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从这里燃起
——观原创民族歌剧《青山烽火》

2019-09-18 00:32魏奥拉图片提供中国歌剧舞剧院
歌剧 2019年8期
关键词:烽火青山歌剧

文:魏奥拉 图片提供:中国歌剧舞剧院

OUTLINE / On July 6, the Beijing Tianqiao Art Center presentedBeacon of Qingshan, performed by the China National Opera & Dance Drama Theater. This production was jointly organized by the Hohhot Municipal Government, Hohhot National Performing Arts Group Co.,Ltd. and the China National Opera & Dance Drama Theater.

2019年7月6日,我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观看了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的原创民族歌剧《青山烽火》,这部歌剧是由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歌剧舞剧院联合策划制作的。此次的两场演出,是该剧在北京的首次亮相。

《青山烽火》是中国歌剧舞剧院相当重视的一部作品,据悉它已经酝酿和创作了一段时间。创作过程中,剧院与呼和浩特方面密切合作,共同研究和磋商创作方案,最终完成了这部糅合汉蒙风格的抗日题材歌剧。

《青山烽火》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与蒙古族人民一道,团结奋战,打击日寇,创建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故事。剧中塑造了八路军指挥员老楚、蒙古族女战士乌日娜、蒙古族英雄哈图、蒙古族大妈萨仁阿妈等人物,以他们英勇抗击日寇的事迹,表现出汉蒙团结、共同抗日、保家卫国的壮举,同时尽显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

该剧由董妮编剧,张巍作曲,沈亮导演,金刚指挥;舞美设计周英,灯光设计刘传龙,服装设计陈晓君,造型设计方绪玲。中国歌剧舞剧院歌剧团、交响乐团、舞美工作队参演。

此次观剧,我感受颇多,且对该剧的创作者和表演者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我首先要给该剧的编剧董妮点赞。董妮是一位成果颇丰的女剧作家,她身为中国歌剧舞剧院的业务骨干,此次担纲歌剧剧本的创作,可谓是人尽其才、名正言顺。我看了《青山烽火》后,除了对董妮产生敬佩之外,还深深感觉到了她在创作上的种种不易。由于出品方对该剧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意义要求甚高,编剧在创作时遇到了很多“顾此也不能失彼”的难题。然而董妮在困难面前并没有退缩,反而以颇具智慧的构思解决了难题,继而将剧本顺利完成,并为整部歌剧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董妮写的剧本有以下两个特点。

其一,剧情比较丰满,人物塑造笃实可信。《青山烽火》的剧情很有立体交叉感,编剧为了突出汉蒙团结、共同抗日的主题思想,在剧中设置了三条主线:一条是民族团结线(八路军与蒙古族人民之间的真情),一条是联合抗日线(在老楚等人的感召下,哈图加入八路军,最终汉蒙联合,对日寇展开了抗击),还有一条是感情纠葛线(哈图与乌日娜,乌日娜与老楚之间的错位爱情)。这三条线在剧中反复穿插,彼此烘托衔接,为剧情结构的充实与逼真,起到了直接与间接的作用。

歌剧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是个性突出的代表,其中老楚的少年老成、乌日娜的纯朴美貌、哈图的勇敢忠厚、萨仁阿妈的善良慈爱,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除此之外,这些人物又都有着深层内涵。例如老楚,作为八路军大青山抗日游击队的指挥员,他机智勇敢、足智多谋、遇事善于思考,且在关键时刻奋勇向前,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换取了革命的胜利。乌日娜作为蒙古族的八路军战士,意志坚定、感情细腻,不仅作战勇敢,且对待同志满腔热忱,尤其对老楚有着真挚的爱。哈图作为蒙古族英雄,性格豪爽、感情刚烈。萨仁阿妈不仅慈爱善良,还有着坚强不屈的性格,面对着日寇的严刑逼供宁死不屈……这些人物的性格塑造,董妮在剧本中都有着重体现。在这里,剧作家以清晰的笔法和技巧性的构思,将它们一一归纳,并展示在歌剧的不同层次与情节中,收到了鲜明的效果且令人印象深刻。

其二,剧本条理清晰,抒情性与戏剧性相融性强。《青山烽火》有着较为合理的情节布局,结构上逻辑突出,层次与条理亦显得较为清晰。最重要的是,在剧情的不断发展中,抒情性与戏剧性自然相融,其中一些衔接式的设置,总体上较为合理。如八路军化装巧入敌阵,救出受难乡亲并策反哈图等情节,还有哈图、乌日娜、老楚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给人们带来了真实感。

从以上两点中可以看出,作为一名剧作家,董妮对歌剧是相当熟悉的。纵观她的剧本,在结构的设计与细节的安排上,都有着先期的音乐“隐线”与布局。如此一来,就使得《青山烽火》成为一部在形式上和内涵上都比较过关的民族歌剧。

《青山烽火》的作曲是青年作曲家张巍。我认识这位作曲家,去年曾在长春观看过他写的音乐剧《黄大年》,当时就对这位作曲新秀产生了深刻印象。此次观看《青山烽火》,我再一次领略了张巍在作曲方面的突出才能。演出那天,包括我在内的所有现场观众,都从《青山烽火》这部歌剧中感受到了音乐中的显著风格,那就是强烈的民族性和浓郁的民风色彩。《青山烽火》是写汉蒙团结、联合抗日的,音乐中需要有蒙古族音乐和中国西北音乐的特征。张巍在创作中,注重运用和借鉴民族音乐素材,他以一首脍炙人口的内蒙民歌《小青马》作为主要动机,并将其贯穿在全剧的主要环节上,起到了很好的渲染效果。

我个人感觉,张巍写得最好的音乐是歌剧下半场中的几段咏叹调,而这几段咏叹调恰巧是乌日娜、老楚和哈图三人演唱的。这几段咏叹调写得很动情,很“上口”,不仅民族风格浓烈,且抒情性、伸展性和延续性亦很突出。此外,《青山烽火》中还有着大量合唱段落,它们始终贯穿于全剧,起到了强烈的戏剧烘托作用。这些合唱写得都很有厚度,音乐生动而富有活力,充满着英雄气势、气质和气概。还有,《青山烽火》的配器也比较均衡,乐队部分写得较为清晰,与歌唱演员之间的搭配亦显得合理舒服,全剧没有出现明显的压唱现象(当然,演员戴“麦”演唱也是原因之一)。

《青山烽火》的导演沈亮是当下非常活跃的青年女导演。身为国家大剧院的导演,沈亮拥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近年来她执导过多部歌剧和音乐剧,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此次执导《青山烽火》,沈亮发挥了敢于想象、敢于实践的特长,她以新一代导演的独特目光和手法,将整部歌剧完整而又完好地呈现在舞台上,其敢作敢为的“冲劲儿”令人刮目。

看过《青山烽火》的人都知道,这部歌剧在情节表现上有着较强的戏剧张力,需要在大量的场面处理上做“文章”。年轻的沈亮,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法上拥有着很新的观念。她在执导这部歌剧时,十分注意舞台整体调度和分区调度的对比,而在对待人物之间的“对手戏”和“群手戏”时,她则采取了较为灵活的站位安排和细致处理,使舞台的布局、演员的表演及音乐的传送等,都处在了一种立体化的、鲜明生动的效果中,极大地扩充了歌剧中戏剧张力的表现空间。此外,沈亮在执导时,还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多媒体效果的展现功能,将歌剧的情节内涵逼真地表现出来。

沈亮的执导还给舞台上的歌唱演员提供了自由发挥的余地。由于她本人熟悉歌剧,对歌剧的主要表现形式——音乐,有着较为透彻的理解。因此她在导戏时,无论对于主要角色、群众角色,还是站位、走场,都能够尽量做到从音乐的需求出发,使其符合歌剧的表现特点。

《青山烽火》的舞美设计周英,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舞美专家,他为这部歌剧选择了颇具写实的舞美设计。人们在剧中看到,舞台上的大青山造型、窑洞及山洞场景等,层层叠叠,产生了栩栩如生的效果。而后台的天幕设计则更突出,它在多媒体效果的不断“助力”下,忽实忽虚、变幻莫测,为全剧的整体舞美增添了灵活的色彩。

《青山烽火》共有两套演员阵容,我当天看的是B组,其中乌日娜由初熙饰演,老楚由王杨饰演,哈图由任罕夫饰演,萨仁阿妈由周原饰演,政委由杜庆彬饰演,下川中佐由孙尧饰演。虽然这套演员阵容十分年轻,演出经验也并不丰富,但他们在舞台上却极其投入、认真,整体的发挥可圈可点。应该说,这些年轻演员的表演基本上达到了令人满意的程度,甚至某些地方还有着令人惊喜的亮点。

中国歌剧舞剧院合唱团此次担纲了歌剧的合唱,他们充当的是群众角色(八路军战士,蒙古族群众等)。客观来说,这个合唱团进步相当明显,在基本面貌上得到了很大改善。歌剧演出过程中,他们的演唱比较归拢,而在音准、音色、气势及合唱效果等方面,也都达到了不错的专业程度。

中国歌剧舞剧院交响乐团在青年指挥家金刚的指挥下,顺利完成了歌剧的演奏任务,他们在演出中的表现,可以用中规中矩、沉着稳健来概括。可以看出,这个乐团目前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歌剧演奏经验,他们在国内的专业歌剧乐团中,应该是位于前列的。

综上所述,《青山烽火》作为一部原创民族歌剧,在创作主题、民族风格、表现技法上,都有着一定的特点与长处,在近期的国内民族歌剧创作中,它应该算是一部较为成功和较有意义的歌剧。

然而,作为一部全新的作品,其创作与表演也是肯定存在着缺陷与不足的,这一点十分难免。以下是我通过观剧后简单罗列出的部分缺陷与不足。

一、编剧上的问题。全剧给人的感觉明显是下半场好于上半场,而上半场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未能进入到歌剧的正常“套路”中,具体来说就是叙述太多,交代太多,对于抒情的发展和戏剧的铺垫,都没有做到充实和扎实,在不经意间又犯了“话剧思维”过多的毛病。

二、音乐上的问题。1.缺乏典型的角色动机展现和发展,人物间的音乐风格较为模糊。2.宣叙调显得生硬而不自然,缺乏中国民族说唱音乐中的“宣叙韵味”。3.重唱段落太少,且缺乏角色个性的“叠置”效果。4.《小青马》的民歌主题缺乏变奏式的处理,且没有充分发挥出蒙古族音乐的特色。5.合唱部分写得略感偏重,缺乏与剧中角色相配合的戏剧性变化效果。

三、舞美的问题。舞美效果略显死板,缺乏大草原的背景。全剧的情节总是在山间(山地、山洞)穿梭,整体上感觉变化不够。

四、多媒体的问题。多媒体效果太多、太杂,有些干扰听觉和视觉的感觉。戏间的银幕(多媒体影像)上下活动太频繁,无形中给人们带来了不由自主的间离感。

五、演员的问题。年轻的歌唱演员经验不足,无论是表演还是演唱,都似有力不从心之感,几位主要演员的演唱存在着一些音准问题。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看法,在此提出,仅供创演者参考。其实在中国歌剧舞剧院于7月8日上午举行的专家研讨会上,很多到会专家亦谈到了我以上所说的问题,看来大家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这部新作品有着基本上一致的看法。

然而,无论怎么说,《青山烽火》都是一部充满正能量、颇具积极意义的作品。歌剧《青山烽火》的创作,凝聚了中国歌剧舞剧院艺术家及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和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二人台艺术研究剧院等单位的领导及艺术家们的全部心血。在目前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大潮中,这样作品的出现,无疑能够起到具有典范性的教育作用,这在当前是很重要的。

“烽火从这里起燃”,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壮举,必将在汉蒙人民的心中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迹。而在今天乃至今后,它也必将成为汉蒙民族世代团结、世代并肩奋斗的巨大精神鼓舞力量。

愿歌剧《青山烽火》不断修改、不断打磨,最终成为中国民族歌剧艺术中的一棵参天大树。

猜你喜欢
烽火青山歌剧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烽火瞬息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烽火豪情:初光先照映初心
青山揽胜
走进歌剧厅
烽火戏诸侯
难忘烽火岁月
以我青山磊落,为梅画地为牢
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