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国
摘 要: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大环境下,“互联网+”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与互联网的有效融合,是每个学科教师应该思考并实践的问题。如何高效完成小学数学课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创新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素质,这是每个数学教师都必须考虑的问题,随着“互联网+”如浪潮般如火如荼地开展,现谈谈对此的实践与研究。
关键词:“互联网+”;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
在互联网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越来越有挑战性,难度直线上升。运用“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不仅丰富了课堂的内容,使教学方式多样化,活跃了课堂氛围,增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还进一步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互联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教师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备课难度较大,组织课堂活动难度较大。很少有教师把“统计与概率”作为一个整体来教学,“统计与概率”相关的练习题难度太大,学生错误率太高。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应避免运用过多的或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应根据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有目的地介绍概率思想,而应定义形式的多样化、计算的复杂化,小学经常用“可能性”来代替“概率”这个定义。这就需要老师更透彻地理解定义。统计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统计是用数字描述和解释我们周围的世界。如:可以设计一个活动,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其中;提出关键的问题;搜集和整理数据;应用图表来表示数据;分析数据;做出推测,并用一种别人信服的方式交流信息,而互联网就可以有效地提供这个渠道,使学生更生动形象地了解“统计与概率”的定义,同时使学生体会到从数据的收集、处理中获得某些新的信息。统计与概率是数学教学中新增加的一个内容,老師都没有教这个内容的经验,加上一些老师对统计与概率的专业知识不够了解,教材上讲解不够详细,导致许多老师在理解、把握教材上浪费了很多时间,备课的难度增加。另外,老师在把握教学目标上有一定的偏差。比如在统计教学中,重点是要求学生自己能够制作相关的图表还是培养学生读懂统计图表中暗藏的信息?在统计教学中,教师难以把握“概率”“频率”等这些新增内容。对于概率教学,老师普遍认为备课困难,教学中基本都是以课堂授课为主。而“互联网+”背景下的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人文情景,使抽象的概念知识生动形象、内容具体,学生更容易掌握,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开阔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增强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创新意识主动性和探索精神求知性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从接受教师教学为主变成学生自学为主,从而优化课堂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观点也备受重视,如何把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与互联网有效融合,是每个学科教师应该思考并实践的问题。每个数学教师都必须考虑如何高效地完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素质。随着“互联网+”如浪潮般如火如荼地开展,现谈谈对此的实践与研究。
二、“互联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网络课件的智能化,开展个性化教学
新课改提倡因材施教,注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而在传统教学中这只能是一个理想化的追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对几十个学生,要充分照顾到每一名学生很困难,虽然教师是有主观愿望的,但是却缺少客观条件的支持。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其为教育领域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使个性化教学成为现实。在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中,可以通过网络制作课件,高效开展教学活动,全面讲解统计与概率数学知识,对统计与概率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例如在学习频率与概率的关系时,这个内容本身难度较大,难以理解,如果教师仍然采用生硬、晦涩的语言开展教学活动,并不利于学生对这个知识的理解。所以,可以将这部分内容制作为一个网络型教学软件,其中包含了频率、概率的定义,学会看统计表和统计量、练习题和课外相关内容,通过合理安排,学生具有自主选择权,能自主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比如说有些学生已经掌握了这部分内容,就可以选择有一定难度的测试题进行练习;有些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还可以看一看课外相关内容。这种教学方式,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也充分发挥了自身个体性的作用,在此过程中,教师既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也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有效的发挥。
2.利用互联网丰富资源,开展任务驱动教学
在“互联网+”下,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集相关资料,使课堂教学的开展扩充到教材内容之外,可以讲解更丰富的知识给学生听,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也可以制作网络虚拟站,通过这个站点,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可以自己查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相关知识,更提高了自身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比如在学习“条形统计图”时,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点,可以布置一个学习任务——制作统计图。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相关资料和数据并进行整理,最后根据所学知识制作相关条形统计图。具体做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先将查询到的有用的信息保存到相关文件中,然后小组成员共同筛选信息,并对信息进行重组,从而以此为依据制作统计图。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积极性都很高,在小伙伴的配合下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锻炼了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还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3.利用网络建立学习网站,提高整体教学效率
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通畅。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运用网络。在互联网背景下,我们要大胆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内容。例如在学习概率应用题单元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几种应用题类型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组成一个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网站,在这个网站中有不同问题场景和不同难度的应用题,还有一些对学生的帮助和指导。学生可以通过老师给出的网址进行登录,可以不局限于某一固定的电脑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与老师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也可以在留言板中提出问题等待老师解答。采取这种教学方式,不限制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学习相应的内容。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到了数学知识,并掌握了一项认知工具,知道在以后的学习中如果遇到困难,还可以通过网络查询。
4.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在“互联网+”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需要创设情境。著名的心理学家提出,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把学生的情绪调节到最佳状态,老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产生弄清事物的好奇感,调动创造性思维的热情和激发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良好状态中,思维就得到了大大激活。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硬件的信息技术的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功能,制作各种问题情境的小课件,从而优化导入环节,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设计学生最喜欢的动画片、最喜欢的课外活动等情境,让学生在这些生活情境中充满兴趣地探索数学知识、掌握统计的方法。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设计一个与现实生活相贴近的情境小课件,比如小孩子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利用信息技术形成直观的展示,促進学生知识形成
数学老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虽然小学生的记忆能力很强,但是往往理解能力跟不上,尤其是数学“统计与概率”比较抽象。数学教师有责任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其内涵,而不只是单单让学生“记”住学过的知识点,因为这样记得快忘得也快。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知识与能力结合在一起,把情感、态度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充分体现“过程与方法”。在“互联网+”背景下,恰当利用丰富性、生动性和形象性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直观地展示出抽象知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知知识是如何形成的。“互联网+”实现了知识由静态变为动态,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更直观的掌握和理解。
6.利用大数据系统分析,针对学生因材施教
卡耐基梅隆大学教育学院的一句经典的口号是“不得不承认,对于学生,我们知道得太少”。这样的问题同样存在于我们每个教师的心中,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但是教师并没有针对学生真正进行个性化、差异化的教学。不是教师不想,而是班上学生太多,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各不相同,真正实施起来难度很大,而极课大数据系统可以帮助我们改善这一现状。过去,统计一个班学生在一次作业或者一份试卷中的错题,至少要花一个小时。目前,利用高速扫描仪把学生的作业或试卷扫描进电脑,就能完成对一个班学生一次作业或一份试卷的数据采集和分析,一般只需要一分钟。在极课大数据系统中,对每个学生的成绩、知识点、难度进行一个自动的多维度的分析。同时,通过这一系统能使教师了解每道题全班学生的得分率,进而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精准化的把握。“互联网+”下,通过大数据的有效帮助,可以在不太增加教师工作量的前提下,对数据进行收集、分析与处理,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总之,“互联网+”下,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教育深度结合,从而产生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的表现形式,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不断充电,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借助互联网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深度融合,培育全新的一代。
参考文献:
[1]薛丽君.“互联网+”环境下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构建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6(23):269-270,272.
[2]周义元.互联网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15):177.
[3]马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材的灵活应用[J].东南西北(教育观察),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