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教育发展共同体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19-09-17 08:01赵建军
基础教育参考 2019年14期
关键词:名师学科课程

赵建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

要达到上述目标,就要正视当下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所面临的两大问题:一是教师发展不平衡,二是校际发展不均衡。由此,山东省莱州市致力于打造教育发展共同体,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育发展共同体就是区域内的个人或集体为了共同的成长利益或区域发展利益而组成的团体组织。在此发展理念的引领下,莱州市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打造区域教育发展共同体。

一、建立基于课程视野的县级名师工作室,

打造教师发展共同体

2017年5月,莱州市出台了《莱州市名师工作室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拉开了名师工作室县域分层推进的序幕。为了避免“成员共同体意识薄弱,成员权利缺乏,成员身份建构弱化”的名师工作室的常见弊端,莱州市探索开发出了独具莱州特色的基于课程视野的规范化、内生式名师工作室。

一是目标定位。首先,定位于“打造名师”。名师工作室开展的活动不等同于教研活动,不是“抓差补弱”,而是打造县域名师,锻造具有鲜明教学风格和特色的名师群体。其次,定位于“共同成长”。建立名师工作室的初衷是为了实现工作室主持人的自我突破和核心成员、骨干成员的跨越式成长。最后,定位于“内生式成长”。要有效激发工作室成员在“自由成长”和“自主发展”状态下的成长内驱力。

二是内容廓清。基于目标定位,将有利于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所有活动均列为实施内容:根植于课堂教学,重在打造名师课堂,促使工作室的核心成员和骨干成员对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改进。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使读书促成一种专业化的氛围,促使读书方式的多元化。实施教育科研,促进科研能力的提升和教育问题的解决。加强示范引领,突破名师工作室的界限,关注工作室所对接的薄弱学校的改造提升和区域内全体教师的专业引领。

三是实施原则。首先是循序渐进原则。利用三年时间,分“试点阶段、推进阶段、扩展阶段”三个阶段,逐渐建立起覆盖各学段、各学科,以及班主任、少先队、教科研等各项工作的名师工作室。其次是自主性原则。工作室主持人有自主聘用顾问、遴选核心和骨干成员及考核成员的权利,也有剔除和补选成员的权利,还有自行选择研究方向和培养方式的权利。最后是独创性原则。各工作室的组织形式、评价方式、展示方案等都提倡独创,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室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性。

四是评价推进。首先是数字评价。以详实可操作的量化评价方式,对名师工作室进行学年度的过程性评价和工作室任期结束时的终结性评价。其次是淘汰机制。对连续两个学年度的考核评价均为“不合格”的工作室,将终止其运行并摘牌;对年度考核不合格的成员,也将终止其成员资格。最后是奖励机制。对学年度评价为合格及以上等次的工作室,将在年度評估中对主持人所在学校加分;对优秀等次的主持人,将在原单位学年度的考核中直接确定为优秀等次,不占用学校指标;为工作室成员在优秀教师评选、专著出版和成果宣传推广等方面提供帮助。

自名师工作室运行以来,各工作室均探索出了很多有效的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使教师素养获得了显著的提升,而且部分核心或骨干成员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二、建立基于“课程指导力”的业务中心,

打造业务指导共同体

学科素养以至于学科素养的落地,是指引课程改革走向纵深处的必经之路,而“课程指导力”又是其中的关键因素。过去由教导处管理教学的单一模式,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鉴于此,莱州市提出了建立基于“课程指导力”的业务中心,打造业务指导共同体。所谓业务中心,就是全市强化“教学中心”意识,建立起以课程指导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分工管理指导和“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链条管理指导的并行机制。

所谓领导班子分工管理指导,是从横向上分工,进行划块管理。由校长全面领导课程教学与管理,校领导班子共同参与管理指导,每位领导班子成员都根据自己的学科特长,深入各学科,做好学科教学与管理的实施和指导工作,形成全员服务于课程的管理格局。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或教导主任)在担任着语文或数学学科教学职责的同时,还负责教务管理和一部分大学科的具体管理;其他领导班子成员也均担任着语文、数学或英语学科教学职责,负责一部分大学科或是小学科的具体管理。在教学指导与管理上,所有人员都由校长来负责调配。校长管课程、领导班子全员抓课程,以及学校各项管理工作都为课程服务的学校管理指导思想,使领导班子的主要精力都聚焦于课程管理,使教师专心于自己的课程执行和研究,真正使课程执行力成为了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链条管理机制是从纵向上分工,进行层级管理。校长暑期读书班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培养校长的课程意识,提高校长的课程顶层设计能力和课程评价能力;教导主任培训班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教导主任的课程指导能力,培养他们的课程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课程开发整合能力和课程操作能力;对教研组长的培训和评选,意在培养和考察其课程执行能力,培养其学科理解、学科指导、学科评价能力。这种从上到下的课程领导模式,确保了课程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品质;从下到上的课程执行,确保了课程的行为规范和学科素养的精准落地。

三、建立基于生态机制的教育联盟,

打造学校发展共同体

莱州市的教育联盟发轫于城乡结对和学校联谊。城乡结对是当时为了破解城乡教育二元结构,发挥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帮扶作用,改善并提高薄弱乡村学校教育水平而提出的教育举措,其实质是帮扶。学校联谊是为了破解新建校与老牌名校之间的教育差异,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新建校的发展而提出的教育举措,其实质是带动。但无论是城乡结对还是学校联谊,都对“施教者”和“受教者”进行了角色定位,这在教育活动的组织上剥夺了“受教者”的话语权,造成了“受教者”被动成长的后果。

面对城乡结对和学校联谊出现的僵化和不可持续之状态,为适应新时期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莱州市开始转变思维方式,推出了基于生态机制的教育联盟。该联盟有三个本质特征:一是独立性,二是平等性,三是共进性。这为莱州市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和校际间的差距,促进教育生态的整体好转提供了保障。

1.工作目标

莱州市现阶段的教育工作目标,是促进联盟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促进义务教育校际间的资源共享和共生、共进、共强,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的提高。

2.联盟教育活动内容及措施

(1)共商学校发展大计。联盟学校共研各校的发展定位、办学思路、中长期发展目标和规划。如莱州市实验小学、虎头崖镇中心小学等七所学校着力打造“七色光学校联盟”,提出了“平等、尊重、合作、聚智、融生、共享、激情”的理念,建立了完善的联盟发展体系,共同制订了“七色光学校联盟行动计划”。

(2)共建学校管理制度。联盟学校在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健全完善了符合本校实际和发展愿景的各項管理制度,从教育管理、班级管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共建、共管、共进。各校互派管理人员到对方学校交流学习,促进学校管理提档升级。如沙河镇中心小学与土山镇中心小学共同举办的“童心学校联盟”教育论坛,以“教育质量提升”为主题,从教育质量、教学常规、学生德育和少先队建设等四个方面进行研讨。

(3)共享教学优质资源。联盟学校定期开展集体备课、随班听课、上示范课、专题讲座等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就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展开研究,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如程郭镇程郭中学、莱州市实验中学等建立的“五校联盟”,构建了“小组互助过关”课堂模型,促进了各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4)共促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协商制订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和培训计划,进行学科教学能力的培训;制订教研活动主题,实行专题教研;开展同课异构、送教下乡、专题研讨等活动,提高成员学校教师的教研能力;组织优秀教师与骨干教师开展交流探讨活动,达到相互借鉴、砥砺成长的目的。如莱州市文峰中学等七所学校组成的“北斗联盟学校”,组织了突破学校界限的“同课异构”大比武活动,激发了教师们赶超比帮的成长内驱力。

(5)共生校园文化建设。共同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开展团队活动和课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双方学校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如莱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等四所学校以现场观摩研讨的形式,探讨学校管理与文化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教育发展共同体的创建,使莱州市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研、科研品牌,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如:莱州市曾先后承办了全国目标教学研讨会、山东省创新教育现场会、山东省中小学“1751”改革创新工程现场会等10余次省、市级以上的会议;莱州教研室也曾先后5次受到山东省教育厅的表彰。2018年7月,莱州市成为全省第一个入选首批“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实验区”的县级市。莱州市金城镇中心小学曾被国家人社部和教育部评为先进集体,莱州一中成为了全国百所名校之一。2018年,莱州市获得了7项省级教学成果奖。近年来,莱州市入选的烟台名师和齐鲁名师人数均居烟台市首位。

(责任编辑   张慧籽)

猜你喜欢
名师学科课程
名师直播课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浅议"名师"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