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区 协同育人

2019-09-16 02:18黄丽霞
师道·教研 2019年8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家校德育

黄丽霞

要想开展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就应该积极建立起的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立体式、开放式、全天候、全覆盖的网络体系,根据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各自特点,充分挖掘家庭、社区教育资源,重视其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学校、家庭、社区三者既是一个整体、又要区别对待,这三部分缺一不可。因此,建立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德育网络,可以使三者之间无缝对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密切家校联系,加强家校合作

教育的理想状态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尽其责,在明确各自任务与定位的基础上,达到相互配合,协调发展。

1.发挥学校的指挥作用。学校是学生德育的主阵地。家庭是人最基本的社会生活环境,对人们的影响也是最直接、最深远的。所以家庭教育中有许多方面又反作用于学校教育,家庭德育出现了问题对学校的德育也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家庭作为德育的基础和起点,对学校德育起着重要辅助作用。

2.办好家长学校,发挥家长在德育中的作用。通过家长学校,告知家长当前学生德育的主题和任务,并指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探讨怎样做一名新世纪的合格家长等问题,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了解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上的情况,形成学校与家庭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的良性机制,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办学效益,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3.指导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和德育指导委员会可以培训教师,让教师通过家访解决家长对待子女的态度问题。让家长在与教师的接触中产生紧密联系,在此基础上再对家长提出促使其进步的目标要求。

4.创新家访形式,提升家访质量。学校要求教师家访的目的要明确,教师家访要讲方法、讲策略,不要告黑状、不要批评学生,更不能指责家长,以鼓励为主,赏识为主,防止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家长产生对立情绪。同时加强家访的形式和途径探讨,充分利用现代通讯、网络、家校联系卡等形式,保证家校联系零距离。

二、挖掘社区德育资源,提升德育质量

社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延伸及其实践活动的更广阔的舞台,同时更是社会大环境的精华与缩影。目前,社区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生活、娱乐的重要场所,成为了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校。

1.利用社区丰富的人才资源,加強对青少年的德育。如聘请社区内的司法干警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邀请社区内的劳动模范作先进事迹报告,以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引导、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道德观。

2.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促进社区的发展。学校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社区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只要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区域联动,一定会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学生走进社区进行公民道德宣传,美化环境、倡导绿色环保等文明社区服务活动,既锻炼了社交能力,也为社区内居民提供了一定智力援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素质,促进社区发展。

3.探究型课程的广阔舞台,真正实现学校德育向社会的延伸。学生的潜能是无穷的,个性发展是无限的,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让学生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提高。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自主学习,自行研究,培养了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发展进步的责任心。

三、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必须注意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否则就会重蹈过去德育由学校一手包办的覆辙,割裂家庭、学校、社会的联系。

1.师生协同设计德育实践活动。学生德育必须以教育实践活动为重要载体,实践活动不仅是校内、课内的,还包括课余、校外的,是开放性的实践活动,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设计、共同参与的,更多的让学生主动尝试自主管理、自我评价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德育实践的具体操作模式,是根据学校所处的社区条件以及办学特色、文化底蕴、环境氛围、教师特点等确定的。

2.发挥学生对长辈的监督作用。学生在学校接受有效的品德教育,要使其固化为自身的品德修养,让孩子当“小老师”“监督员”是一个很好的措施。家长的不良行为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是很大的,但孩子如果能用自己的道德标准规劝家长,不但使家长的行为得到改善,还能巩固学生已有的道德标准,家长的良好行为反过来促进了孩子的品德修养,使德育效果进行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 钱昭君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家校德育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