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奴役下的身份构建

2019-09-16 02:37刘钰芮
校园英语·中旬 2019年7期
关键词:奴役他者

【摘要】“他者”是当代西方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他者”在文学文本中的显性和隐性探讨已经成为文学批评的一种趋势。文章以《家》这部小说为例,简要阐述了“他者”奴役下的身份构建。

【关键词】《家》;他者;奴役;身份构建

【作者简介】刘钰芮,贵州大学。

“他者”(the Other)是当代西方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相对于“自我”而形成的。“自我”以外的所有人或事物,无论以什么形式出现,不管可见还是不可见,可感知还是不可感知,都可以被称作“他者”。《家》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于2012年5月出版的第十部长篇小说。同月,她获得了奥巴马总统颁发的“总统自由奖章”,此举极大地肯定了莫里森对黑人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怀以及对种族、性别等问题独到诠释背后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莫里森将故事的背景设立在20世纪50年代,彼时的美国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民权运动、反对种族主义的运动蓄势待发,郁积的社会矛盾使越来越多的女性不再甘心父权制社会给她们规定的角色,努力摆脱“他者”的奴役,建构自己的身份。在《家》这部小说中,莫里森除了描述主人公弗兰克(Frank)寻找精神家园的奥德修斯式历程之外,还刻了三位栩栩如生的女性人物——弗兰克的妹妹茜(Cee)、女朋友莉莉(Lily)以及祖母丽诺尔(Lenore)。被亲情、爱情和社区文化所孤立和奴役,她们沦为了“他者”。

“女性的情感表现往往是以被男性‘他者化的方式存在着的,因此她们的去平等化和摆脱‘他者地位的意图就显得尤为明显”。这一思想把女性置于完全的“他者”地位,可莉莉却要超越这种认识,摆脱“他者”困境。莫里森在小说中一贯坚持的一个信念就是爱情无法帮助女性获得话语权,正如《慈悲》中弗洛伦斯与铁匠的爱情,在离开铁匠之后,弗洛伦斯才找回了自己,延续了自己的自由,内心变得如柏树一样坚硬。莉莉将弗兰克的床空出来,撒上闪亮的硬币,尽管有些冰凉,却是她内心真正想要的。莉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超越了作爱情的“他者”,成了可以主宰自己内心的主体,成功实现了角色的转换与构建。

解构,就是消解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文化的努力,尤其是消解女性在“他者”社会中所遭受的压抑和歧视,将女性从无处不在的“他者”目光中剥离出来,以女性的视角建构女性的主体地位。身心俱疲的茜遇到了学识丰富、见识广博的普林斯(Prince),带着少女般的娇羞完成了她生命中的“大事”后,离开莲花镇去了亚特兰大,却发现普林斯之所以娶她,是为了借她之手骗取祖母的二手旅行车,随后便把她丢在亚特兰大自生自灭,“她的心碎了,不是開裂,而是破碎,碎成一片一片”。心有不甘的茜在厌倦了在波比烤肉店当洗碗工之后托人找了一份医生助理的工作,高薪水而又舒适的环境仿佛让她遭遇了生命的春天,却不曾想是生命的浩劫。茜敬畏博医生塞得满满的书架,却没有真正理解《伟大种族的消失》和《遗传、种族与社会》这类书真正探讨的内容:种族、基因与优生学,对自己工作的盲目使茜成了博医生医疗事业的牺牲品。

美只有通过极具毁灭与磨难的过程才会具有更加震撼人心的力量。在博医生家黑人女佣的帮助下,弗兰克成功救出了奄奄一息的茜,并带着她回到了莲花镇——这个曾经在他眼里只是一个地理名词的地方,体现了莫里森小说中不变的主题:只有回归黑人社区,回归黑人传统文化,才能治愈内心的创伤。在两个月的时间里,镇里的妇女轮流照顾茜,她们的关爱尽管严厉却给了茜前所未有的抚慰和支持。社区女性以群体形象出现,显现了社区强大的治愈能力以及黑人底层社会群众互爱的一面。这些女性群体团结一致对抗白人医生带给她们的伤痛,解构了以白人医生为代表的“他者”形象,并在茜治疗结束的那天帮她走出了精神创伤:

“你是自由的,除了你自己,没有任何人、任何东西有义务拯救你。给你自己的土地播种吧。你很年轻,又是个女人,这两点会给你带来很多限制,可你也是一个人。别让丽诺尔或某个不值一提的男人决定你是谁,坏心眼的医生当然也不行。别当他们的奴隶。我说的那个自由的人就在你内心某处。找到她,让她在这个世界上做点儿有意义的事。”在《秀拉》中,莫里森对秀拉这一反叛人物的刻画寄托了黑人女性精神觉醒的希望。在《家》中,莫里森也将黑人女性主体身份的建构寄托在了新生代女性茜的身上,并通过缝被子与管理花园体现出来。康复后的茜看起来容光焕发,积极融入社区女性中和她们一起缝被子,用昔日的旧衣衫来拼凑花色图案,这是黑人文化传统中极具象征意义的一项集体活动。“这种场合下拼缝出来的被子代表对破碎生活回忆的整理,是对自己的个体、种族身份的认同”。毫无疑问,茜摆脱了“他者”奴役,实现了自我身份的构建。

莫里森在《家》中以弗兰克救妹妹于危难之中、回归精神家园的故事为主线,以丽诺尔身份构建的失败和莉莉、茜自我身份构建的成功为副线,彰显了莫里森巧妙的叙事策略的张力。小说结尾处兄妹二人“埋骨”的经历象征着埋葬了过去创伤性的记忆,埋葬了曾经从属于“他者”的压抑,展现了主体(弗兰克)和“他者”(茜)和谐共处的画面。就共时性的“他者”奴役而言,《家》这部小说的实质是“他者”的存在——这也是莫里森作品中普遍关注的主题之一;就历时性的身份构建而言,莉莉和茜实现了从超越他者、解构他者到建构主体的身份构建。由这两个维度构成的《家》最终体现的是莫里森对人类命运,特别是对黑人女性命运的终极关怀。

参考文献:

[1]张剑.西方文论关键词——他者[J].外国文学,2011(1):124.

[2]肖祥.西方后殖民批评中的多重“他者”[J].江汉论坛,2014(5): 68.

猜你喜欢
奴役他者
白人的暴行是如何将昔日被奴役者在重建时期争取到的进步变革一手粉碎的 精读
女性主义视角下《武媚娘传奇》的解析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为“他者”负责: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