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明君姜劼琳 葛来安
(1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科,江西 南昌 330006;2 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4)
肠易激综合征于临床较为常见,是一种慢性功能性胃肠疾病,其亚型含混合型、腹泻型、便秘型,而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最为多见[1]。但其病因复杂,包括:饮食、年龄、情绪压力、性别、心理、职业等,发病机制尚不明确[2]。伴生活节奏改变,社会生活水平提高,该病发病率亦随之而升高,且疗效不佳,经常复发,持续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3]。因此,探究有效缓解症状,疗效持久,防治复发的治疗方法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本研究主要探查给予加味痛泻要方配合中药蒸脐疗法对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8年7月我院门诊或住院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82例,采取随机对照的方法,利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1例。治疗组男22例,女19例;平均年龄38.65岁;平均病程(5.68±3.24) 年;平均体质量(60.35±4.23) kg。观察组男21例,女20例;平均年龄38.24岁;平均病程(5.47±3.54) 年;平均体质量 (60.46±3.84) kg。2 组患者纳入研究前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伦理学要求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后予以批准,参与试验的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纳入标准 (1)符合中医以及西医的各项关于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3];(2)愿意参加本院该次医学试验;(3) 年龄 18~70 岁。
1.3 排除标准 (1)不符合西医和中医关于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2)妊娠或哺乳妇女;(3)年龄大于70或小于18岁;(4)有严重精神疾病;(5)有严重器质性疾病;(6)对本次试验药物过敏。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服用加味痛泻要方治疗,药物组成:茯苓20 g,炙甘草6 g,白芍20 g,麦芽15 g,防风15 g,党参10 g,白术20 g,枳壳、柴胡、陈皮各15 g。将如上药物加水煎取200 mL,2剂/d,于早晚餐后半小时内温服,治疗4周。
治疗组于加味痛泻要方联合中药蒸脐疗法,药物准备:药物主要由五倍子、丁香、茯苓、冰片、山药、白术等组成,混合粉碎成药末。步骤:(1)面圈:面粉加入温开水调和成圆形,厚约2.5 cm,直径约7.5 cm,面圈周围使高出1.2 cm,于中间取一圆孔,使其略大于患者肚脐,约直径2 cm;(2)艾柱:混合艾绒揉搓成艾团,大小合适,置于左手,用拇指食指夹住,再通过右手食指和拇指按压,使艾团形成三棱柱状,上尖下平。艾柱成型后约直径2 cm,高2.5 cm,每柱艾柱约燃烧20 min;(3)患者仰卧,暴露腹部,采取75%酒精对腋窝和脐窝进行消毒后,置面圈于肚脐上,取所制备药末少许(7~10 g),填充肚脐,将其填实,再点燃所制备艾柱,放置在药末上,艾炷燃烧殆尽后立即更换,持续2 h,共灸6壮;(4)完成艾灸后,采用医用清洁胶布将脐中塞实药末密封,1 d后揭除,用温水清洗干净。治疗2 d 1次,共持续4周。
1.5 观察指标 记录和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症状评分,观察患者排便频率、腹痛等情况,根据病情从无症状、轻微、明显、较重严重影响生活分别记0、1、2、3。比较和记录治疗前后2组患者血液中酪神经肽 (NPY)、5-羟色胺 (5-HT)的水平,于清晨患者空腹时取10 mL静脉血给予监测。
1.6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大便频率为每日2~3次,且大便性状成形;有效:大便频率、腹胀、大便性状、腹痛改善,但不显著;无效:临床各症状均未得到改善。
1.7 统计学方法 选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2组患者疗效比较数据用百分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NPY、5-HT、排便频率、腹痛评分数据用()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疗效比较 治疗组患者疗效总有效率为80.49%,高于对照组的6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1。
表1 2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疗效比较 [例(%)]
2.2 2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NPY、5-HT情况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NPY、5-H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给予治疗后NPY高于治疗前,5-HT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组给予中药蒸脐疗法后NPY高于对照组,5-H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NPY、5-HT情况比较 ()
表2 2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NPY、5-HT情况比较 ()
组别 例数对照组 41 103.54±11.46 94.28±10.58 98.46±10.45 117.46±18.68治疗组 41 104.56±11.67 83.87±9.78 98.57±10.68 136.57±21.47 t值 0.217 6.257 0.554 9.547 P 值 >0.05 <0.05 >0.05 <0.05 5-HT(ng/mL)治疗前 治疗后NPY(pg/mL)治疗前 治疗后
2.3 2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症状评分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给予治疗后,症状评分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给予中药蒸脐疗法治疗后,大便性状、腹胀、腹痛等评分改善明显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3。
表3 2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症状评分情况比较 (,分)
表3 2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症状评分情况比较 (,分)
组别 例数对照组 41 1.98±0.87 0.97±0.62 2.19±0.57 0.84±0.24治疗组 41 2.08±0.94 0.46±0.94 2.15±0.42 0.75±0.26 t值 0.517 6.654 0.554 9.547 P 值 >0.05 <0.05 >0.05 <0.05排便频率治疗前 治疗后腹痛治疗前 治疗后
迄今为止,关于肠易激综合征相关复杂发病机制和病因仍未得到清楚的认识,常认为与脑肠调控异常、精神心理、炎症、胃肠动力及内脏感觉异常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相关[4]。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西药种类较多,常给予对症治疗,但仍未能够完全治愈各种不同类型的肠易激综合征,且没有可靠的疗效,亦常复发[8]。相比而言,中药在对其的治疗上有独到的优势,并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在该疾病的治疗领域有巨大临床价值[5]。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且精神因素为其主要诱因,常伴有心理的烦躁、抑郁,中医学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属于“腹痛”“泄泻”“郁证”等,且最为接近“痛泻”,常因为素体虚弱、情志失调、感受外邪、饮食不节、内生痰浊等而发病,因肝郁而导致脾虚,常认为脾气虚弱、肝失疏泻为其主要病机[6]。故给予加味痛泻药方,疏肝健脾,可有效调理肝脾功效[7]。
本次研究给于加味痛泻要方联合中药蒸脐疗法,抑肝扶脾,配白术祛湿止泻,配茯苓理气燥湿,配陈皮理气燥湿、配柴胡调达气机;泄肝木、补脾土,可使药效更持久,更强力,有效恢复肝脾功能,祛湿止痛止泄,缓解患者痛苦,改善患者病情。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加味痛泻要方联合中药蒸脐疗法,效果强于单独应用加味痛泻要方,无论是从症状评分、临床疗效、还是酪神经肽(NPY)、5-羟色胺(5-HT) 等水平来说,均有显著改善。
综上,利用加味痛泻要方联合中药蒸脐疗法有较好的安全性,较为光明的前景,在临床研究上可以进一步加强研究,也值得进一步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