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

2019-09-16 02:26谭钦菁
校园英语·上旬 2019年9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大学

【摘要】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大学生是新时代的重要需求,英语作为通用语是跨文化交际的主要载体和工具,针对目前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

【作者简介】谭钦菁(1980-),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社会语言学。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外沟通越来越频繁,对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大学生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中央人民政府《關于深化人才发展机制改革的意见》中也提出提高我国国际化人才的比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商务知识,精通所在国语言,熟知所在国文化的高层次与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应当被视作各大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的重点。

所谓跨文化交际,就是指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进行的交流,或者说是与外国人进行交际与沟通。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恰当交往的能力。”(爱德华﹒霍尔,2010)尽管各国语言种类繁多,文化差异巨大,但英语作为通用语仍然是最主要的交流工具。但仅仅语言的学习不足以实现有效交流,了解各国的文化,礼仪,习俗,传统是实现有效,平等沟通的重要条件。大学作为培养外语人才的主要场所,大学英语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可见跨文化交际即是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之一。

二、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现状与困境

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虽然已经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引起了重视,但是在教学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英语学习的功利性较强。目前用人企业衡量学生英语能力的时候,大多以英语四,六级或八级成绩为标准,导致学生大多以英语考级为目标,对词汇及语语法等掌握得比较好,口语和写作能力比较欠缺,对各国文化差异,传统,习俗等的了解比较少,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都比较薄弱。

反观国际公认的雅思或托福考试,中国学生的成绩不容乐观,根据2018年大陆地区雅思成绩白皮书的数据,中国大陆接近50%的考生成绩分布在5.5到6之间,平均分为5.7分。2012年中国大陆考生平均分为5.56,2017年为5.72,5年间仅仅上升0.16分,成绩提升不大,其中听力和阅读的普遍优于写作和口语,说明大陆考生的知识输出能力还普遍较低,培养具有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生对于高校来说任重而道远。

2.教材的内容比较单一。目前高校所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大多比较陈旧,内容比较单一,特别是对于跨文化交际方面相关的内容几乎没有。教材内容没有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对人文地理知识与现代资讯等内容很少涉及,而对于中外文化习俗的介绍、文化差异等方面内容则处于缺失的情况。

3.教学方法没有与时俱进。笔者调查发现,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仍然延续较为传统和陈旧的教学方法,如灌输式及机械式的语言技能训练,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特别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应付考试,过级仍然是他们学习英语的主要动力,学生的综合素养难以得到培养,而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更是薄弱。

4.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不够。大部分教师缺乏跨文化交际的背景和相关经历,导致教授跨文化交际的知识时停留在照本宣科的阶段,无法从自身体验出发,生动而实事求是的进行教学实践。特别是笔者所在的地方高校,大部分老师都没有经过跨文化交际的培养,了解各国文化差异的更是凤毛麟角。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

1.树立正确的态度。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克服文化优越感和文化偏见。特别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语言变体丰富,文化差异较大,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当充分尊重不同的文化,克服民族主义的思想和偏见,在教学中应引入对独特文化,习俗的介绍,培养正确的交际态度。

2.改革培养目标。高效应结合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制定教学目标。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高校位于重庆并以涉外为特色,重庆作为内陆开放高地,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而重庆本土高校要充分利用其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服务于地方。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可增加交际类课程的比重,如口语,文学文化常识,写作,实验实训等,同时可与国外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实行学分互认等方式把本校学生推出去,把外国留学生引进来;与外国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进行订单式培养等方式拓展教育资源和交流范围,为学生打造丰富,多样化的就业途径。

3.丰富教学资源。受制于有限的课时和学分,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很少单独的跨文化课程,加上教材种类繁多,良莠不齐,开展跨文化交际课程时面临诸多困难。老师可以筛选适合的教材,综合各类教材的优点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同时要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网络资源获取优质教学内容,值得一提的是,老师不仅要关注微观的语言知识层面,更要关注宏观的政策,文化差异等层面,并且要注重本土文化的传播。

4.改革教学手段。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老师不断地去塑造学习氛围。老师可利用网络资源,以音频,视频,图片等非符号手段进行多模态教学,通过对比和比较的方法启发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模拟实战等方法营造学习氛围。老师还可以帮助学生搭建更加广阔的跨文化交际平台,如搭建慕课,微课,公众号,抖音小视频等最新的线上交流平台,并且在线下开展跨文化交流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虚拟和实体相结合的方式,立体,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触发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热情,克服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带来的不适感和畏难情绪。

5.提升教师素养。大部分地方高校的老师都缺乏跨文化交际的背景和经历,培养一批具备语言素养和文化素养,视野开阔,通晓文化差异又熟知本土文化的教师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首先高校应大力培养本校师资,通过邀请具有资历,熟知跨文化交际的学者来讲学,培训,逐步提升教师的跨文化交际素养;其次,可以派遣老师到其他国家的高校进行访学,进修,让老师亲身体验不同的文化差异,开阔视野。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培养一批优秀的师资。

6.改革评价机制。传统的大学英语评价机制多为终结性评价,既以期末考试来测试学生的语言水平,而针对跨文化交际的评价机制应该更加灵活,如在笔试部分增加文化知识,交际能力,情感态度等测试内容,增加英语口试的比重。不仅如此,应增大形成性评价的比重,老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仔细观察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态度,合作学习的效果,语言沟通技巧等。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更加客观,灵活的评价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

四、结语

外语人才是我国战略发展的软实力,要想在国际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必须要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优秀人才,而学校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要塑造跨文化交际的氛围,改变学习的目标与方向,调整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手段,着手培养师资以适应跨文化交流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R].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OL].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意见[OL]. http://www.gov.cn/xinwen/2016-03/21/content- 5056113.htm.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大学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两块磁的交际
至善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情景交际题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
偶的大学生活
Ways of Commun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