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明,张卫新,李 剑,邵云亮
(江苏亚星锚链股份有限公司,江苏 靖江 214533)
随着海上油气开采难度的提高,石油工程对系泊链的力学性能要求越来越高。通过近几十年的发展,系泊链等级已经从最早的R3、R3S级发展到了R4、R4S、R5级,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目前最大规格R5级普通链环已经达到到171 mm,不可能再无限制地加大,因此开发更高等级的R6级系泊链已成为系泊链发展趋势。船级社规范要求R6级系泊链的抗拉强度1110~1200 MPa,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比≤0.92,-20 ℃焊缝低温韧性冲击功≥ 42 J,-20 ℃环背低温冲击功≥ 58 J;必须适当确定热处理工艺,使系泊链获得理想的使用性能[1]。
通过批量试验研究,确定R6级系泊链生产的热处理工艺,热处理之后的力学性能完全符合船级社规范要求。
R6系泊链用钢的主要化学成分(质量分数,%)为: 0.17~0.28 C, 0.30~1.35 Mn,0.15~0.50 Si,1.25~2.50 Cr,0.2~1.2 Ni,0.20~0.60 Mo,0.01~0.06 Al,0~0.60 Cu,≤0.05 Nb,≤0.30 V,≤0.020 Ti,其余Fe。
系泊链环的调质热处理在立式热处理炉中进行,经淬火+高温回火的调质处理,使材料的强韧性得到最佳的匹配效果。因此合理的热处理工艺制度将直接影响系泊链的性能。将R6级系泊链按表1的9种工艺进行试验,链环试样按不同工艺热处理后[2],加工成标准环背和焊缝拉伸试样各9支,环背和焊缝夏比冲击试样各3支,按《GB/T 228.1—2010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和《GB/T 229—2007 金属材料夏比摆锤冲击试验方法》进行各项力学试验。
表1 R6级系泊链热处理工艺
R6级系泊链热处理后的力学性能见表2。
表2 R6级系泊链力学性能
通过试验,发现9#系泊链环力学性能合格。对该工艺分析:由于在焊接过程中,焊缝处主要元素(如C、Si、Mn 等)的烧损,将降低焊缝处的力学性能[3]。为此,需采用与之相匹配的调质热处理工艺,以促进近焊缝区合金元素向焊缝扩散,避免焊缝成为整个链环的薄弱区域。淬火加热到1050 ℃,并保温165 min,然后进行水冷。淬火温度1030 ℃超出Ac3临界点150 ℃左右,不仅提高了链条的强度,而且使钢中合金元素充分溶解和均匀化,取得较好的淬火效果。回火温度655 ℃,并保温165 min,有利于材料中的碳化物的析出和分布,能够实现预期的材料内部组织的转变,获得回火索氏体,从而提高链条的综合力学性能[4]。
设备分析:立式调质热处理炉是半开放式的,与一般室式炉或台车炉不同,立式调质炉分为淬火炉和回火炉两个炉筒,淬火炉主要用天然气加热;回火炉主要用电加热,整个炉璧上均匀分布着电阻带。
R6级系泊链的屈强比要求≤0.92。实现这个指标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是从材料方面,调整合金元素,改善基体组织,扩大贝氏体转变区域,提高贝氏体转变温度,所以Cr的含量为1.25%~2.50%,钼含量为0.20%~0.60%。另外钼与铬组合可以提高贝氏体含量,控制贝氏体/马氏体比例和形成M2C型碳化物,作为氢陷阱,降低进入钢中的扩散氢量,由于Cr与Mo配合能够扩大贝氏体转变区域,提高贝氏体转变温度。因此R6级的钢淬火组织中上贝氏体的比例有所增加,限制了马氏体/下贝氏体的比例,保证了高强链钢高居不下的屈强比明显降低。二是从热处理工艺方面,控制调质参数,提高马氏体/贝氏体的比例,达到降低屈强比的目的。
根据DNV船级社规范[5],对9#试验链环取样进行微观试验。试样取自系泊链焊缝区域,并需使用合适的试剂进行腐蚀,在100×和500×下观察奥氏体和铁素体晶粒,见图1。根据标准ASTM E112,奥氏体晶粒应≥6。从照片中可以看出,系泊链组织较为均匀,主要由少量的铁素体,贝氏体和马氏体组成。焊缝处因为焊接时水冷电极的冷却,冷却速度较快,形成了较细小的组织,在随后的淬火加热过程中,奥氏体晶粒尺寸变小,形成了最终细化的组织,冲击功很高。
(a)100×;(b)500×图1 9#试样显微组织Fig.1 Microstructure of 9# sample
通过R6级系泊链的9种热处理工艺进行试验,根据力学性能分析,按1030 ℃淬火+655 ℃回火的工艺对R6级链环进行热处理,综合力学性能合格,该热处理工艺能应用于R6级系泊链的批量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