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响勇
[摘 要] 新课改的深入,高中数学迎来全新改革,如何优化课堂,提供实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此,就要积极应对,打破传统,创新观念与教法,在原有基础上突破,以此促进学生能力提升. 基于这一目标,首先就要从导入入手,设计好课堂的“敲门砖”,坚持全程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借助导入激发学生,借此深化课堂学习. 文章就结合实际具体阐述教学策略,以此探讨高效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导入;策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导入不仅吸引学生,激发探究兴趣,还能推动课堂,启发学生思维. 因此,要加强对课堂大导入的设计,在一般导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尝试结合知识背景、现实生活、新旧知识展开,充分调动学生,让其在积极引导下快速融入课堂,积极探究,以此推动教学,促进学生能力培养.
[?]结合知识背景,奠定探究基础
克莱因曾表示:“基于历史角度的数学教学对于数学内容的理解以及数学魅力的鉴赏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因此,在设计导入时可围绕主题增加历史知识,让学生简要了解,以此奠定探究基础,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一般来说,在导入中融入知识背景,有两种方法可选择,即点缀式和附加式. 其中,点缀式教学史中的相關材料主要是为了后续相关主题或主题历史的引出而设计,而附加式数学史的相关材料主要是相关问题历史背景的介绍,借助内容的铺垫激发学生,同时为其提供思考平台. 具体设计时,不仅要结合教材,根据需要展开,更要考虑学生兴趣,精选角度,以此切入教学,让学生有深刻体验,以此促进内容的吸收、消化. 在教学时,要灵活控制好时间,避免过多铺开,影响后续教学. 与此同时,要密切关注学生表现,根据其反馈及时调节,将注意力吸引到新课要点上,随后寻找机会自然引入. 这样一来,便能充分发挥背景资料作用,在新课前调动学生,让其在不断深入中把握要点,促进思维发散. 此外,除了教材中提供的数学史资料外,还可将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数学史或数学故事补充进来,以此体现知识形成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兴趣,让其感知数学发现与创造过程,从内心深处接纳数学、喜欢数学. 在这一环节,还可邀请学生参与,让其在预习基础上自主搜集背景资料,像一些古代的数学成就或者趣味故事等,都可以导入分享,以此加强交流,营造良好氛围.
结合知识背景的导入,不仅能给数学课堂增添温柔的色彩,还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其在各种趣味故事的牵引下主动参与,充分体验探究趣味,以此提高学科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充分调动其思维,推动教学.
[?]回归现实生活,深化认知体验
教材的编写坚持“入口浅,寓意深”的理念,不断靠近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在实际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以此加强对学科的认识. 因此,在设计导入时也要考虑这一点,立足生活实际展开引导,给学生提供体验平台,以此促进其学科能力培养.
为了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生活气息,除了在导入环节精心设计,还要加强日常引导,在平时提醒其多发现、观察,以此搜集有用的数学信息,让学生在生活中能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进而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在讲解“平均变化率”这一概念时,为了促进学生了解,就可根据其心理特点,联系当下流行音乐周杰伦的《蜗牛》展开引导. 具体实施时,可在上课前播放《蜗牛》,成功吸引学生后让其静心倾听. 等到上课,就可让学生适当评价,随后过渡到周杰伦新专辑《我很忙》的销售,这时数学氛围就变得浓厚了,学生很自主地开始分析销量. 这时,就可导入课堂,将周杰伦最新的专辑销量以线图的形式呈现. 这样一来,便充分调动学生,让其在数据牵引下主动探究,在这一环节,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知乎小组交流,最后在班级汇报,以此讲明“平均变化率”的概念,借助直观生动的呈现引导学生,帮助其在曲线中提取信息,以此加深要点理解. 这样一来,便最大限度调动学生,让其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理解、掌握概念,在生活化学习氛围中展开积极的学科探究,以此做好铺垫,为后续更复杂问题的探究奠定基础.
这样一来,在导入中增加学生喜欢的生活元素就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让其在情境引导下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以此落实教学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要灵活把控好时间,切不可过多停留,以致本末倒置,影响教学进度.
[?]考虑新旧联结,明确探究目标
“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数学学科知识相互联结,关系紧密. 抓住这一点,在设计导入时就要注意新旧知识联结,以此引导回顾,让学生复习中产生新知探索欲望,以此提高课堂参与度,加强相互间的沟通交流,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如果能着眼于知识间的联系,进而挖掘知识的生长点,并将其以问题形式呈现,就能让学生在兴趣驱动下不断深入,以更积极的状态投入到自主探究中. 因此,在设计时,要精选问题,注意梯度,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让其在逐步递进中加强思考. 在教学“含参数不等式的解法”一课中,就可借助旧知引导. 之前,先布置预习任务:
(1)x2-4x+3>0;
(2)-2x-x+6>0;
(3)x2+x+1>0;
(4)9x2-6x+1≤0.
借助预习作业的布置就能帮助学生回顾,让其在巩固的同时为新知探究做好准备,以此促进新知理解. 随后,在导入环节,就可借助问题引导:
(1)若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ax2+bx+3>0的解集为(-∞,1)∪(3,+∞),你能快速说出a,b的值吗?
(2)已知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1<0的解集是(-1,2),求实数a,b的值.
(3)回顾预习作业中的第一问,在解题步骤中的(x-1)(x-3)>0前添上a,你会解吗?
这样一来,便在导入环节将新旧知识联结,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其在不断回顾中加深要点理解,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其在知识的回顾中产生新知的学习兴趣,以此推进课堂,让新课教学有效落实.
[?]根据学生情况,展开针对引导
在一个班级中,学生个体存在明显差异,无论是认知水平还是学习能力. 对此,要理性看待,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结构和个性差异设计导入,以此调动学生,让其在学习初就能明确目标,有计划、高效地听课,由此落实教学目标.
基于这一目标,在设计导入时,就要充分了解学生,准确定位学生“最近发展区”,以此优化活动,让课堂引导更具针对性. 在教学“对数”一课时,就可先借助问题引导:某种放射性物质在不断变化成其他物质时会有一定规律,每年剩余质量经过变化只能是原来的80%,如果将这种物质最初的质量记作I,剩余量记作y,时间用t表示,则其中函数关系式是怎样的?四年后,这种物质剩余量是多少?如果要使剩余量是初始状态的一半,需要经历多长时间?这个问题难度适中,符合大部分学生的能力,对此就可先让其独立思考,之后小组学习,最后在班级汇报. 在这一过程中,要加强对学困生的关注,及时提供指导,在交流时让其多表达,反馈思考过程,及时弥补、完善. 之后,在正式接触新课前,可再布置一道习题,注重区分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这样一来,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新课的印象,在无形中深化认知,还能完善认知,让其根据自身需要,有选择的空间. 长此以往,便能激发学生数学兴趣,在信心驱动下勇往直前,不断追求. 作为课堂主导,在这一过程中,就要发挥引导作用,结合学情改善、突破,让学生在学习初就能领会到学科魅力,进而主动参与.
通过这样的设计,便能充分发挥导入作用,让学生在初始环节明确学习的目标,在问题带动下不断深入,以此提高课堂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作为课堂主导,要加强对后进生的关注,一方面指导,及时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增强自信,树立具体的学习目标.
总之,导入的优化是推进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不仅能打破传统,焕新课堂,给学生有趣的学习体验,还能调动学生,让其在兴趣引领下不断深入,以此促进能力发展,有效落实课堂目标,为深远的学科探究奠定基础,最终实现学科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