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审辨式思维的高中古诗文教学策略探究

2019-09-14 02:53陈悦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苏武古诗文评估

陈悦

(福州高级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7)

一、关于审辨式思维与古诗文教学

审辨式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其目的在于决定我们的信念和行动”。[1]它常常以否定和质疑的形式出现,分析或评估别人的文章或观点,甄别文章的可信度,其最终目的在于重建与创新。[2]缺席了审辨式思维的古诗文教学课堂,就无从多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意象识记、诗文背诵、逐句翻译等传统学习法固然能增进学生对古诗文知识的积累,形成一定语感,但学生需要掌握的绝不仅是这些。古诗文教学课堂上传授的陈述性知识往往是浅显而容易掌握的,而学生通过习得的知识形成在陌生情境中对古诗文的感悟、关联、评估、论证等审辨的能力,却是难以把控却又影响深远的,它有助于学生以习得的知识推论出更多新知,进而涵育其古诗文之素养。亚里士多德曾言:“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不惟师、不惟书、不惟古,在“审辨式思维”的视域下方能激活高中古诗文教学。

二、审辨式思维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审辨式思维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养成审辨式思维技能与技巧,以审辨式思维去理解文本、质疑文本、评估文本,形成审辨式意识与人格。在此,笔者主要从“思维运用”“质疑引导”与“情境支持”三个方面来谈审辨式思维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思维运用策略

审辨式思维包含八个元素:目的、问题、信息、解释和推理、概念、假设、结果和意义、观点,这八个元素如何体现在古诗文教学中呢?以人教版必修四传记单元《苏武传》为例,我们借助思维元素的整合运用来更为全面地理解、评估传主。

作为传主,苏武的守节不移、忠贞爱国应是这篇古文的“闪亮”之处,作者还以卫律与李陵为衬托,烘托苏武的“爱国”形象。课后习题中,还记叙了苏武回国后不计私利、不求封赏的事迹,表明其人生的价值取向。那么,深入把握苏武的形象,体悟其形象意义,无疑成为我们阅读这篇传记的“目标”。据此,我们可以借助思维元素,针对学生的提问,做出以下分析:

目的:深入把握苏武的人物形象。

问题:苏武入匈奴前只是“栘中厩监”,也就是被孙悟空看不起的“弼马温”,他为什么能“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十九年对汉朝热爱如初、对武帝忠诚如一?

解释和推理:一些学生认为苏武此种举动无法相信,超越常理,如果一个领导对部下并不器重,部下为什么还会有如此表现?

信息:未加工的信息应该是苏武出使前的为官背景。

假设:一是汉武帝也许十分器重苏武,对之有知遇之恩,因此他誓死效忠;一是也许苏武就是有海明威笔下“硬汉”精神,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际遇。

概念:传记的首段在“栘中厩监”前用了“迁”,这是“升迁”的意思,为什么区区一个“马倌”却用了“迁”这个词?

信息论证:汉武帝爱马是出了名的,曾微服出入马市,亲自挑选良马。身为帝王,居然还因为得到好马而两次诗兴大发,作《天马歌》和《西极天马歌》,并将作品作为郊祀宗庙大典所演唱的郊庙歌中,此举还曾引起大臣非议。他任命苏武为管理马厩的官,体现汉武帝对苏武的偏爱。

观点:苏武的守节不移,其动因之一是报答汉武帝的知遇之恩,而汉武帝又代表了当时的“汉朝”,苏武的行为便表现出了“忠君”与“爱国”的高度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义”的符号象征,学习弘扬这种精神是文章的价值所在。

在分析苏武形象时,他的坚忍勇毅、不慕富贵、不惧死生是我们可以感受到的,但他的这种“忠义”却是通过“审辨思维”深入推导出的。也许,一次推导并非直抵文章内核,但每一次的“质疑——评估——重构”必会引导我们更透彻地把握文章所载之“道”。

(二)质疑引导策略

审辨式思维培养的要点,首先应是鼓励学生质疑。质疑,是学生主动认识、严谨思考、深入辨识的前提,是审辨式思维形成的第一步。鼓励学生质疑,体现在古诗文中,就是能独立思考,抓住古诗文的“关节点”,发现矛盾,并准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以高中古诗文部分篇目为例,教师应根据大部分古诗文的特点引导学生从文本呈现特点、提出有效问题两个方面做针对指导,并深入思考学生这些质疑所体现的思维表征。

审辨式思维渗透于古诗文教学,可以理解为基于质疑的文本细读,而质疑的目的是发现古诗文文本的“关节处”。[4]古诗文言简义丰、含蓄蕴藉,其“关节”常在“反复处”“含蓄处”体现出来;而“矛盾处”“反常处”又往往蕴含无限生机,解开这些“秘钥”有时就意味着体会到篇章内容及结构的精要之处。古诗之“关节”在“言情”,古文之“关节”在“载道”,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质疑、评估、推理往“关节处”流走。[3]

?

(三)情境支持策略

审辨式思维要培养学生的审辨意识、审辨精神,鼓励学生独立、自由地思考,不惧错误、讲求逻辑、追寻真理,平等地对待一切观点、冷静面对他人的否定、学会换位思考……这样,就必须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情境支持。

一是营造平等对话的课堂。在课堂中,师生首先应该结成“我—你”的关系,而非“我—他”的关系。平等对话是“审辨式思维”得以训练的前提,如果教师一直处于支配学生、居高临下的态势,学生对文本、对教师观点的质疑问难就无从说起。同时,只有教师也充满了“思维谦逊”的品质,才有可能正视自己的观点,与学生共同论证推理、评估重构,由此形成“审辨”的课堂氛围。

二为改变畏难心态。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挑战闯关”的“阶梯式”学习来改变学生的畏难心态。比如,一些学生认为古诗文的理解是很容易的事,但当他们误解文意的时候,就会感到沮丧、失败。而在特定的情境下,一个将之作为“挑战”的过程就会让学生体验到愉快、激动的情绪。教师可以设置“语词闯关”“翻译闯关”“文蕴闯关”等学习单元,让学生有“进阶”的快感,帮助他们将自己的情感体验由痛苦沮丧转为好奇兴奋,为“审辨式思考”提供不竭动力。

三、审辨式思维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思考

2017年版的高中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作了明确规定: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是语文课程要培养的关键能力之一。古诗文教学自应涵养学生的“审辨式思维”,培养学生探求诗文逻辑要义的学习习惯,这是变古诗文“固态知识”教授为“活性知识”传授的有力途径。师生们在理解、质疑、评估中发现正确、证实错误,掌握思考的路径,探寻古诗文的情志,这样的古诗文教学方能“活”起来,“真”起来。

当前,审辨式思维在高中古诗文课堂中所表现出的效用似乎是量小力微,缺乏实践和理论总结,不少教师因其操作难、收效慢,普遍具畏难心理,害怕如此训练甚至让学生连基本的诗意、文意都无法把握。然而,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学校要培养的是现代公民。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自要担起培养其审辨式思维,以现代的眼光来观照古诗古文,培养体悟其情感志向、寻求其逻辑思路、检视其价值取向等关键能力,如此,方能继承传统诗文之精髓,让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永葆青春活力和时代魅力。

猜你喜欢
苏武古诗文评估
苏武庙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苏武:七千个日日夜夜的坚守
苏武守节
评估依据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苏武传》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