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基层教学组织评价体系构建※

2019-09-14 07:01范真梁亮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7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体系基层

范真 梁亮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河南 南阳 473000)

在我国,基层教学组织是高校集教书育人、师资培养、教研教改等为一体的最为基础的教学单位,其建设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2012年发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完善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的要求,这一意见体现了基层教学组织的重要性[1]。医学院校基层教学组织作为医学院校教育教学最基本的单位,是全面提高医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堡垒。目前,我国应用于基层教学组织的政策资源比较有限,关于医学院校基层教学组织评价体系研究还不够深入。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医学人才培养的需求,切实加强教学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结合医学院校教育特点,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相对科学、实用、完善的基层教学组织评价体系。

1 基层教学组织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1 评价理念相对落后 虽然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对基层教学组织的重视程度逐年增大,但是很多院校对基层教学组织的评价重视程度不够,整体评价理念相对落后。随着医学教育的发展,实践教育教学方法,实习模式等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很多院校将基层教学组织的评价结果仅仅作为对有关部门及教师的考核,而忽略了评价本身应有的意义。这种评价理念已经无法与现代医学教育质量的评价要求相符合,带来的弊端就是教师仅为与自身利益直接挂钩的考核结果而进行活动,丧失了在教育活动中的创造力和热情,评价失去了本身的价值。而评价的根本目的是改进,通过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各基层教学组织结合学校具体情况进行改进。

1.2 评价方式缺乏统筹 基层教学组织是高校的细胞单位,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衔接作用,是连接学校、学生、社会的重要桥梁,肩负着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多重责任。我国医学院校大多采用直线职能组织结构,各院、系及相关管理部门仅在自身的管理范围内评价基层教学组织,评价方式缺乏协调和统筹。分工的细化虽然有利于管理的精细,但往往是各自对各自主管的评价项熟知,而对其它的评价项了解有限,不利于综合评价和相关分析,不利于突出基层教学组织的工作重点。

2 基层教学组织评价体系的构建

2.1 构建评价体系的原则

2.1.1 具体性(specific) 具体性,在国内学者的翻译中包含明确的、详尽的、特殊的等词意,其重点即所选择评估体系指标应清楚具体。否则评价的工作也不能达标,导致评价体系虚化,该体现的工作内容不能在评估指标中体现,使基层教学组织的评价失去意义。指标不能空洞,要有评定标准、达成举措等,更要有达成限期和资源配置要求等。

2.1.2 可度量性(measurable) 可度量性,即指标要可量化或是可质化,可衡量。目标的可度量性应多方面来做,如:时间、质量、成本、数量等。假如目标不能衡量,要细化目标再衡量,仍然不可衡量的,可将任务状况依据标准进行打分评定。

2.1.3 可完成性(attainable) 可完成性,第一是指应结合现状拟定指标要求,设立的指标避免出现过高或过低的情况。必须设定能够做到的指标,设置目标若脱离实际,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则会使教师滋生无力和挫败感。第二是说所需数据可获得性要高,如果不可或者不易获得一项指标的数据,或获得代价比较高,那么就值得商榷该指标的可操作性。所以对于某些难以获得的数据,可以选用近似的方法取得数据。

2.1.4 相关性(relevant) 相关性,意思是指评价体系中各个指标应当是相关的[2]。指标数据并非随意的堆砌,而是在内在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体系的指标要与医学类高校的其他目标有一定的相关性,例如教师培养、团队建设和学科发展目标。

2.1.5 时效性(Time-based) 在评价指标里,必须明确制定截止时间,应依据工作的首要、次要目标,制定出所需和完成的具体时间。评价目标体系的重要指标即时效性。

2.2 评价体系包含的主要内容 依据构建评价体系的原则,对基层教学组织的评价内容包括教师发展、教学组织、课程教材建设、教学研究、专业建设、实践教学等多方面内容。

2.2.1 教师发展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职责感。增强教育梯队建设,制订教师培育目标,要严把新任教师的开课关,对新任教师施行教学引导,促成教学事业的传、帮、带。有目标的部署教师赶赴国内外高校、有关单位组织进修学习。

2.2.2 教学组织 遵循医学专业人才培育方向及教育宗旨要旨,使教学职责得以组织落实。建设多维度、多层次、综合性的教学评估体系,全力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全方面结构化展开学生评教、同行业同层次兄弟院校评教、督查指导评教等行动。课堂教学规范化,课堂秩序严肃化,使课堂教学水准有效提高。强化所有教学步骤(如备课、讲课、实验实践、课程计划、考核考察、毕业论文等)指导、查验和监督。

2.2.3 课程教材建设 课程结构的构建要与学科专业进展相符,课程设定计划和课程准则要规范化。课程内容要实时更新,在课堂教学中将科研领域的成果、学科前沿信息、专业进展的情况积极融入。高度协调信息化技术现代化及教学培养的融合,积极推进开拓应用在线开放课、慕课、微课。鼓励编著高质量教材,选用教材和指导用书应高水平、高标准,教育资源的建设及应用要多样、全面。

2.2.4 教学研究 安排布置教师展开人才培育形式、讲授实质和课程系统、实习教育、授课技巧和方法、教育效果评估等范围的教育改革探讨与实践,强化教学成就和科研成果的推行和运用。申报各类目各级别教研项目、科研成果表彰及教育质量工程项目。教研探讨与沟通交流活动定期进展,进行观摩教学、互相听课、教学比赛,布置安排同行评议有效进展。鼓励老师积极参加国内外教研活动和会议,实时掌握教育教学改革范围的最新进展和动态。

表1 基层教学组织评价指标体系

2.2.5 专业建设 强化基层教学组织,特别是课程类组织在关联学科、相关行业产业岗位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等需求方面的认知度和参与度,积极推动其在制(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评价、认证、建立与变革中发挥出关键效力。

2.2.6 实践教学 合理科学地制定实验实习教学计划,规范设立实验实习教育步骤,强化实践平台建立。强化课程实践、阶段训练、综合练习、毕业实习等步骤的引导。促成创新创业教学变革,鼓励并引导学生进行专业学科比赛及创新创业施行。创立牢固的校外实验实习教育基地,完善学校和实习医院亲密合作有效协调的协同育人体制。

2.3 评价体系的指标例举 构建评价体系需要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和策略性,按照科学的方法和程序设定指标才能使整个评价体系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由于医学院校基层教学组织特有的性质,对于指标的计量不像企业指标那么容易标准化和数量化。见表1。

3 结论和建议

评价的作用除了总结和检查,最终的目的是导向和激励,是为了促进教学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3]。对基层教学组织进行评价是保证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学校管理的重心在院(系)一级[4],通过建构基层教学组织评价体系,对医学教育质量的提升起推进作用,同时也是医学院校实现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评价体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新环境下,医学院校如何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基层教学组织评价体系保持其先进性,仍是需要长期关注的问题。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体系基层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的逻辑起点——读《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战略研究》有感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学院校内药用植物园规划与建设初探
走基层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