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芳
当前社会的发展进入了知识信息大爆炸的4.0时代。处于这样的时代,人们与社会的连接更加便捷,也更具有关联性。例如,人们通过阅读了解世界的方式,已经从纸媒时代走向了“融”媒体时代。除了接收信息,人们也借助网络媒介随时随地地发布与传递信息,人与人以及人与世界的沟通、表达方式更加多元,更具交互性和带入感。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发展,社会进入了一种“融”环境,即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相处的方式更为融合交互,强调协同共生发展的相处模式。
一、“融时代”班级建设的特质——综合融通
现代社会处于一种交融的大环境,而班级是一个微型的社会组织,全息映射着社会的时代特征,所以班级建设也体现着“融”的特质。即体现为班级中的人与事、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文化、人与学习成长过程的综合融通。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家成所言,班主任要实现学生个体的个性与社会性的综合融通,实现小教室中的学生与大社会、大时代的综合融通,最终实现如莫兰所倡导的“个人—社会—族类”在丰富意义上的彼此维系,即相互支持、相互滋养和相互连接[1]。由此,“融”时代的班级建设具有结构化、整体式、关联性、多元性和共生性的特征。
二、基于“融”时代背景的
班主任工作思维转向
叶澜教授说,管理观的更新,不只是具体观点的改变,更要有认识学校管理的思想方法的更新,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从实体式的思维转向关系思维[2]。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学校管理中最基本组织的管理者——班主任。传统的班主任工作思维——实体思维是自足的、被动的、单向的,班主任工作讲究遵章守序、职责分明,但缺少合作交流和互动生成,已经不能和信息通畅、关系互动的“融”时代相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班主任转变和更新工作思维方式。
关系思维是“以关系的眼光看待一切”的思维。处于“融”时代的班主任工作应关照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主动建构起关联生成的关系思维模式,变自足为关联互动,变被动为主动开放,变单向为多维合作,为学生的发展构建整体融通的学习生命场。以下将从认识观、时空观、人际观、功能观、生命观五个维度,阐述“融”时代背景下班主任工作从聚焦“事”本身的实体思维到关注人和事、人和人、人和组织等之间的关系思维的转向。
1.“管理”与“领导”的关系:认识观的思维转向
“管理”是促进新型班级建设的组织与保证,“领导”是班主任工作中主要的责任。传统的班主任工作多强调管理,即对班级日常工作(如班级文化建设、主题活动开展等)的总体安排、指导和调适,多以“事”为工作中心,班级建设常被简化为对学生的管理,以知识教学、行为训练、品德养成为载体开展工作。
“融”时代的班主任工作强调班主任对班级工作整体的引领和策划,将日常的班级管理纳入班级建设的整体育人体系中,提升班级建设品质,而这需要提升班主任的“领导”意识。为此,学校要克服以往在管理上过多要求统一步调而限制了班主任工作自主权的弊端,充分“放权”给班主任,让班主任在班级建设中行使更多的决策权。例如,将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等主题节日活动的策划权还给班主任,将每周的班会课教育的“自主权”还给班主任,让班主任基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领导学生精心组织策划、整合各方资源,建构出一个学年的系列主题教育。班主任正确认识了“领导”与“管理”的关系,其思维就不再仅囿于对班级事务的管理,而是能在更高的站位上关注和思考如何培养“人”。
2.“分割”与“统整”的关系:时空观的思维转向
教育具有连贯性和相关性,对个人有着多方面、持续性、整合性的影响。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日常班级事务时,班主任往往会以割裂式的、片段化的方式急促地完成一件件任务,而忽视了对班级建设的“统整”,忽略了对动态发展中人的培养。要改变这一情况,就要改变班主任管理中的时空观,引导班主任用整体、关联的思维开展工作,将所有的班级建设活动统整在顺应学生成长规律、促进学生成长的逻辑起点上,把时空的统整作为背景,进行教育活动的长程设计。
以学校的“大手拉小手”活动为例,班主任在组织活动时,应以活动组织为载体,从项目确定、活动策划到组织开展、小结反思与再策划,以统整规划的思想“串”起班级的日常建设。如2013级1班和2017级1班携手策划,以时间为节点顺序,设计了“认识我们的校园”“玩转体检”实践类活动,“共博团圆中秋饼”“粽叶飘香文韵长存”节庆类活动,“我们入队了”“听哥哥姐姐讲红军故事”成长类活动,“共建小家”“今日我当家”岗位建设类活动……每一个节点的活动都有相应的活动小主题,在“长程”规划和设计的基础上,分阶段、分层次递进。这样的班级活动以“统整”思维为经纬线,将“分割”的事件关联起来,编织成丰富而有意义的班级生活图景。最终,一学年的共建活动使两个班级的建设都有了双重收获,既有主题活动本身的育人价值体现,也培养了学生关爱、合作、帮助、感恩的社会关系意识。
3.“责任人”与“合作者”的关系:人际观的思维转向
“责任人”和“合作者”是基于“融”时代的班主任工作角色双重定位的表达。即每个班级都是一个学习共同体,班主任是共同体的第一责任人,是对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全面监管的负责人。以班主任为第一责任人的团队建设,组织班级中學生、学科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体成员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同时,班主任与共同体的所有成员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生活。
班主任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教育资源合作关系:一是与学科教师在学科教学和综合活动横向联合的资源合作关系;二是与学校行政领导、年级段长及各班班主任在学校、年段、班级教育活动中纵向协作的资源合作关系;三是与学生、家长、社区、共建单位等建立的跨界融合资源合作关系;四是借助互联网实现跨域全息的资源合作关系。班主任以责任人和合作者的双重角色,引领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基于学生成长的需求进行多元多维的资源融合,关照学生成长的契机、事件的节点,为学生提供积极友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
4.“形成秩序”与“促进发展”的关系:功能观的思维转向
“形成秩序”与“促进发展”之间存在着动态转化、相互生成的关系。基于“融”时代的班级建设中的学生生命成长,是一个相互关联、有序发展的整体。班主任在班级建设中先要建立基本的秩序和节律、制度和纪律,促进班级内部秩序的稳定和班级文化的形成,让学生对班级组织建设与日常生活产生责任感,促进学生自发形成主动发展与创造性参与班级建设相融合的动态发展关系。
学校可以班级岗位建设为载体,通过规范岗位设置,建立班级秩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一是全员设岗,用责任促成长。如采用“人人有岗、人人轮岗”制,岗位不分大小,以学生的自主选择为依据,再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配,让所有学生都参与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价值感。二是公平轮岗,用制度促自律。全体学生共同讨论,制定出必须遵守的岗位细则,实施岗位管理量化考核制度,让岗位管理有章可依,有章必依。三是层级进岗,用激励促发展。班级岗位设置可以延伸到年级岗位、校级岗位,当某个班级岗位人员得到所有人的认可时,可以晋级到年级任岗。在优秀榜样和进阶岗位的引领、激励下,学生创造性地开展岗位工作,向更高更好的目标发展。与此同时,班级有了新秩序和新气象,不断走向新的发展。
5.“陪伴”与“共生”的关系:生命观的思维转向
班集体是支持学生成长,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温暖家庭。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在这一意义上,班级建设可以实现根本性的转换:从管理学生、服务教学,转换为给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真实而丰富的可能性。班主任既要做学生生命成长的陪伴者,用爱和责任呵护学生的健康成长;更要将自己与学生的生命成长融入日常班级建设的节律中,在同生共长的“融”环境中创生出无限的可能。
以学校的“十岁成长礼”为例,班主任与学生们一起策划组织并参加相关的系列活动,如军营集训、守护经典文化、成长故事分享、写给未來的自己、邀请爸爸妈妈一起参加“十岁成长礼”主题队会等活动。班主任、学科教师、学生家长与学生们一同见证十岁的生命成长节点。通过“十岁成长礼”的浸润,学生、教师和家长形成了更为紧密共生的新关系,而向上而生的师生关系满足了学生的成长需要,既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也体现了教师的自身价值,实现了班级中的生命共融成长。
三、小结
现今社会处在一个交互共融的信息时代,人与世界交互作用的过程一定会有无限多样的关系生成。就学生而言,其在班级日常生活中建立着与物理环境、社会组织与文化等多层次的关系,建立着与物、事、人的多类型关系[3]。当班主任持有融通的关系思维,将个人(生、师)、社会(生与生、生与师、师生与社会)的关系统整、关联到交互的时空中,形成新型的班级文化自觉时,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能够自由表达出自己对学习、生活的需要与向往。此时的班级生活将充满无限的张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3]李家成.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2]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