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美术设计模块教学的优化与整合
——以“湘美版”为例

2019-09-14 02:53谢念群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产品设计美术模块

谢念群

(福州第四中学桔园洲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9)

一、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涵义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指引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其教育的目标更贴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根据美术学科特点和潜移默化育人功能,美术课程提炼出具有学科特征的五个核心素养:即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

?

二、高中设计模块开设现状分析

笔者采用问卷法,对本市区部分高中学校美术模块开设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经统计分析,高中设计模块开设学校的比重少于鉴赏、绘画模块,但有逐年增加趋势。(见表1)加强高中美术设计模块课程开设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面对全球化人才激烈竞争局面下显得尤为重要。设计模块创新意识的培养在高中模块教学中对学生素养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讲尤为重要。设计是在造物活动中,根据一定的功能和审美要求进行创意性构想、计划的艺术门类。[1]高中生是人生成长关键期,应该把握好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时机,让学生掌握关键“知识”“技能”,形成具有优良品德和创新实践的必备能力。设计模块教学正是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课程优化

(一)项目学习与单元化教学

1.单元内容优化整合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核心素养视域下统领着课程内涵,以“单元教学”“项目学习”通过具体设计模块课程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满足学生的爱好与特长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的多样性与选择性、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开阔文化视野,从而达到课程的优化与整合,提高教学效率。[2]根据学情优化课程内容,进修单元化、项目化整合。每节课重点学习一个美术主题,并在每节课中融入相关主题的知识技能及动手尝试实践设计和活动交流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学生在创意实践综合活动过程中运用任务驱动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进行主动的实践探索。

湘美版《设计》模块三个单元为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对于18节课的设计,首先尝试安排更为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实践创意的《产品设计》单元开始设计模块教学,激发学生对设计课程兴趣,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掌握设计的构思、表现方法、形成创意设计能力;其次选择《视觉传达设计》单元,深入培养学生创意思维能力;再次学习人文性更强的《环境艺术设计》单元。优化后的单元内容安排,更贴近学生生活和兴趣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其对设计模块学习的兴趣。

2.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时设计

通过学时设计达成五个核心素养为目标:即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例如,湘美版设计第二单元第三课《你能让我满意吗》,从课本呈现经典设计作品来看,大致课本内容可分为日常生活用品与服饰类产品设计两个版块内容,根据教材教学重点,把这节课设计成三个课时完成。第一节《产品改良设计》、第二节《服饰创新设计》、第三节《设计图绘制及展示》选择产品改良设计或服饰创新设计的一张设计稿进行完整设计图绘制。在三个课时课程学习中,充分考虑设计产品尺寸、材料、外观、实用、经济、环保,并形成综合设计思维和科学的设计意识。第二单元第三课,进行3课时教学计划是一种尝试,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学情适量增加课时,让学生深入探究。

以上主要对整节课教学内容进行分课时教学的探索。每节课鉴赏内容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典型性、经典性的作品。挖掘学生生活中“反人类设计”或生活中影响生活质量及使用便利性的产品,进行尝试性的产品改良设计。学生思维由片段式变为完整式,形成知识体系框架。

(二)优化教学环节,实施有效教学

以美术学科五个“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优化教学设计。美术鉴赏模块为必修模块,有了美术鉴赏的学习基础,学生掌握了一定作品赏析的方法与鉴赏能力。再进行选择性必修课程《设计》模块时,设计课程首先,从经典作品入手,围绕知识点展开讲授。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设计作品或产品来激发学生设计意识,培养学生“图像识读”能力;其次,对相应设计模块的设计要点、方法进行讲析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创意设计思维,形成“审美判断”;再次,在知识、技能学习基础上运用相应设计方法进行设计实践,即“美术表现”。课堂上学生展示个人设计思路及设计草图(并附设计说明),培养学生自主“创意实践”能力;最后,教师点评学生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并进一步改良设计方案,使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培养高中生深入探究的能力。整节课教学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美化生活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意识,形成对设计产品“文化理解”。在《你能让我满意吗》(湘版设计模块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一课时《产品改良设计》教学整合与优化(见表2):

表2 《你能让我满意吗——产品改良设计》教学设计流程

步骤一:创设情境,视频“新颖的机器人榨汁器”吸引学生。传递出设计师对“榨汁器”在产品造型与使用功能上的整合设计能力。不仅具有“实用性”“美观性”,而且关注个性化产品外观设计需要,突出表现产品的“创新性”,导出这件榨汁器具有实用性的造型、材料新颖的特点。同时欣赏另一件具有个性化外观产品“安娜开瓶器”,它告诉我们现代产品设计在使用中设计师根据消费者需要不断改良,功能上更加便利、实用,外观上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并且开始追求独特个性化的设计产品,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通过“机器人榨汁器”“安娜开瓶器”的赏析让学生讨论总结好的产品设计应遵循的设计原则:实用性、美观性、创新性、经济性、环保性原则。

步骤二:问题创设。产品设计的原则是什么?在作品选择方面主要赏析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产品设计及经典案例。感受这些原则在产品改良设计中的运用。分组讨论,归纳其实用性、美观性、创新性。“实用性”是产品的首要功能特性。赏析透明胶的改良设计,体现针对视力、触感弱的特殊人群的关怀;从“小东西·大学问”设计理念体验厨具的洁净性设计。通过日常五孔插座的“反人类”设计,激发学生对生活的观察,重点培养关注解决问题的设计意识和思维。“美观性”是产品充满竞争力法宝,好产品除了满足人的物质要求,更应从产品外观上得到美的体验,享受精神上的愉悦。实现产品的“美观性”,设计师应着眼于造型、色彩、材料等方面的思考。“创新性”是产品的生命力。一件产品如果失去了新意,必将被淘汰。列举《不烫手夹子》《可以躺着看书的眼镜》在赏析中感受产品巧妙、新颖的设计,将学生的设计热情充分点燃。产品设计的在提升、发展的生活中不断改良,改良产品设计正是满足人们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实用、美观、关注经济性及环境保护、物质资源节约等让学生体验到不断改良设计的产品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步骤三:讨论改进设计的流程:确定主题、调查、构思、草图(并附设计说明)。结合产品改良设计基本流程,进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创意实践”思维。学生汇报课前对笔筒开展的社会调查,收集笔筒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尝试研究性学习既培养学生生活调查的能力,又学会合作、探究性学习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

步骤四:产品表现。学生根据教师示范的改良设计的示范流程,进行实践探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形成构思,并运用简笔画勾勒草图和陈述设计说明的表达能力。

步骤五:学生分组汇报实践成果:设计草图及设计说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教师随堂点评学生作品并在学生设计理念基础上进行提升性范画表现。最后教师对整节课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评述。

整节课教学让学生置于设计文化的情境中,参与活动与评价互动环节,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通过产品改良设计,使产品更加实用、美观,具有创新性、环保性。学生在产品改良设计的活动体验中形成发现关键问题、解决重点问题的能力,感受到创造美的热情及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以“核心素养”为主线,落实“三维目标”

改变教学中容易出现的误区。如改变设计课中缺少动手实践的教学环节;设计理念只简单地通过文字呈现;弱化过程和方法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的现象。教师应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形成共鸣。例如《产品改良设计》是一节以产品改良设计为主题的综合实践课,课程设计上注重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的能力。对物品使用功能的特殊要求方面展开联想、改进等活动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教材选用创新性强的物品导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和发现问题,解决产品设计中功能拓展的可能性及产品改良对于现代生活的重要性,感受产品功能发展和改良过程中所体现的时代意识和人文关怀。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市场调查获得的产品设计的优缺点,再进行改良设计的构思,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遇到难解决问题时再通过同桌之间的学习共同体,合作、探讨交流,研究解决方案;小组展示设计图、设计说明时,可以整合小组成员优良的创意点,形成合力,再由小组派代表阐述小组产品改良设计的成果。这样学生在实践过程,易于培养相互信任、合作探究的品格。

猜你喜欢
产品设计美术模块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智能产品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冷·暖》
《教堂之夜》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LESS IS MORE:极简主义的产品设计
集成水空中冷器的进气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