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是近年来对城市档案开发利用的新名词,它是城市形成、变迁和发展中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是对这些历史记录以信息的方式加以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的总称。保存城市记忆,保护历史的延续性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需要。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深圳作为最早的一批经济特区,在40年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40年也是深圳逐步完善城市化进程的历程,其中深圳城中村的变迁就是深圳城市化进程的典型见证。
今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广东期间提出了“城市規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为此深圳市政府组织相关职能局开展实地调研与查阅档案资料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制定了《深圳市城中村(旧村)综合整治总体规划(2019-2025)》,期间大量的深圳城市档案信息资料得到了有效利用,为深圳城市建设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深圳城中村在深圳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统计资料显示,深圳大大小小的城中村共有1044个,高居全国之首,覆盖人口超过1000万人。城中村承载着深圳的包容精神和汇集天南地北的移民文化,伴随着深圳城市发展,为深圳早期大量外来务工人口提供了低成本的住房,较快地实现了农村向城市化发展的转化。随着深圳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深圳的城中村也跟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发展变迁,为深圳的城市记忆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至今,我们仍可以从档案资料中,清楚地了解到深圳城中村改造的不同模式和改造前后的明显对比,为政府决策、城市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伴随深圳各个时期的发展,深圳城中村的改造变迁也随着时代主流文化的变化呈现出三个不同阶段的转变。
第一阶段为:一村一策,自主改造,政府助力。即从城中村各村的特点以及具备的经济实力出发,赋予其特殊、优惠的改造政策,抓试点,树典型,成熟一个改造一个,其典型代表是罗湖区的城中村改造。罗湖区是深圳经济特区最早的建成区,也是最早完成由农村转城市、村民转居民的市辖区。深圳著名的地标建筑,如地王大厦、深交所、深圳书城、泰宁花园、都市名园、云峰花园等商厦和现代化社区,就是罗湖区在拆除了16个旧村后建设而成的。直到现在,当人们在看到渔民村、蔡屋围、田贝村等改造前后的对比照片时,仍不禁为之赞叹。在渔民村的入口是由20幅生动逼真的铜铸浮雕作品组成的艺术长廊,它向我们讲述着渔民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作为深圳从边陲小镇发展为现代化城市的一个缩影,渔民村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大力发展多种产业,成了首个“万元户村”,盖起了32栋小洋楼。从现存的影像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1984年的春天,邓小平同志亲临视察,感叹从渔民村的变迁看见了“中国农民走向富裕的希望”。而一份份保存完好的出资协议,真实地反映出渔民村“村股份公司自己组织改造,村民自筹资金,政府政策支持”的改造模式。从城建档案中,我们还了解到渔民村重建,打破了“一户一栋”的旧居住建设模式,而是将整个村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考虑,村民住宅与城市小区规划全面接轨,为城市化规范管理提供了硬件保障。蔡屋围老围村,一个平地崛起的金融城。位于地王大厦脚下的蔡屋围老围村,是21世纪初,深圳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鳞次栉比的高楼、各大银行机构,烘托出金融中心的鲜明格局。然而,在深南大道两旁高楼的背后,部分低矮的“城中村”,依然制约着金融中心发展的步伐。90年代末,由蔡屋围股份公司、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京基地产公司合作,把蔡屋围老围村改造纳入金融中心区的改造项目。经过改造,形成了人民银行、深交所、银监局和保监局为核心,各商业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国内外金融机构聚集的金融城。田贝村则是罗湖区原住宅规划最完整、布局最方正的城中村。但历经多年,已显破旧,在大多数居民支持下,村委决定自行改造,由民村变小区。从现存的城建档案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田贝村以新建办公楼和两棵老榕树为中心,沿周边建设基本相同的9栋高层住宅楼,外加1栋28层的办公综合楼,形成围合式布局,小区中带状商业步行广场、超大的塔楼架空转换层观景平台以及空中花园的相互穿插,使人感受到生态建筑的鲜明特色。
第二阶段为:从租赁到自主创业,实现城中村经济转型。其典型代表:宝安机场旁的怀德村。在过去的30年间,村委组织村民集资,先后成立了自己的房地产公司、物业管理公司、广告公司、投资公司,目前,该村总资产市值已超1000亿元。又如有着“天下第一村”美称的南岭村,全村在20世纪末开始集资创办科技企业。2015年,南岭村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启迪科技园,引进各类中小科技企业,形成深圳“小硅谷”。2016年,南岭村投资1.2亿元入股深圳市国成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成立南岭生物医学研究院,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新科技村”。
第三阶段为:文化引领改造,文创升级品味。其典型代表为:大芬油画村、观澜版画村、梧桐山小镇、田面设计之都等一批文化艺术街区。以最早的大芬油画村为例,大芬村原是龙岗区一个普通客家小镇,随着90年代“三来一补”经济发展,大芬村最先由港商投资开始了油画加工产业。经过30年的发展,现在的大芬村已经由油画制作走向了油画创作。2004年,深圳市政府开始大力发展文化艺术产业,大芬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改善,新落成的大芬美术馆每年定期举办各类大小艺术展。大芬村也实现了从原来的油画批量出口到吸引国内外画家前来开工作室、画廊、办展的华丽转型。直到2018年,大芬村的油画产值已连续数年超40亿元。
正是基于这些重要的城中村改造历史城建档案、声像档案、文书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利用,《深圳市城中村(旧村)综合整治总体规划(2019-2025)》才得以顺利出台。按照该《规划》,深圳在未来的7年中,将全面深入开展以综合整治为主,融合设施加建、功能改变、局部拆建等方式为辅的新一轮城中村改造,让城中村在新时代有序更新蝶变,有机融入城市社区,成为城市亮丽的文化名片。
在调研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档案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重要参考价值。它真实地展现了人们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结晶,客观地反映了一个城市在各个时期的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水平。完整地保存和有效地利用城市档案,将在推进城市化建设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此外,各种档案信息资源还为城市记忆的建构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档案编研可以根据各种需求,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资料进行筛选甄别,将档案信息内容进行分类重组,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实体档案数字化,编研开发高质量的档案信息产品,将档案由“死档案”变为“活档案”,并利用计算机网络为社会和政府档案信息用户提供深层次、高质量的分析研究性信息。不久的将来,城市档案信息化将纳入各级政府电子政务的规划,并立足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实际需求,在推进城市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简介:杨玲(1976-),女,汉 族,籍 贯:河北唐山,单位:深圳市灯光环境管理中心,研究方向: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