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仌部》研究

2019-09-17 07:58王颖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1期
关键词:六书说文解字

摘  要:《说文解字·仌部》收录篆文17个,重文3个。通过研究,可将《仌部》字分为三类: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根据所分的类别,了解《仌部》字的基本情况,掌握他们的行废情况。本文旨在对于《仌部》字在古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和现代汉语中的流通情况作一个简要概况。

关键词:《说文解字·仌部》;六书;行废情况

作者简介:王颖(1996.2-),女,汉族,江苏省人,现就读于扬州大学文学院2018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中图分类号]:H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1--02

引言: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为《说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研究字义、字形、字音的字书,其中《说文·仌部》位于第十一卷下。本文所使用《说文》的版本采用的是中华书局2013年出版的徐铉校订版本的《说文》。

一、《说文·仌部》六书研究

《说文·仌部》收录篆文17个,重文3个。笔者根据六书,将《仌部》中的17个篆书进行六书分类,并且根据前人对于《说文·仌部》中字的解释,再对这17个字进行综述。这17个字根据“六书”理论可分为三类。

1.象形字

“仌”作为一个象形字,是水受寒后形成的一个状态,“仌”的字形就是水凝固后成冰的纹理。孟冬时节,冬季的第一个月来临时,大约当每年农历十月,气温开始变低,水就会开始慢慢结冰。《说文》中同部首字根据先实后虚的编排顺序,位于开头的“仌”为实指,指的是水凝结而成的固体。水结冰后形成冰,“仌”与冰的纹理所相似。

2.会意字

《说文》中出现的“冰”与现代汉语中的“冰”有所不同,徐铉注反切读音为鱼陵切,拼音为níng,表示水结冰,为会意字,因为是在水受寒之后凝结,所以从“仌”,从“水”。在《说文》段注中,“冰”就是表示水凝结为冰。王筠认为“冰”后来取代了“仌”,“冰”字则由自己的重文“凝”代替。许慎提出“凝”是“冰”的俗字。孙叔然在对经典的注疏中也提到“冰”与“凝”本就为同一字,段注根据《说文》认为“凝”由“冰”演变而来。而王筠根据前人所说,认为阴气聚合,即没有受到太阳照射的冰为“凝”,阳气聚合,受到太阳照射的则成为“冰”。

“冬”的本义表示季节中的一种,即四季中的最后一季——冬季。冬天寒冷,水会结冰,所以“冬”属《仌部》,表冬季中出现的水结冰现象。从夂,表示终结。所以“冬”除了表示冬季,还有另一种含义,即表结束。段玉裁提出,冬是一个亦声字,从夂声,即夂既表示终结的含义,也是冬的声符, “冬”“终”叠韵,“冬”也有“终”的含义,有终结之意。

3.形声字

“癛”表示寒冷。段玉裁提出“癛癛”,可以引申为表敬畏,在这里提到“?”与“癛”意义相通。“癛癛”,亦有两种含义,一曰寒冷,二曰谨慎,敬畏。并且“癛癛”在第二种含义中,可以写作“懔懔”或者“廪廪”。“癛”字有两意,寒冷和敬畏。

“凊”表示寒冷。《有度篇》:冬不用翣者,非爱翣也,凊有余也。羽扇带来清凉,那么“凊”表示清凉。“凊”的含义与“清”的词义类似,都有表示凉爽,清凉之意。

“冻”表示物体在寒冷情况下凝结而成的物体。许慎提出,“冻”的词义与“冰”同。段玉裁在许慎的观点上又提出两种“冻”的詞义解释,第一种是水先凝结为冰,而后冰继续受寒凝结,变得更为坚固,从而形成“冻”的状态。第二种,则是水凝结为冰,若是除水以外的其他的物体受寒凝结,则该物体的这种状态则被称之为“冻”。

“”表示冰凝结时的样子,又有重文“凌”。段玉裁认为,“”字表示的就是水凝结成冰时冰上面的纹理。“”字在古代汉语中并不常用,在文献中出现的大多是“凌”。古籍中,“凌”常与“阴”组合为“凌阴”,表示冰室,则“凌”取冰意,“阴”表示屋室。“凌”一字不能表示冰室的完整含义,是以称冰室为凌室。所以,“”和其重文“凌”都只是表示冰。

“凘”表示与水一起流动的冰,在水凝结为冰的初期,或者是在冰开始融化,部分已经变成水时的情况。根据黄河冰期推测,这种情况大抵是在黄河十月冰初结时,也就是孟冬初期,或者是初春天气开始回暖后,农历二月,冰开始消融之时的景象。

“凋”释义为半伤。“凋”字在《说文》中并没有点明是草木受到的伤,段玉裁认为,“凋”字从仌,过于寒冷的冰就会伤物,但是冰伤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步步慢慢伤害的,所以为半伤。王筠指出,“凋”特指植物零落,冰霜对于植物的损伤都是逐渐加重的,从而使得植物慢慢凋零,所以在草木还未完全凋零之前,都为半伤,即用“凋”字表示。

“冶”表示的含义是金属冶炼的过程。将金属熔化,冶炼金属都称为“冶”,取“仌”义。段注中指出“台”为悦,所以在“妖冶”中,取“台”义,在“妖冶”中“冶”为不庄重的含义。“冶”也是“蛊”的假借字,义同“蛊”。对于“冶”字分类,“冶”字从“仌”,所以意义应该与“仌”相近,但是“冶”的本义为金属冶炼,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热量,与“仌”寒冷的含义相对,那么为何“冶”字从仌?所以王筠提出,金属冶炼过程中,金属受热熔化,经过炼制后,重新变为固体的过程与水凝结为冰过程相类似,所以“冶”从仌。

“凔”表示寒冷,声符为“倉”。段玉裁认为“凔”与“滄”读音和词义都是相同的。王筠表示“滄”字表示的含义都是寒冷,所以,“滄”与“凔”的词义相同。

“冷”表示寒冷之意。吴方言中,以“冷凙”表示“冰”意。“冷”作为寒冷的意义,“冷”字无论是在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中都被大量使用。

“”表示寒冷的词义。王筠以声训解释“”,与“寒”音近,“”就表示“寒”义。

“?”表示风寒。段玉裁认为“觱发”为“?冹”假借字,都表示冷风的含义。“冹”“?”与“冹”连用,表示风寒。“冹”有两种词义,风寒和寒冰。

“凓”表示寒冷,与“冽”连用,表示寒气。王筠则认为“觱发”出现的时间是仲冬时节,风起而寒,“凓冽”则是季冬之月,无风而起的寒气,所以虽然两个词都有表示寒冷的意味,但是寒意的由来不同。“觱发”强调寒冷的风,“凓冽”则是表示气温的寒冷。所以,“凓冽”应该就是解释为寒气,寒冷。

“”表示寒冷。“”段注删去,改注“冽”,而王筠依旧保留,他提出,虽然“”字从未被使用,并且在各种注疏字典中,都为“冽”字,但是他也指出,在一些注疏中所引“冽”字实际上是“洌”,表示水的清澈。

综上,对于《仌部》字中的字绝大多数是根据温度和时节而产生的,除了“冶”“凋”,在十一月到第二年一月之间,由于温度的寒冷,水凝固而成“冰”,除水以外的物体则“冻”,如果是在十月和二月,不算特别冷的时节,水则会变为固体和液体一同存在的状态,“凘”则是用来表示这种状态下的水流。“冬”是表示冰出现的时节。“凋”表示草木受到冰冻伤害。而“癛”“凊”“冻”“凔”“冷”“”“?”“冹”“凓”“”都是表示温度低,寒冷。

形声字有14个,在《仌部》字中占到了82%。李国英在《小篆形声字研究》中提到,形声字在小篆中占了87.39%,在现代汉字中更是达到了90%。那么在《仌部》字中,形声字占较大的比例的情况是正常的。同时,由于社会时代的发展,语言表达的需求不断提高,所以对于汉字的需求也会越来愈大。汉代《说文》收录了9353个篆文,清代《康熙字典》收录了47035个汉字,2010年出版的《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收录汉字60370个。由此可见,汉字的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形声字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

二、《说文·仌部》行废研究

对于《说文》的研究在不断进行,清代段玉裁首次对《说文》中的字进行过行废研究,根据段玉裁的行废研究理论,“行”就是目前还在通行的文字,“废”就是古代曾经使用,而现在已经不用的文字。段玉裁在《说文注》中提到“某字行”“某字废”的说法。段玉裁在《说文·仌部》中并没有对于《仌部》字进行行废字的研究,但是笔者根据《仌部》字现如今的流通情况,按照段玉裁在《说文注》中提出的研究方法,现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仌部》字收录情况可以掌握这20个字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

《说文·仌部》共收录20个字,包括3个重文,其中“仌”“癛”“”“”“?”“冹”“”“”这8个字已经不见于《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

“仌”在现代汉语中以部首“冫”的形式出现,“仌”的词义则由“冰”承担,“”由它的重文“凌”所代替。“”是“冬”的重文,所以“冬”被保留,而重文“”已经逐渐不被使用了。“癛”“”“”这三个字的含义都是表示寒冷,与“冷”的词义相同。所以这三个字的词义都被“冷”所代替。“?”“冹”在古代汉语中两字连用,表示风的寒冷,现代汉语中也几乎不为人所使用了。

“凊”“凘”“凔”“凓”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还能够被找到,这4个字虽然偶有出现,但是他们出现的频率是大大低于“冰”“冻”“凋”“冬”“冶”“冷”“凝”“凌”这8个字的出现频率的。“凊”“凘”“凔”“凓”这4个字中,“凊”“凓”本义表示寒冷,作为寒冷义出现时,大多数的语境下都可以由“冷”代替。“凘”表示与水一同流淌的冰,在现代汉语中,文言色彩重,并且只有在水与冰一同流淌是的特殊情况下才有可能用到。“沧”在《说文》中属《水部》,但是释义依旧是寒冷。所以,“凔”与“沧”词义相似,“凔”在用作寒冷义时也可以由“沧”代替。所以,“凊”“凘”“凔”“凓”的使用频率就会大大降低。

《说文·仌部》所收录的20个字中,其余8个字“冰”“冻”“凋”“冬”“冶”“冷”“凝”“凌”,无论是在古代汉语或者是现代汉语中都十分活跃。其中,“冰”代替了原本的“仌”,承担了“仌”的词义,而“冰”的俗字“凝”代替了原本的“冰”。

综上,从这些字被替代的方向,可以看出,这种变化方向通常遵循經济的原则,如“”由它的更加简洁的重文“凌”所替代,而“冬”较为复杂的重文“”就消失了。而一些意义相似的,较为复杂的字都被其他相同意义的字替代,如“”“”“凓”的含义都为寒冷,同义“冷”完全可以替代他们所表达的含义,所以这些表达相同含义的汉字都已经衰落了,而替代他们的“冷”,则越来越通行。这些变化都是将文字引向一个更为简单,实用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桂馥.说文解字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李国英.小篆形声字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字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1989.

[4]徐锴.说文解字系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

[5]许慎.说文解字[Z].北京:中华书局,2013.

[6]张玉书等.康熙字典[Z].北京:中华书局,1958 .

[7]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猜你喜欢
六书说文解字
清初学者王育《说文解字六书论正》六书说初探
基于文献学的“六书”发展浅论
造字“六书”初探
汉字构形系统的发展与六书“转注”
“六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说文解字》的认识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分析
体验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
《说文解字》羊部字研究
从出土文字看《说文解字》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