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秋光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教师要自己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不能盲目地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第二个问题,教师要应用教学方法,把教学目标呈现出来,使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学生只有了解了自己的学习目标,才能找到学习的方向。
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学习的目标。教师开展这样的教学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知识,学生必须有一双发现知识的眼睛,找到学习的目标;二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意识到,在学习知识时,不能等着教师告诉他们学习目标,而要自己找到学习目标。
以引导学生学习《分数与小数》的转换为例,教师可设置问题情境:小红和小晶都在编中国结,小红编完以后,说自己用了0.6米长的绳。小晶听完后,狡黠的一笑说:“我用的绳子比你长哦!我用了3/5米的绳。”看到小晶的笑容,小红觉得小晶好像在逗她,说的不是真话。你能告诉小红,小晶说的是真话吗?当学生听完这个故事以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故事中有没有数学问题?它是个什么数学问题?学生经过思考,表示这是个0.6米与3/5米比大小的数学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那么你认为这两个数该怎么比?此时学生发现了自己要学习的目标:如果要比0.6米与3/5米哪个大,就必须用一种标准来比,或者把0.6转换成分数;或者把3/5转换成小数。如果两个数,标准不同,似乎没法比。如何完成分数和小数的转换,让两种数字能够比大小,就是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在这次的学习中,学生意识到了,在遇到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后,要自己问解决问题的方法,那就是自己的学习目标。
当学生找到了自己的学习目标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学习目标转化成任务目标,使学生以完成任务为目标,积极的学习知识、交流知识、整合知识。教师应用这样的方法,能让学生以完成任务为目标,自主地学习知识。
比如为了让学生了解如何转化小数与分数,教师可为学生设置以下几组习题:
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探索任务目标,再分工合作。经过探讨,学生发现该次的任务包括把小数转换成分数及把分数转换成小数。学生需要找出分数和小数相互转换的流程及计算的要点。当学生明晰了学习任务以后,依照自己的学习分工合作,完成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或者需要阅读课本,从课本中找出完成任务的理论依据,或者通过相互讨论,应用取長补短的方式学习知识。比如有一位学困生刚开始不知道如何完成0.25=?的计算。他通过阅读课本,了解了这个数是一个有限小数,于是,可以把这个小数直接当成分子,然后视分母为1。然后,这个小数有几个小数,就在1后面添几个0。在完成补0以后,去掉小数点。这位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吸收了大量的数学理论知识。
当学生完成了任务以后,教师要为学生创立一个成果呈现的平台,让学生呈现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评与互评,让学生在得到了评价以后,自己找到精进学习的目标。其他学生看到他人呈现的成果,在提出建议的过程中,也会发现新的学习目标。
以42150=?的计算为案例,教师引导学生说明分数是如何转换成小数的。学生表示,首先观察这个分数有没有整数部分,如果有整数部分,则直接在小数点的左边添上整数部分。比如这个数的整数部分就是4。接下来,应用计算的方法把分数变成小数,计算的方法为应用分子除以分母,这个数的分数部分变成小数就是21÷50=0.42。最后,要把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相加,即4+0.42=4.42。此时,班上所有的学生都表示这位同学说得很好,把分数转化为小数的过程用非常标准的数学语言描述出来了。教师引导学生们思考:既然这位同学这么棒,同学们是不是可以出稍微难一些的题,让这位同学给大家解说呢?此时学生纷纷提出问题:421150=?的转换流程是什么?421150.89=?的转换流程是什么?对小学生来说,这个问题就稍微复杂了。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思考:接下来同学们将要学习的目标是什么呢?此时学生表示,他们要补充分数转换成小数的计算流程,让计算流程变得更加严谨,而这个难题是学生精进学习的方向。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