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一:民盟中央的侗族文化人

2019-09-16 02:28
文史博览 2019年7期
关键词:杨老民盟侗族

杨志一(1926—2006,侗族,湖南芷江人。优秀编辑家、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第五届中央委员)在北京担任民盟中央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那些年,我负责办公室工作。副主任虽是兼职的,但杨老经常参加每周一的工作例会,协助学委会主任张毕来分担不少具体事务。我感觉最主要原因是他喜欢民盟中央学习组,这也是我在民盟中央工作十年且终生受益难忘的地方。

民盟中央学习组成员集中了北京盟员中各领域顶尖的知识分子,几乎都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大家。1982年,民盟老前辈胡愈之几次亲临学习会,一次赶上元宵节还和大家一起吃食堂煮的元宵。学习组成员中有不少民盟先辈家人,如张澜长子张乔蔷、闻一多弟弟闻家驷;有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人口学、老年学开拓者邬沧萍;民盟中央原副主席、国家民委副主任萨空了;艺术家、文学家有刘开渠、戴泽、叶君健,还有很多位名牌大学的著名教授等。学习会每周四开会,我到民盟后坚持了8年。每次开会先宣读当时党和国家的文件资料,然后讨论,提意见建议并带来自己身边的信息。会后由我整理学习简报,经张毕来同志签字后印发。

杨老很喜欢和大家一起,对与会者十分尊重,握手问候,招呼入座,以服务他们为快事。杨老对我写简报也给过不少指导和鼓励。一次会上有位老者说了个形象风趣的比喻,散会后杨老跟我说,这个别写进简报,果然第二天那位老者本人也打来电话说了同样的话。杨老对这些学者特别了解。遇有比较重要典型的发言,杨老会提醒我起草后在电话中给发言人念一下得到认可为好。简报一般按要求及时发给每位成员、民盟领导、中央统战部一局、全国政协学习委员会。

当时这个大师级知识分子集中的学习组知名度越来越高,有被称为每周都开会的“小政协”的说法。学习组成员个人有什么事大家会尽力帮助。杨老协同张毕来同志帮助民盟联络团结了一批优秀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兢兢业业于自己事业的同时,在学习组这个平台上忧国忧民、参政议政,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杨老和我们都为能在这个群体中贡献力量而自豪。

1990年,学习会停开,学习委员会撤销。1992年我退休,为了实现自己打小就有的梦想,开始系统走访56个民族。我和杨老的交情也开始了一个新的篇章。

杨老除了关心民盟工作,还特别上心侗族的事。

我知道杨老是侗族人,负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侗族文学分会(简称侗族文学会)工作后,他知道我这个汉族老北京也很喜欢少数民族。我第一次把创作的民族娃娃和有民族元素的艺术裙袍图片给他看时,他先是惊讶,然后说:“你这么自我欣赏可不行呀!”我听了不由一愣,他又接着说,“得让大家都欣赏才行,我看你有能力为少数民族多做点儿事情。”

杨老对侗族娃娃看得最仔细,他还告诉我侗族妇女的发髻在左边,给我讲侗族的传说……他还让我找一张人民币去印证。后来侗族在北京有活动,他就让我去参加,多接触多了解以增进感情。有一次聚会,吴宗源先生(侗族,曾任湖南省审计厅厅长、怀化市市长)说,你就算个“荣誉侗族”吧。杨老把我这个研究56个民族娃娃、原创有民族元素艺术裙袍的“中国优秀服装设计师”带成了半个侗族人。

有一年,由于杨老等人的促成,侗族地区经济文化协作座谈会如期在北京召开。由费孝通、钟敬文牵头,侗族相关领导人和有关方面的专家参与。经讨论,大家在“西部开发经济发展同时注重文化同步发展”上取得共识,还研究了许多具体问题。我的发言则主要讲了少数民族服装在经济发展中会变化,但不能过度商业化,要保持特质,要方便平日也能穿在身上。我还介绍了自己研究的具体办法和设计成果。当然,我的稿子杨老预先审阅过。会上,我的发言得到了与会领导和相关专家的一致肯定。

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在唱响之初,有一年参加一个地方的大歌比赛,唱得不错,但因服饰不如苗族亮丽,没被央视采播。杨老让我做些案头准备工作后,带我一起到了湖南芷江和贵州从江。我住在从江县政府招待所,与有关方面的人士讨论大歌服饰设计。好几位都说,侗族服饰黑乎乎,不好看,得彻底改。我说不能把世世代代的黑侗布抛弃而向其他民族靠拢。我设计的侗族服饰仍以黑侗布为主色,每个人从头饰到上衣装饰、裙边、绑腿等都呈一个颜色,漂亮大气又不乱。若合唱时站4排纵队,4个浅绿,4个中绿,4个深绿,以此类推。合唱队站出来后从左到右呈一道黑底色渐变的彩虹。几天几夜后定稿,从效果图看还是很震撼的。

1999年,我陪同杨老参加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龙津风雨桥的落成典礼。杨老向县领导介绍了我研究56个民族服装的事。芷江县有关领导当时拍板说,送我风雨桥上一个店铺,并在中国侗文化城里划拨一块地建一个吊脚楼,还带我去看了,我也很喜欢,我明白这是想留下我帮助工作以便发扬侗文化,但那时我没有在外地打拼的思想准备,女儿还在北京上大学,所以谢绝了。

在这些侗族经济文化协作活动中,我见证了70多岁杨老的忙和累,中午都不得休息。杨老看上去总是精神矍铄有主见,说话办事干脆利落,笑容可掬,谦虚低调。在北京,我几次去杨老家,他老伴埋怨说“家里的事没时间管”,“身体不舒服得家人强制去医院找大夫”。从这位长期生活在北京的侗族老文化人身上,我感受到一种从骨子里就有的为自己的民族和故乡多做一点儿是一点儿的浓浓的民族情和乡愁。

猜你喜欢
杨老民盟侗族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民盟福建省委会向福建中医药大学捐赠《精正大医图》
向党而生伴党行——湖南民盟地下组织建立前后
试分析民族学视野下的侗族大歌
湖南省通道自治县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
笼中鸟
鉴宝大师
鉴宝大师
百岁翁的“三气”养生法
九寨侗族斗牛赛事管理模式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