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霞
在高中教学过程中,英语写作不仅是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最不容易掌握的一部分。因为英语写作考察的是学生对英语整体的掌握能力,是英语教学成果的体现,是考查学生对英语整体词汇量的掌控。这些难点长久以来困扰着高中生的英语学习。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对教学方式不断进行创新,运用支架式教学将英语的写作教学进行结合,通过写作提纲、写作思路以及写作质量三个方面的提高全面增强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使学生真正掌握英语写作的技巧。
支架式教学主要有三个步骤组成,分别是搭建框架、引入情境、独立探索。支架式教学是指通过整体的知识进行一个框架的构建和分析,让学生借助这个框架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通过知识框架的构建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而在现代教育教学中,英语在整体的高中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英语写作更是困惑着学生和教师多年的难题,将支架式教学运用到英语写作中,通过知识框架的构建,结合当下的英语知识的学习,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从而找到正確的学习英语写作的方法,能够有效帮助到学生的英语水平,促进学生英语的学习。
1. 框架的搭建,确定写作提纲
在高中英语写作题材中,主要是以议论文为主,需要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有明确的观点和清晰的论述思路。这种题材对于当下的高中学生来说难度会偏高一点,教师在进行点评的过程中会对学生整体的知识构架和内容填充上面着重的看重,而支架式教学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框架的构建,即是将写作的主题列成一个概念图,通过概念图让学生清楚整体的写作思路,列出写作的提纲。
比如说在高中写作素材中以“Environmental Protection”为主题进行英语写作训练,首先要明白题目的意思说环境保护,然后找出列出写作中的概念图,就是本文的论点、论据、论证,首先为什么要保护环境,因为当下地球正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环境破坏的情况比较严重,生态系统遭受了破坏,这是本文的论点。论据是解决当下具体的措施谈谈环境保护的具体实施方法。论证是在以后的过程中,通过对当下青少年的呼吁,使其参与到当下的保护环境活动中来,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改变现有的地球现状。在这个框架范围内,允许学生有小的修改,不偏离整体的主题,这样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有一个清晰明了的框架,培养了学生比较严密的逻辑性。
2. 情境的引入,拓展写作思路
在第一个环节中学生已经对写作的主题和整理的框架有了一个大概的掌握,在支架式教学第二个环节中是关于情境的引入,开拓学生的思路,填充学生的写作内容。针对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在第二个环节中教师可以用抛砖引玉的方式扩展学生的思维,因为对于高中生来说,可能图像和视频的形式更容易让他们理解和记忆,那么教师可以根据这个特点通过音像的播放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展开联想,摒弃在传统写作中千篇一律的观念,促使学生在情境的导入下发挥自己的联想,促进写作水平和写作内容的质量。
比如说在“Environmental Protection”这篇写作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关于全球污染的视频,土地的沙漠化、冰山的融化以及物种的灭绝、水资源的污染等等,通过视频的观看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在当前环境中所面对的问题,将视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文字的整理,提高了文章的可读性。借助影片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更能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3. 独立探索,提高写作质量
想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首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的顺序应该符合当下学生学习的规律,意思说按照一层一层的难易程度让学生逐渐地理解和掌握。而支架式教学就是如此,将学生的能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水平,因此在第三环节中,利用支架式教学,教师应当让学生主动去分析自己在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的提高写作的质量。比如说在写作之后,对写作内容进行评价的时候,首先,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对于高级用词和复杂句型的运用;其次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法以及基本词汇的应用是否正确,单词的转换形式是否正确;最后在写作的整体构思上面,文章的主题是否明确,有没有引人深思的内涵。
4. 总结
总的来说,支架式教学是以基础的技能知识为基本点,对主题进行框架的设计,在概念图的基础之上,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让学生能够对写作的内容不断的填充,丰富写作内容。在最后的独立探索环节,对自我写作的分析,从每一个关键点通过对写作的评价,找出在当前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好地解决和改变,促进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支架式教学的运用真正地改变了传统教师模式中的弊端,从实际出发,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将这种学习方法进行运用,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闫焕. 支架式教学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 课程教育研究, 2019(03):84.
[2]季建芳,王江海.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支架式教学的运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 2018(31):93.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