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光霞
痰湿体质是一种常见的中医体质偏颇类型,有调查研究显示[1],在肥胖人群中,痰湿体质发生率高达73.37%,古代医家虽然未提出明确的“痰湿体质”概念,但却留有“肥人属痰”“肥人多痰湿”等诸多论述,这足以说明两者关系密切。另外,痰湿体质肥胖者与众多疾病的发生和演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其中就包括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以及多囊卵巢综合征等[2~4]。因此,对痰湿体质肥胖者的体质偏颇状态尽早进行干预势在必行。本试验运用督灸干预调理痰湿体质肥胖者,并观察受试者体质转化分、血清血脂以及TNF-α变化水平,旨在进一步探明督灸的临床疗效与作用机制。
1.1 一般资料50例痰湿体质肥胖受试者均来自2018年2月—2019年2月山东省泰安市中医医院中医预防保健科门诊及社区招募,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将受试者全部随机分组为督灸组、温针组,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依据《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5]中关于痰湿证的诊断;结合王琦教授“中医体质量表”及《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6]中有关标准拟定诊断标准:若痰湿质转化分≥40分,其余7种偏颇体质转化分<30分即可判断为痰湿质。西医诊断标准参考《成人超重和肥胖管理指南》[7],体质量指数(BMI)在25~29.9 kg/m2为超重,BMI>30 kg/m2为肥胖。排除继发性肥胖后,单纯性肥胖的诊断才能成立。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例,
1.2.2 纳入标准1)受试者的痰湿体质原始分在所有体质类型中分数最高且痰湿体质转化分≥40分;2)年龄需在 20~65 岁,无性别限制;3)符合单纯性肥胖诊断标准;4)自愿受试,接受医者治疗安排,能反馈治疗信息者;5)本试验期间未使用干扰试验结果的中药和接受其它疗法的受试者。
1.2.3 排除标准1)不符合痰湿体质判定及纳入标准者;2)孕妇、哺乳期妇女;3)患者自身合并有严重危及生命的重大心脑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等疾病;4)不能较好描述自己病史、病情及配合诊治者。
1.2.4 剔除、脱落及中止试验标准1)试验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受试者;2)依从性差,无故退出、未完整参与整个试验而影响疗效判定或者安全性判断者。
1.3 治疗方法
1.3.1 督灸组材料准备:督灸药粉:将中药附片、肉桂、木香、砂仁、茯苓等按比例混合,将中药超微粉碎混合,密封备用。姜泥制作:生姜3 kg,洗净,切片,打碎为干湿适中的泥状备用。操作方法:受试者裸后背俯卧于治疗床上;医者用指甲沿受试者脊柱正中自大椎至腰俞穴逐节压“十”字痕迹;以75%酒精棉球沿按压痕迹常规消毒3遍。将督灸粉均匀地撒于施术部位;截取宽度约6 cm,长度与受试者脊柱等长的桑皮纸,敷盖在督灸粉上,将姜泥依次平铺在桑皮纸上,并按压紧实呈上窄下宽的梯形姜墙,要求底宽3 cm、高2.5 cm、顶宽2.5 cm,用拇指在姜墙中央压出一凹槽;最后在姜墙上自上而下首尾叠加放置纺锤形艾炷;将艾炷三等分,于上、中、下等分处点燃,任其自燃燃灭,此为督灸第一壮;燃毕换第二壮,点燃上、中、下及上下四分之一处;燃毕再换一壮,点法同第一壮;待三壮完全燃尽后移除艾灰及姜泥,用毛巾清洁背部残留督灸粉,督灸结束。每10 d治疗1次,3次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3.2 温针组材料准备:选用吴江市云龙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云龙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针具规格选用的直径为0.3 mm(30号),其中针身为40 mm(1.5寸);艾柱;75%酒精棉球;打火机。操作方法:施术皮肤给予75%酒精消毒,中脘、气海,双大横、天枢、曲池、阴陵泉、丰隆、足三里,取仰卧位进行针刺,以酸麻胀重为度,并于中脘、双阴陵泉、丰隆、足三里针柄上放置2 cm的艾柱,每穴1壮,每日1次,针8 d休息2 d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6个疗程。
1.3.3 注意事项2组受试者在治疗的同时应遵循以下事项:1)饮食要求:嘱受试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平衡饮食营养,宜清淡饮食,少吃糖类、淀粉类食物,控制动物油脂摄入,严禁饮酒;2)功能锻炼:多行户外活动,可选择八段锦或五禽戏,每日1次,每次20~30 min为宜,活动量宜适中。
1.4 观察指标
1.4.1 痰湿体质转化分采用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8](ZYYXH/T157-2009)标准痰湿质分类判定量表进行评分。受试者分别于干预前和治疗后填写痰湿体质判定量表,并计算痰湿体质转化分。
1.4.2 实验室指标受试者分别于干预前1 d和治疗30 d后检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以及TNF-α的水平。
2.1 2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痰湿体质转化分比较干预结束后,2组受试者痰湿体质转化分均较干预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督灸组痰湿体质转化分差值和变化率均高于温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痰湿体质评分比较 (例,
注:与干预前比较,1)P<0.05;与温针组比较,2)P<0.05
2.2 2组受试者治疗前后血清血脂、TNF-α水平比较干预结束后,2组受试者血清中TC、TG、LDL-C 及TNF-α水平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督灸组受试者血清TC、TG、LDL-C及TNF-α水平较温针组降低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受试者治疗前后血清血脂、TNF-α水平比较 (例,
注:与干预前比较,1)P<0.05;与温针组比较,2)P<0.05
痰湿体质常与人体的健康水平和疾病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饮食结构的相应改变,此类人群有逐年增长的趋势。根据全国五省市一般人群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痰湿体质占总人群数的5.34%[9]。而痰湿体质则是肥胖人群的主要体质类型,因素体痰湿积聚,加之后天饮食不节、嗜食肥甘,情志不调、内伤脏腑,劳逸无度、气血失衡,久聚于内,发为肥胖,故多常见体态肥胖,腹部肥满松软,可见古代众多医学典籍中所记载的“膏人”“脂人”“肥美之人”以及“肥白人多痰湿”等都是对痰湿体质特征的描述。
另外,很多证据表明[10~13],痰湿体质肥胖者可导致机体脂肪代谢紊乱,易发生血脂异常,进一步导致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的发生。肥胖还可使人体处于低水平炎症状态,进而可刺激并促进脂肪细胞增生、肥大,导致其分泌更多的TNF-α、IL-6 等炎症反应标志物,致使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但是,艾灸调整血脂水平以及人体免疫功能由来已久,临床疗效十分明确[14,15]。有动物实验研究认为[16,17],艾灸可通过抗氧化、抗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状态等多途径、多环节治疗高脂血症,改善大鼠的血脂水平。而TNF-α是体内主要的炎性细胞因子,参与并介导多种炎症过程,铺灸能够通过提升抗炎因子IL-10的水平,来抑制关节炎大鼠TNF-α的产生,同时加强可溶性TNF受体的表达而清除TNF。因此,通过督灸改善痰湿体质肥胖者血脂以及TNF-α水平,既是艾灸调节痰湿体质肥胖者偏颇状态的创新延伸,也是使相应个体少生病、不生病、防止疾病发生的关键。
督灸是在督脉的脊柱段,上起大椎穴,下至腰俞穴,施以隔姜灸法,其理论基础源自《素问·骨空论》“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素问·调经论》“病在骨,焠针,药熨”,并结合《肘后备急方》中“隔药灸”法创新而成。此疗法集热疗、光疗、温针灸刺激及特定部位刺激等多种作用为一体,且督灸所施灸部位以督脉腧穴和人体背俞穴为主,背俞穴具有调整人体脏腑的功能;灸法治病,以通为要,以温促通,即是温通经脉、疏通气血,而灸温则是取效的关键因素之一。督脉又被称为“阳脉之海”,统领一身阳气,并可调节六阳经经气。而督灸治疗过程中整体温度较普通灸法温度高、热力渗透较强,艾灸的面积较广,再配合附片、肉桂、木香、砂仁、茯苓等中药粉具有温阳补气、健脾化痰、芳香除湿等功效,能够起到调脂通脉、改善人体免疫功能之效,即为杨继洲所云:“针灸药者,医家之不可缺一”之客观写实。
本试验中,2组受试者经过干预,痰湿体质肥胖者的体质转化分均有降低,血清中的TC、TG、LDL-C以及TNF-α水平均较干预前降低,但督灸组明显优于温针组。由此可见,以上干预优势为督灸通过调节血脂和TNF-α水平来纠正痰湿体质肥胖者体质偏颇状态,为提升受试者健康状况提供了有力证据。并且督灸治疗过程温通舒适,疼痛程度较小,不必每天治疗,节省时间,综合起来更让患者乐于接受。还有根据中医“治未病”的原则,在督灸治疗的同时,还应积极给予干预措施[18],如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加强运动量;以低脂肪、低糖、低热量、粗纤维食品的膳食结构为主,从而真正做到未病先防、欲病救萌、防微杜渐。最后,督灸可作为一项“治未病”疗法进行推广,但其对痰湿体质肥胖者体质调理机理研究还存在一定空白。因此探索督灸纠正痰湿体质偏颇的临床疗效及机制,对督灸在体质偏颇调治方面的应用以及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