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艳艳
中药调剂属于中药房的重要组成,其主要包含5个程序,即审方、调剂、调配、复核、给药,在患者治疗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1]。中药调剂一旦出现剂量不准确、药材错误等差错,不仅对药物效果造成影响,还将影响药物安全,甚至危及患者生命[2]。因此,中药调剂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应避免差错的出现。为明确引发中药调剂常见差错的相关原因,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本研究对我院2016年3月—2018年9月中药房在中药调剂中出现差错的病例资料11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3月—2018年9月中药房在中药调剂中出现差错的116例病例资料,其中男75例,女41例;年龄22~73岁,平均(47.26±5.48)岁。
1.2 方法统计116例病例资料,总结中药调剂常见差错类型,并对差错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本研究中116例出现中药调剂差错的病例中,主要原因为药品因素,占比为40.52%(47/116),其次为调配因素,占比为32.76%(38/116)。见表1。
表1 116例病例差错发生原因分析 (例,%)
3.1 中药调剂出现差错的主要原因分析
3.1.1 药品因素1)药品摆放不规范:部分中药经炮制加工后外观十分相似,若不仔细辨认,可能造成位置摆放错误,常见的外观相似的中药有:生地黄与玄参、茯苓与葛根等。2)药品名称类似:中药的种类较多,且各自的命名也各具特点,部分中药名称可能仅相差一个字,若不仔细辨认,可能造成差错事件的发生,例如麻黄与麻黄根均属于麻黄科类中药,仅相差一个字,但其功效却存在较大差异;部分药材名称较多,也可能导致出错。3)包装类似:部分饮片因形态、外观等均较为相似,若调剂人员专业技能不足,可能无法区分该类药品的包装造成调剂差错。4)质量问题:中药饮片多为植物饮片,若在加工或收集过程中未根据相关标准进行,则可能造成饮片的有效成分丢失,还可能出现杂质;部分饮片对于储藏的环境具有较高要求,若条件不满足,这可能导致药物霉变、风化,甚至遭受虫蛀,进而对饮片的质量造成影响。
3.1.2 调配因素1)调配药品替代:中药的种类及数量均非常多,不同医院的中药饮片类型也各不相同,处方开具时,医生多会考虑如何合理选择饮片才可获得最佳的疗效,可能出现炮制药品及生品间相互替代的情况,虽然可有效弥补药品品种不全的情况,但使用替代药品可能降低临床效果。2)剂量有误:中药饮片在调剂时对于剂量的准确性要求较高,若剂量出现误差,可能对药效产生影响,调剂人员在药品调剂过程中应确保各类药物称量的准确性,每一剂中药饮片在调剂过程中应尽可能将误差剂量降到最低,并做到均匀分配,且因确保处方中所要求的每一味中药都不能缺失,随后还需根据递减分戥法将每一味药物剂量进行多次复查。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部分调剂人员未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出现以手代戥、以估代称的情况,调配前也未严格做好复查工作,甚至出现未复查的现象,导致调剂剂量误差明显,进而影响药效。例如在调配过程中主观认为一条蜈蚣为1 g,一枚大枣为5 g,生姜切成薄片即为5 g,切成厚片即为10 g。3)饮片浪费:饮片浪费的发生多与调剂人员经验不足有关,导致其工作压力大,工作时易处于紧张状态,调配一些粉末、细小颗粒等药物时,极易撒落。
3.1.3 处方因素1)处方录入有误:医生在开具处方时通过电脑输入,可能出现输入错误,例如药物剂量输错,将100 g输成10 g等,部分医生为手写处方,因字迹潦草导致调剂人员无法准确识别,将黄芩可能与黄芪混淆,紫苏叶可能与艾叶混淆,酸枣仁可能与杏仁混淆,进而造成调剂差错。2)审方有误:部分中药材有着相似的名称、写法、读音等,若医生在开具处方时字迹潦草,可能导致调剂人员无法有效辨别,出现调剂差错;医生在开具处方时还可能出现缺失现象,未将药物剂量、规格等写清楚,或者药物用量不准确,且没有注重不同药物的配伍禁忌,均可能导致调剂人员在调剂时判断失误,影响药物调剂准确性,进而影响疗效。3)忽略处方注释:医生在开具处方时,对于部分特殊药物,可能需进行注释,以表达其特殊性,注释内容可能直接影响到调剂的准确性。而部分调剂人员在调配过程中可能直接忽略了医生的注释,仅根据处方中的药物完成调剂,例如处方上标注“先煎”“冲服”“后下”等,而调剂人员直接忽视,不管药物的先后顺序、用法等,极易造成差错事件,进而影响疗效。
3.2 应对措施
3.2.1 加强规章制度管理调剂人员在调剂处方药物时应严格按照处方上的具体顺序逐一调配,避免发生遗漏,包装前还需对药单与实物名称进行一一核对,确保准确无误后才可装袋,对于部分需要先煎、后下等的药物应将其单独包装,并于包装袋上做标记;部分过于坚硬的药品,需先将其打碎再进行调配,所有药物调剂完成后,在外包装上标注患者的姓名、年龄、科室等,并由专门的工作人员审核通过后再发放至患者[3]。中药在存放过程中应根据药物性质分类,部分较为贵重的药材应由专人保存;调剂人员在调配药品时应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确保每一剂药品都正确调剂,避免出现根据经验或主观感觉调剂的现象[4]。
3.2.2 合理设计及规划中药斗谱中药房工作中应将调剂人员常用的饮片放于配药柜中层,便于调剂人员拿放,若饮片质量较大,可将其放于药柜底层,若饮片质量较轻或使用频次较少的饮片,可将其放于药柜的上方或边角处。若饮片属于有毒类,可将其放于底层边角柜中;若饮片的颜色、形状等较为相似,需注意区分,可做一些特殊标记;此外,还需要求调剂人员熟悉饮片位置,确保在调剂时可迅速确定饮片位置,不仅避免差错事件的发生,还可提升工作效率[5]。
3.2.3 处方书写规范化医生在开具处方时应严格按照处方规范的格式进行书写,确保字迹清晰,药品名称对应,电子处方在录入时也应确保其准确性,核对无误后再转送至中药房。若部分中药的用法特殊,医生应详细标注具体的用法、用量,还可用特殊符号标注,起到警示作用,确保调剂人员调剂准确性。医生在开具处方时所书写的名称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规范的饮片名称相一致,处方中每行只可写四味中药,并将具体的药物用量标注于药物名称右下角,特殊用法可标注于药物名称的右上角[6]。
3.2.4 饮片质量控制调剂人员应定期参加专业的培训,使其对药品的识别能力得以提升,确保调剂人员可更加专业地选择药物,避免靠经验或主观感觉;饮片在采购时也应选择正规的渠道,对于药房新购入的饮片,调剂人员应仔细检查及核对,仔细阅读不同饮片的储存条件,避免因储存不良影响饮片质量。若发现饮片真假无法鉴别,可通过相关的质检部分进行鉴别[7]。
3.2.5 调剂人员专业水平的提升调剂人员正确调剂药品的关键在于准确阅读处方,若调剂人员对专业知识掌握不全,甚至匮乏,则可能造成调剂差错。利用医生在处方中利用“二乌”代替川乌与草乌,若调剂人员对“二乌”的含义不了解,则无法顺利进行后续的调剂工作;例如麦门冬即为麦冬,部分调剂人员对其不了解,可能无法找到麦门冬;同时,调剂人员还需熟练掌握中药的“十八反”“十九畏”,若未掌握可能导致患者不良反应增加;调剂人员在调配过程中应具备较强的责任心、敬业精神,遇到存在疑问的处方时,例如处方书写不规范、药品名不明确等,应及时与医生沟通,避免差错事件的发生[8]。
综上所述,中药调剂过程中极易出现差错,应积极对差错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以降低差错发生率,提升用药准确性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