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不同时间介入的临床观察

2019-09-16 07:14卢华锋
光明中医 2019年16期
关键词:病证面瘫面神经

卢华锋

周围性面瘫作为神经科常见病、多发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周围性面瘫西医名称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上习惯称为面神经炎或者贝尔麻痹。该名称主要由西医提出,其主要为了与中枢性面瘫相互区别,二者发病机制、病因、症状及体征均不同[1]。周围性面瘫症状较重,西医强调其发病机制主要为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面神经缺血、水肿从而使面神经受压。其表现为面部表情肌功能全部丧失,有部分患者可伴有耳后部疼痛、同侧舌前2/3味觉丧失及听觉过敏等症状[2];其恢复速度较慢,部分患者因治疗不及时留有不同程度后遗症,严重影响面部美观。

周围性面瘫属中医学“吊线风”及“歪嘴风”范畴。其主要由于病患虚于正气,亏于脉络,恰逢面部受于风寒,少阳受风邪之袭,经气受扰,经气受滞,失养于经筋,失力于面肌,而致本病发作。绝大多数中医专家级学者将周围性面瘫发病时期分为以下3个时期:第一时期为面瘫早期,主要为发病1周内;第二时期为中期,主要为发病1~4周;第三时期为晚期,为发病4周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月间来我院神经康复病房行针刺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入组患者发病均在24 h之内完全性周围性面瘫, House Brachmann分级量表为VI级;排除既往脑血管病或脑肿瘤疾病有面瘫病史患者。入组患者男42例,女18例;年龄范围23~72岁,平均年龄为(28.0±4.6)岁;其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颁布的《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疗指南2016》 。

1.2 治疗方法入组患者均常规口服小剂量激素(口服泼尼松30 mg/d,每天2次)减轻面神经水肿,B族维生素(维生素B1和B12各100 mg,每天1次)营养神经,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阿昔洛韦0.2 g,每6 h一次)联合针灸治疗[3]。周围性面瘫患者急性期和亚急性期采用取穴法联合滞针法治疗。其中取穴法主要以风池、风府为要;滞针法在普通针刺法的基础上加强针刺刺激量并辅助加以单向捻转及向外牵拉。晚期主要采用透针法。治疗周期为4周。

1.3 疗效评价标准目前临床上有多种周围性面瘫面部功能评分量表,但均无统一评分标准。但大部分按照临床症状及体征作为主要评分标准,现本研究主要采用以下2种国际惯用的量表作为疗效评价标准。

1.3.1 House Brachmann分级量表见表1。

表1 House Brachmann分级量表

1.3.2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该评分标准是20世纪90年代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其具体评分内容如下:临床痊愈:面瘫症状全部消失,面部表情肌运动正常,外观上无法察觉异常体征并且患者可轻松完成以下指令且无异常表现(病侧眼睛闭合有力较正常侧一致;病侧鼓腮有力,双侧对称)[4]。临床效果显著:面瘫症状大部分消失,但遗留部分症状及体征,外观上可见(存在轻度口角歪斜及眼睛闭合不全,但无流涎)。治疗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未见任何改善(病侧额纹消失,眼睛闭合不能,口角严重下垂伴有流涎)。将上述评分等级量化进行统计,现将House Brachmann分级量表中的I级到VI级分别按最终得分为6-1分来计算;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中临床痊愈设定为3分;临床效果显著设定为2分;治疗无效设定为1分。将所有入组患者按照起始针刺治疗时间归纳整理,分别按照House Brachmann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分级标准进行分级,按照上述设定进行分数兑换。

2 结果

观察组House Brachmann分级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早期治疗组House Brachmann分级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均优于治疗中期和治疗晚期,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2组患者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针刺治疗对于面部肌肉瘫痪有西医无法比拟的疗效。早在20世纪7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就将针刺作为周围性面瘫治疗方法之一[2,5]。其主要作用为祛风散寒,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益气升阳,濡养温煦面部经筋。早期治疗防止疾病继续发展,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其方法实施遵循三个原则“始于定位,准于分期,行于辨证”。由此可见分期对于周围性面瘫针刺治疗效果有重要作用。绝大多数临床医生建议患者1周后行针刺治疗,早有部分中医专家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只要中医针刺手法轻柔,定位准确,张弛有度,早期周围性面瘫同样可进行针刺治疗,并取得较好疗效。

由上述研究结果可见观察组House Brachmann分级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无论早、中、晚期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针刺治疗,其面瘫程度均可获得一定程度改善。另外早期治疗组House Brachmann分级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评均优于中期和晚期,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故在合理行针方法条件下,针刺治疗时间越早,面瘫获得改善程度越大,临床效果越好。这与我们过去认为的避开面神经水肿高峰期方可行针刺治疗不同,分析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面瘫早期对局部风池、风府等主要穴位进行刺激可以起到对病侧面部筋肉的刺激作用,调和经气,激发气血,疏通经络,有利于阳气恢复而不伤正气,从而起到祛除邪气恢复机体正气之目的。针刺治疗早期介入病情被遏制不前,促进病侧面肌及时恢复有效运动。但疾病之初,邪气位于表,故需要浅刺,以稳固正气,祛除邪气,使阳气益起,鼓邪外出;倘若深刺则邪气反沉而不出,治疗效果反而较差。由此可见急性期对于行针者手法有很大考验,恰当深浅行针对早期面瘫恢复起到关键作用。另外发病晚期行针刺疗效较早期、中期效果明显下降,并且晚期采用的是透针法,刺激量大,加剧患者痛苦。由此可见掌握合适时机,采用合适的针刺方法对疗效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无论处早、中及晚期周围性面瘫患者行针刺治疗,其面瘫程度均可获得一定程度改善;且在合理行针方法条件下,针刺治疗时间越早,面瘫获得改善程度越大,临床效果越好。

猜你喜欢
病证面瘫面神经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针灸为主综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0例
《伤寒论》三阳三阴病证的证素辨证研究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