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作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2019-09-17 08:23潘丽娥郑小玲
新课程·上旬 2019年7期
关键词:真情实感习作教学生活化

潘丽娥 郑小玲

摘 要:随着新一轮课改的进行,传统课堂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需要。特别是教育界很多名家对于生活化教学的探索,已经对传统教学发出了挑战。生活化教学理念正在对教学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生活化教学大背景下,旨在结合教学实践,论述小学习作教学与生活相脱节的现象以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习作教学;生活化;真情实感;自由表达

长期以来,习作教学一直是困扰着广大语文教师的难题。作文难教,学生怕写,評价形式难突破是作文教学的症结所在。生活化教学观的提出,为习作教学指出了一条明路。把习作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化抽象的写作要求为学生具体的亲身经历,化枯燥的写作指导为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已经成为一种很好的尝试。倡导生活作文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提高教师的习作教学质量也具有现实意义。

一、习作教学与生活相脱节的现状

学生最唾手可得的习作素材是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体验可以让学生再现生活场景,将生活体验反映在大脑中,形成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出现和生活相脱节的情况,导致学生的习作也受到很大局限。

1.习作教学的空间局限于课堂

教师经常强调实践和观察对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具体教学中又往往仅局限于课堂,非常系统地讲授一些写作规则和知识,进行写作训练。在教学中,他们也善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想相关场景。这也许有些效果,但又难免是一种闭门造车式的教学。一旦学生没有类似的经历,就会进行虚构,写出的文章就显得空洞。

2.习作要求无形中趋于统一性

我们的愿望是倡导自由表达,但教学有其考试所带来的压力。虽然试卷出题方面在不断改进,比如提供两个题目供学生选择,尽量不出命题作文而改成话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但学生怕离题,畏首畏尾,往往不敢过于发挥,写出的习作也经常是千篇一律。有些学生没有类似的生活经历或情感体验,就会为了完成作业或考试而虚构或过分模仿别人的文章,造成没有真情实感。

二、习作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由此可见,习作教学一旦和生活相脱节,学生在作文中就很难表露真情,内容也就显得空洞,会造成学生对习作不感兴趣,甚至会出现仅仅为了应付交作业而进行虚构。因此解决这个问题迫在眉睫。

1.生活是儿童习作的不绝源泉

习作离不开生活,就连大作家也不例外。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和灵感。

(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累生活体验

世界上的每个个体每时每刻都在和自己周边的世界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即故事,那么,习作教学当然也不能脱离生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班级家长自发组织的植树活动,就是一次很好的生活体验。大自然的多姿多彩赋予了学生鲜活的习作素材,学生可以自由自在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有一颗向往大自然的童心,当他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时,笔端就会流露真情。类似这样的实践活动还有很多,比如每年学校组织的春秋游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劳动基地体验活动、研学活动等等,都可为学生带来有血有肉的生活体验。让他们置身于具体的生活场景,在体验中积累生活素材,并进行内化,写出的文章就会富有真情实感。

另外,学校丰富多彩的活动也可为学生搭建生活体验的平台。例如体育节、科技节活动,以及形式多样的青少年宫活动,元宵花灯制作与展示活动等,都让每位参与其中的学生感受生活及学习的乐趣,积累丰富的生活和情感体验。

(2)创设生活情境,给学生搭建想象与观察的平台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能展现出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习作教学常常涉及写想象作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三四年级的阶段的习作目标就指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1]

在心理学上,“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2]可见,想象是需要一定的事实为基础的,那么,它就不可能脱离生活而存在。比如在习作《20年后的我》的教学中,笔者积极引导学生从谈理想、说变化、聊成就等方面进行畅谈。教学中播放视频,让孩子感受改革开放40多年来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纷纷畅想着未来,勾勒自己的蓝图。大部分学生发挥出超强的想象力,令人敬佩。

创设一个好的情境,可以使学生仿佛置身其中,让他们产生和亲身实践效果相当的体验。当然,当我们需要学生写具体事物时,比如状物作文,就需要学生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进行习作了。例如《花生》习作教学。笔者事先准备好花生,分发给每个小组,在教学伊始就引导他们观察花生的特征,引导他们观察花生未剥皮前外壳的形状、颜色、条纹以及剥皮时的声音,手的感觉,剥皮后里面花生仁的颜色、形状及尝尝味道等。在一系列的观察和讨论之后,引导他们大胆想象,花生外壳像什么,花生仁像什么。就这样通过观察与想象相结合,学生习作时就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教师可以抓住节日为契机,凭借活动为载体,利用录像为媒介,捕捉偶发事件为突破口,积极创设各种各样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他们感受的是习作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吴立岗教授说:“小学生的情感和情绪,既是他们作文的内驱力,也往往是他们作文的中心思想所在。”因此,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情绪处于兴奋的沸点,让学生在活动中,凭借具体情境练习表达,促使他们把眼前的情境和语言沟通起来,那么,学生的思绪将无拘无束,笔下的文字将神采飞扬。

2.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动笔

“真正的写作,第一要紧的能力是发现、积累写作素材,筛选、组织写作素材。写文章,第一要解决的,不是审题,不是构思,不是行文,不是语言,而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米。”[3]可见,制约学生写作的因素,归根到底还是写作素材的问题。平时,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这确实是一种好方法。但是,要真正将生活化作文落到实处,这还是不够的。教师必须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有展示的舞台。

(1)课外阅读与作文的融会贯通

叶圣陶先生曾有感而发:“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法。”语文的每个成分本身就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阅读和作文也不例外,两者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迁移。

课堂阅读教学往往显得不足,因此,教师应积极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优秀的文章,在布局谋篇上总有独到之处,在写作技巧上也有独特方式。比如,学生往往不明白何为倒叙,何为插叙,对于过渡段或过渡句也是一知半解。在教学中,教师也经常讲授这些写作技巧,但收效甚微。如果在学生阅读完典型文章后再进行讲解,可以事半功倍。通过阅读,学生的视野越来越开阔,知识面越来越广,思想越来越丰富;通过阅读,学生可以获得第二手资料,积累写作素材,可以和同伴分享阅读的感受,激发写作热情,可以学习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学校“书香校园”的建设为学生搭建了便捷的阅读平台,除了图书馆丰富的藏书,还有班级、楼道随处可见的阅读角,让学生随时随地阅读,轻轻松松积累。

(2)课外经典诵读是作文的推力

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校“书香校园”的一大特色就是课外经典诵读,这可以让学生获得间接的生活经验,获得对生活中真、善、美的独特感受。一旦学生对作品中所描写的情景和思想有认同感,就会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因此,我倡导学生每日一诵,每日一读。从古诗到现代诗,从浅显的文言文到白话文,从中国文学到外国文学,内容广泛,体裁丰富。然后利用学校安排的经典诵读课,让学生相互交流。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可以倾听不同感受,集思广益,丰富自己间接的情感体验。

(3)日記与习作相得益彰

我鼓励学生写日记,不拘形式地书写,不受限制地表达。诚然,学生最唾手可得的写作素材源于自己的生活,那么当学生可以自由表达时,日记内容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最真实的写照。真诚吐露心声,真实再现生活,这些比体现深刻主题都更重要。

全国特级教师张化万说:“我们应努力把习作训练渗透到学生生活中去,让它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而不仅仅是语文课的学习任务和文字游戏。”只要学生真正把日记当作他们的生活需要,那么,他们就会在日记里倾吐心声,甚至连秘密也毫不隐藏,写出的文章就颇具真情实感。

教师在鼓励学生写日记的同时,无形中也在引导他们认真观察生活,细致品味生活。学生通过写日记,及时记录下精彩瞬间和独特感受,也是积累素材、锻炼写作能力的好方式。

(4)建立文学社团,鼓励互评互改

学生是习作的主体,一篇文章融入了他们的汗水和思想。同伴之间才更了解彼此,因为他们生活在儿童世界里,成人即使童心未泯,也难以走进他们的心灵。

因此,笔者在班级建立文学社团,选拔一些作文功底好的学生作为组长,并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在他们分享资源的同时,鼓励他们互相批改作文,互相点评句段,互相分享感受。同伴间的互评互改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特别是亲密的同伴,他们彼此更了解对方写出的文章内涵何在,所要表达的情感何在,因为他们有相似的生活经历,相似的情感体验,这些都是教师点评所不能及的。

3.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放飞心灵梦想

阅读教学倡导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习作教学也应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应当落到实处。

学校是学生最主要的生活和活动场所,学校里的方方面面,大至学校文化、班级建设,小到教师言行、同伴相处,都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独特的言行,另类的思想,都是每位学生最纯真的表现。教师要鼓励学生说真话,诉真情,学校不仅仅是教学生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培养学生说真话的净土。

课堂生活化的研究是教育界的呼声,很多教育界名家呼吁要让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找回失去的本真。特别是作文教学更应该以学生生活为依托,尊重学生独特感受,鼓励学生最纯真的表达。只要教师不断摸索,总会找到合适的发展道路,习作教学也会紧跟时代,贴近生活,表达真情。那么,漫无目的的虚构将不再有它生存的空间,真情的表露是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张厚粲.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02:77,121.

[2]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05:52,70,31.

[3]张化万.小学语文:名师情趣课堂创设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115,183.

猜你喜欢
真情实感习作教学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
真情实感,是作文的第一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