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乐
摘 要:在小学中年级对学生进行数感培养,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生活现象的理解认识和理清学生数学解题思路,并且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提问能力和数学实践应用能力,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理解生活实例中蕴含的数量关系。结合中年级数学教学实践,提出了小学中年级学生数感培养的建议与策略。
关键词:中年级;数感;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通过提高数学素养缓解诸多电子数据处理的压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促进小学中年级学生数感的有效形成,对学生未来更好地适应数字化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小学中年级学生正是数学知识技能发展提高的关键阶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中年级学生进行数感培养十分必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数学知识学习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对数字产生一定敏感性,进而形成认知兴趣。小学生数感的有效形成,主要是要提高学生对于数字的理解領悟能力。因此引导学生感受数感在数学问题解决中的作用,采用恰当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数感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对数感理解认识的阐述和促进小学中年级学生数感能力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关于数感的理解认识
数感通常来说就是学生对数字与运算的一般性理解。数感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做出对数学现象的正确判断,并为复杂数学问题的解决提出有价值的策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感的学习和掌握重点进行了强调,具体来说就是对数的意义进行深入理解,并能用多种方式来表示数,能够在具体数字情境中掌握数的大小关系,用数进行信息表达交流,从而探寻问题解决的有效方式。同时能对运算结果进行估算,并对结果进行客观合理的解释。而数感实际上就是学生对数的丰富感知和认识,具有良好数感的学生,会对数的意义和运算形成强烈感觉,通过数字来感知周围数学现象,并产生一定程度的反馈。另外,数感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培养学生形成良好数感,要比帮助学生记住一定数量的数学概念重要得多。并且数感也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感的形成主要来自学习中的实践探究活动,它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而是一个不断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引导学生对数进行充分的感知体验,从而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发展。
(一)数感的特质阐述
1.具有直接性
数感是凭借感知对象、语言、动作等经验直接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作出敏锐的判定,表现为瞬时性的理解和记忆。
2.具有模糊性
数感带有较多的经验性和主观性,因此是比较模糊的,是需要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观察与体验,通过仔细品味而感受到的。
(二)数感的功用性特征
1.数学知识的巩固与数感的提升相互促进
教师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能力和思维培养,都必须要以学生的数学知识积累程度为主要基础。教学实践证明,把知识转变成能力需要一个渐进过程,完成好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强化练习巩固,促进知识内容的理解。数感的培养是数学课堂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数学知识始终在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提高中占据重要位置,学生不具备一定知识技能就不能促进数感的发展。学生的数感如果越强,那么就越有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因此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要在强化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知识内容的扩展深化,通过多种层次的巩固练习来促进学生的主体感知,从而使学生在稳固的知识结构基础上,促进认知规律的形成与发展。
2.良好数感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数感的外在体现主要集中在数学素质的基础之上,虽然数感的体现存在一定的内在潜伏性,但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凭借表象来当做思维材料内容的,这点与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非常明显的区别。虽然数感不是在一瞬间形成的,但是数感对象和结果却能同时体现,从而可以看出数感和直觉思维长期建立起来的灵感动力来源是不同的。
3.数感与学生个性差异具有联系
数感的产生来源于人的心灵感受,是一种强烈意识形成的结果,他与学生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常学生的内心感触都比较敏感,而且会习惯于根据自己的兴趣对接触的数学知识做出选择和反应。因此数学知识教学还可以完全凭借数学本身所特有魅力去感染陶冶学生的心灵,这两者之间是相互融合,互相促进的。
二、小学中年级学生数感培养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应用中增强数感
数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是一种意识活动。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良好的数感可以帮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学生在具体知识的应用时,会促进数感的形成,并得到有效提高。在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积极创设生活实际情境,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方法应用到新的实践中。学生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切实了解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不断加深自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对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的认识,在生活实践的背景中感悟和体验数的意义,增强数感。学生具备了一定生活经验,就会对周围各种事物和现象产生极大的好奇感。教师为学生创设浓郁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具体实例中感知体验,进而准确选择恰当的解题方式,促进学生对问题解决思路的深刻理解。因此数学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着眼于现实生活经验,不断挖掘身边的生活素材,使他们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
(二)在数字观察比较中发展数感
教师要善于在具体课堂情境中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数的大小关系。这不但是理解数的现实需要,更可以促进对于数的实际意义理解,使学生在分析比较中加深对多多少、少多少这样数量关系的认识,从而加深数感的形成。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积极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它是思维的具体体现。任何一个数学问题都包含一定的数学条件和关系,要想解决它,就必须依据问题的具体特征,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透彻的观察,然后认真分析,透过表面现象考察其本质,才能对问题有灵敏的感知能力,并能做出迅速准确的反应。例如,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时,教师先让学生口算并出示题目:15×6=90,15×60=900,15×600=9000,15×6000=90000。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仔细观察上面四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把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相比,第二个因数是怎么变的?积呢?你还能从哪些算式的比较中得出这个结论?如果比较第三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你又能发现什么?第四个算式与第一个算式相比呢?这样从上向下观察,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如果从下向上观察呢?从而很顺利地得出积的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