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军 都 荣 李煜俐 魏然然 王宝成△
女性外阴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性妇科皮肤病,临床表现为瘙痒、红斑、丘疹、浸润、肥厚、苔藓化、鳞屑、皲裂。近年来,女性外阴湿疹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因其部位局限且特殊,易复发,易演变为慢性发作,病程迁延不愈。如何降低复发率,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成为医护人员面临的难题。临床常用激素类软膏外用短期效果较佳,但是无法控制其复发的趋势且易引起阴部皮肤萎缩、感染等不良作用。笔者2015年1月—2016年12月对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及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湿蕴下焦型外阴湿疹患者给予小柴胡汤化裁方口服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及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女性外阴湿疹湿蕴下焦型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2组各有2例患者未按治疗方案执行,将其剔除。2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例,
1.2 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临床症状和体征符合2011版湿疹诊疗指南与《临床皮肤科疾病诊断标准》中外阴湿疹诊断标准[1]。2)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湿蕴下焦型湿疹的临床诊断标准。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年龄18~50岁女性患者;2)符合西医诊断标准;3)符合中医诊断标准;4)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1)皮损局部合并细菌、真菌或其他病原体感染者;2)妊娠或哺乳期妇女;3)1个月内受免疫调节剂和抗过敏药物治疗;4)2周内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5)1个月内未用中药;6)伴有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者;7)特殊过敏体质者;8)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对照组予派瑞松乳膏外涂治疗,轻揉片刻。第1周每日用2次,第2周隔日1次,连续用药2周。治疗组予小柴胡汤加减口服治疗,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嘱避辛辣、刺激食物。中药组方:北柴胡15 g,黄芩15 g,白芍12 g,黄柏12 g,苦参10 g,白鲜皮20 g,蛇床子20 g,蝉蜕15 g,萹蓄20 g,防风15 g。同时按对照组方法使用派瑞松乳膏外涂。连续治疗2周。
1.4.2 观察指标1)EASI评分[2]:参考赵辨教授关于湿疹皮损面积及严重度指数的方法对纳入研究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评估。湿疹皮损面积以患者本人手掌面积为1%进行估算。严重度指数评分=(E+I+Ex+L)×面积×0.3,其中E代表红斑、I 代表水肿或丘疹、Ex 代表表皮剥脱、L代表苔藓化。0分代表无、1分代表轻度、2分代表中度、3分代表重度。2)疗效评价:参考唐慧等[3]的评估方法:分别于治疗前、后从瘙痒、丘疹、红斑、水疱、鳞屑或结痂、浸润或苔藓方面进行评分,0分代表无、1分代表轻度、2分代表中度、3分代表重度。以上6项积分,合为临床症状和体征总积分(TSS)。疗效指数=疗前后TSS之差/疗前TSS×100%。痊愈:疗效指数≥90%;显效:90%>疗效指数≥60%;好转:60%>疗效指数≥20%;无效:疗效指数<20%。总有效率以痊愈加显效计算。3)不良反应及满意度:治疗期间记录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同时评估治疗后满意程度,总分为10分。非常满意为9分以上;满意为7~8分;一般为5~6分;不满意为0~4分。
2.1 2组患者EASI评分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EASI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EASI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EASI评分降低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EASI评分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1)P>0.05;2组与治疗前比较,2)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3)P<0.05
2.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痊愈31例,显效7例,有效6例,无效2例;对照组治疗后痊愈25例,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9例。观察组、对照组治疗2周后的总体有效率分别为95.7%和80.4%。经Mann-Whitney U检验,具有显著性差异(Z=-3.691,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2.3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及患者满意度比较2组治疗期间耐受性均良好,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治疗组、对照组的治疗满意率分别为80.4%和60.9%。2组患者满意度经Mann-Whitney U检验,具有显著性差异(Z=-3.558,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外阴湿疹是女性常见皮肤病,在中医学中属于“湿疮”的范畴,也有“浸淫疮”“湿癣”的记载。中医认为本病发生,总因禀赋不耐,风、湿、热邪阻于肌肤、以湿为主。然笔者观察到,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外阴皮肤肥厚粗糙,燥痒不休,不分昼夜,心烦急躁;且肝经“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络胆”,肝胆郁久,气血失和,化火生风,局部皮肤出现红斑、丘疹、瘙痒,甚则出现渗液、结痂之象。故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及病位特点,笔者认为应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外阴湿疹,取其和解之功。
小柴胡汤是《伤寒论》和解剂的代表方,随着后世医家对少阳证病机认识的深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4]。本方中柴胡苦平,疏肝开郁,透邪外出;黄芩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二者相伍,施今墨谓其“既可调肝胆之气机,又能倾泻内蕴之湿热”。防风、蝉蜕合用,既能疏散外风,又能平息内风。黄柏、蛇床子、白鲜皮、苦参清热燥湿,解毒杀虫止痒。萹蓄利尿通淋而善清利下焦湿热,沈金鳌有言:“湿在下,宜利小便”,使邪随小便而去。白芍养血柔肝,既能防柴胡之辛散太过,又能防苦寒之药伤阴,使阴血得养,则风邪亦退。如此,使风邪除,湿热去,血脉和,诸症向愈。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性皮肤病,与遗传、免疫、环境、情绪有密切关系[5]。本病发病涉及大量的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多认为与以TH2细胞占优势的Th1/Th2细胞免疫失衡机制有关。近年有研究显示,新型辅助T细胞——Th17细胞相关因子IL-17/IL-23可能参与了湿疹的发病,且与湿疹发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6, 7]。IL-23是TH17细胞重要的关联因子,可促进T细胞向TH17分化并分泌IL-17[8]。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小柴胡汤可以明显改善TH1/TH2细胞失衡,下调TH17细胞分化及IL-17水平[9]。本方从药理学角度分析,柴胡、黄芩具有抗炎、抗过敏和免疫调节的作用[10, 11];白芍能够维持TH1/TH2的平衡、下调IL17/IL23的表达[12];黄柏、蝉蜕能够抑制迟发型超敏反应[13, 14];苦参能减轻皮肤肿胀和炎症浸润、降低IL-17/IL23的表达水平[15, 16];白鲜皮、防风均能够调节TH1/TH2的平衡[17, 18];蛇床子、萹蓄具有抗炎、止痒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EASI评分、临床症状和体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无明显不良反应,表明小柴胡汤化裁方治疗湿蕴下焦型女性外阴湿疹安全有效,患者满意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