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步深入,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进行自我总结,借助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数学教学活动中,从而优化数学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数学;实践与探索
作者简介:夏和军,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杨汛桥镇中学教师。(浙江 绍兴 312028)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9-0053-0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不能以教师讲授为主,而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更好地构建数学知识尤为重要。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渐深入,创设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创设有效的情境,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并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如课件的制作、素材的选择等),灵活应用各种方法,借助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新知,这有利于整个课堂活动的开展。
例如,在进行“数轴”这一课的教学时,原点、正方形和单位长度对于学生而言是较为抽象的概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这些概念,教师可以用课件展示学校周边的地形图(简图),用A、B、C等表示学校、超市、医院等具体位置,辅以方向和举例,引导学生尝试画一画简单的地形图,由此引出数轴的概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数学课中以情境来引导学生学习,要借助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新的探究环节。如在上述案例中引出数轴概念后,教师可设置问题:“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数轴的定义吗?”学生尝试概括后,教师再结合图引导。
以往的数学課主要是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度不高。现在的数学课堂提倡以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就是利用学生喜欢的、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如“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按序号找座位的游戏活动导入、“全等三角形”中用找不同的游戏导入,这些活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课堂参与度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借助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这些活动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还要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知识构建。
例如,在“平均数”的活动设计中,教师通常借助活动让学生理解“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具体计算案例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案例中甲的英语听说读写成绩分别为85、78、85、73,而乙的是73、80、82、83,若某公司要招一个英语综合能力较强的人,应该招谁?学生通过计算甲乙的平均成绩,可知甲综合能力更强。但如果该公司要招聘的是书面表达能力较强的人,那是否还能用算术平均数来衡量?如果不能,那又该如何确定听、说、读、写在整个数据中的作用呢?如此,由听、说、读、写所占比重不同而引出“权”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计算而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1. 创设问题情景,促使学生进行学习。孔子云:疑虑,思之始,学之始。相应的数学问题要在一定的疑问中进行探索和解决。疑问式课堂教学是指创设疑问课堂情景,质疑生活实践与数学知识的矛盾问题,启发学生探索疑问。这种课堂环境教学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探索与解决问题。通过一步步思考、探索、对比、解答,学生最终获得数学知识上的深入理解,学习更为主动。
例如,在“基础有理数乘法”一课讲解中,笔者要求学生复习小学阶段学习到的有理数乘法,5+5+5+5=5×4,4×5就是指5个4相加,并提出问题:4×(-5)又代表着什么呢?肯定不是负5个4相加,但是这又究竟代表何种含义。教师通过把握矛盾的内在联系,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学习。在学习负数代表的含义后,有关于有理数的加减方法可以在数轴上计算。如从原点向东边行走5米,然后向西边走4米,最终还是向东走了1米,即5+(-4)=1。
2. 问题联系生活,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新课标教材很好地联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将课程知识的学习与生活情景相联系,使学习更加真实贴切,不再是侃侃而谈。问题情景联系生活是指把生活实践引入数学课堂中,使学生的学习体验更加饱满,增加学生知识学习的经验。因此,联系课程教材和生活实际,有层次性地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课程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在“基础统计”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展开调查。比如,商场哪一类饮料卖得好?小孩子们最喜欢什么动画片?动物园什么动物最受欢迎?根据自己的实际调查,建立相关统计表格,从表格中简单阐述自己的见解。
又如,在“一次函数应用”一课教学中,笔者构建了以下问题情景:老师使用的手机套餐是移动神州行套餐,想要换一种更加合适的套餐,请就你们所了解到的手机套餐给老师推荐一种,并简单给出选用这种套餐的原因。很多学生接触过手机,对手机套餐的情况比较了解,学生兴趣很高,积极参加推荐讨论。然后老师再主动引导,利用课程一次函数应用加以计算讲解,最终学生一致得出套餐选择。这增强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学生的相关知识在实际问题解决中也得到了深刻理解。
就以上课堂问题讨论,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想象能力得到了锻炼。强化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能力必须要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重视课程问题解决,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意识。生活问题的解决能带来课程学习上的特殊认识,课程内容的相关学习又为生活问题的处理提供参考。学生密切关注生活实例,用数学学习方法认识理解生活中的问题实践,自觉形成现实与知识的衔接,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得到大大的锻炼,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愉悦。
借助练习引导学生参与,教师首先要优化练习方式,从传统的书面练习形式中解放出来,以互问互答、竞赛、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组织学生练习,增强学习效果。如上述二次函数图像的探究后,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围绕y=ax2+k图像的开口方向、对称轴等问题在组内相互提问,也可以幻灯片形式呈现问题,由学生抢答完成。此类的练习方式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又如,在“一元一次方程应用”一课中,已知10人分别乘坐两辆汽车去电影院,其中一辆汽车在开往电影院的路上抛锚了不能行驶,汽车限座7人,这一时间距电影开始还有20分钟,汽车以30km/h的速度开往电影院还需要10分钟,问使用一辆汽车以每小时多少千米的速度可以将10人全部送往电影院?这个问题答案很多,学生完全可以自由思考、发挥,但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开放的课堂情景,让学生拥有自由思考的空间。
练习时,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层次性练习,尤其是农村初中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异较大,练习的题量和难度都要考虑学生差异。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练习可以以基本概念、公式等复习为主,再逐步拓展到应用练习上;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则可采用变式方式引导学生练习,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情境中感知,在活动中探究,在问题中思考,在练习中巩固,以生为本,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才能增加数学课的活力。在初中数学课实践中,教师要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借助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指导,促进师生互动关系的形成,让探究活动变得更加有效。
责任编辑 於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