无显著差异(P>0.05)。
对照组:对照组实施普通药物护理路径。
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取临床护理路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2]。①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首先由专业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包括生活健康理念以及良好生活习惯需要注意的事项,其次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让其端正对自身疾病的心态,不能过于焦虑也不能掉以轻心,使患者保持心理平衡状态从而积极配合治疗。②饮食护理:少食多餐,饮食需清淡,以高蛋白、高纤维、低油脂低糖食物为主,忌辛辣生冷食品,戒酒戒烟,多喝水等。③呼吸训练及运动护理每天进行10-20min 的呼吸训练以及30min左右的有氧运动,比如爬楼梯、散步或做简单的有氧操等。④定期复查:由医护人员及时检查患者的各项肺功能体征并记录各病情治疗情况,针对检查结果以及患者的反馈信息适时调整方案。
统计各组患者住院时间、治疗总有效率以及各项肺功能指标。
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显效:晨间几乎不咳嗽咳痰,气短及呼吸困难等症状消失,胸闷症状消失;有效:晨间偶尔咳嗽咳痰,气短、胸闷及呼吸困难症状减弱;无效:晨间常咳嗽咳痰,气短、胸闷及呼吸困难症状无减轻趋势。
统计数据均在SPSS19.0 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显示,组间比较用χ2,计量资料用±s,组间比较用t 检验,以P<0.05 表示两组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比较两组统计数据可知,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2%)显著低于实验组(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25.34±2.16)d 长于实验组(17.21±1.98)d,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统计数据见下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比较各组肺功能例如最大呼气中段平均流速(MMEF)、呼气峰值流速(PEV)、肺活量(FVC)、第1s 用力呼气量(FEV1)、第1s 用力呼气量占肺活量比率(FEV1/FVC)等指标,实验组的肺功能各项指标明显改善。具体统计数据见下表2。
表2:两组患者治疗各项肺功能指标统计(n=100)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随着病情不断发展,如果不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可能会造成终身不愈,并产生胃溃疡、自发性气胸、慢性呼吸衰竭以及睡眠障碍等多种并发症。患者自身的生活质量会明显下降,同时给家人带来负担,因此及时采取适时的干预治疗策略尤为重要[3]。本次研究通过临床护理路径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进行干预治疗,研究数据表明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同时缩短住院时间,极大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