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艳春
(河南省孟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科 孟州454750)
小儿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特点,患儿临床表现主要为急起高热、全身不适、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者可并发肺炎等并发症,导致患儿死亡[1]。临床主要通过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但部分药物可能引起患儿机体内白细胞减少及粒细胞缺乏,降低患儿免疫力[2]。因此,合理选择药物治疗急性单纯性小儿流行性感冒具有重要意义[3]。本研究旨在探讨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单纯性小儿流行性感冒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2019 年5 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单纯性流行性感冒患儿152 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6例。对照组男35 例,女39 例;年龄1~12 岁,平均年龄(5.26±1.34)岁;体质量9.46~22.13 kg,平均体质量(13.68±3.54)kg。观察组男40 例,女36 例;年龄1~13 岁,平均年龄(5.32±1.47)岁;体质量9.52~22.09 kg,平均体质量(13.27±3.61)kg。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质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儿童流感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5 年版)》[4]中急性单纯性小儿流行性感冒相关诊断标准,患儿突发起热、咽喉痛、畏寒、乏力,体温达到39~40℃,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发病24 h 内入院,体温≥37.5℃;患儿家属或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近期使用金刚烷胺、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者;近期接种流行性感冒病毒疫苗者;既往对奥司他韦或其他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过敏者;对本研究药物过敏或接受不良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退热、止咳等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国药准字H20080763)治疗,1.5~2 mg/kg,2 次/d,连续服用5 d。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国药准字H20130029)静脉滴注,10 mg/(kg·次),1 次/d,视患儿体温变化情况给药1~2 d。
1.4 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患儿发热、咳嗽、鼻塞等症状缓解时间。(2)观察两组患儿用药前后血常规(包括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总数、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3)记录用药期间两组患儿白细胞减少、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观察组发热、咳嗽、鼻塞等症状缓解时间及完全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症状缓解时间比较(h
表1 两组症状缓解时间比较(h
组别 n 发热缓解时间 咳嗽缓解时间 鼻塞缓解时间对照组7643.27±8.3954.36±13.4159.72±14.94观察组7616.35±7.2637.93±12.4639.88±14.27 t 21.1527.8258.372 P 0.0000.0000.000
2.2 两组用药前后血常规比较 用药前,两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总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两组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总数明显下降,中性粒细胞总数明显上升(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前后血小板计数组内、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用药前后血常规比较(×109/L,
表2 两组用药前后血常规比较(×109/L,
时间 组别 n 白总细数胞中性总粒数细胞 淋巴总细数胞 血计小数板用药前 对照组767.66±2.311.86±0.534.24±1.28231.64±82.93观察组767.62±1.831.69±0.643.93±0.83233.26±86.69 t 0.1181.7841.7720.118 P 0.9060.0770.0790.906用药后 对照组766.28±2.252.15±0.473.53±1.26229.43±75.78观察组766.25±1.671.99±0.633.25±0.84225.86±92.81 t 0.0931.7751.6120.260 P 0.9260.0780.1090.795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感冒分为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即病毒性感冒。儿童机体内免疫系统发育尚不成熟,鼻腔狭窄,黏膜腺分泌不足,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较差,极易发生炎症。因此,儿童发病初期一般都是病毒性感冒,尤其是患有先天免疫性疾病患儿,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发生感冒[5]。
临床西药常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流行性感冒,如盐酸金刚乙胺、病毒唑、金刚烷胺等,可快速有效杀灭病毒,降低患儿临床症状,但部分药物含有扑热息痛、氨基比林、咖啡因等成分,易引起患儿白细胞减少及粒细胞缺乏,降低患儿免疫力[6]。磷酸奥司他韦颗粒是临床常用抗病毒药物,其代谢产物奥司他韦羧酸盐是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其活性可抑制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活性,同时抑制被感染细胞中病毒的释放,从而减少流感病毒的传播[7~8]。临床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成人和1 岁以上儿童的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感染,但该药物在应用过程中,患儿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肝炎和肝酶升高、白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不良反应。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作为新型抗病毒药物,是我国首个静脉给药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其抗病毒机理与奥司他韦相同,也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减少病毒释放和传播。但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与磷酸奥司他韦结构不同,临床应用中显示其具有起效快、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可适用于甲型流行性感冒和奥司他韦耐药患者的治疗,在人体存在病毒的前提下起到杀灭病毒的作用。研究表明[9~10],帕拉米韦毒性小,患者耐药性低,其常见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失眠、肠胃不适等症状。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发热、咳嗽、鼻塞等症状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表明急性单纯性流行感冒患儿使用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较使用磷酸奥司他韦的疗效更显著,可快速减轻患儿临床症状,促使患儿早日康复。此外,本研究用药前,两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总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两组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总数明显下降,中性粒细胞总数明显上升(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前后血小板计数组内、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急性单纯性流行感冒患儿使用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的安全性更高。综上所述,急性单纯性流行感冒患儿采用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的效果显著,用药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