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德利
【摘要】教师利用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学生的合作与探究,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与老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要求。
【关键词】小组合作 思维碰撞 合作精神 教师指导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碰撞
教师首先深入研究教材,知道学生要学到什么,通过问题情境的创造,使学生一步一步研究,顺理成章的掌握知识。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问题的设置要难易适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活动特点设计讨论题,即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内容的难易程度要应确定在绝大多数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层次。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团队的力量,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独创性、创造性。
例如,创设问题情境合作探究:金刚石、石墨的主要物理性质及对应的用途。
A.观察钻石的外形。
B.分别用小刀、玻璃刀划玻璃。
C.用铅笔写字,用小刀将铅笔芯刮成细小的粉末,再用手捻铅笔芯粉末。
D.分别将一根6B铅笔芯和一节干电池中的石墨电极接人电路,观察灯泡是否发光。
归纳金刚石、石墨的主要物理性质及对应的用途。
为了突破难点,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教师精讲,从而使知识得到升华。
接着探究: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
在一支大试管中,加入半试管滴有红墨水略显红色的蒸馏水,再加入一药匙活性炭,然后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玻璃棒小心地将棉花推至试管底部,观察棉花的颜色变化情况。现象:____,此现象说明活性炭具有____性。
然后学生自制炭黑:点燃一支蜡烛,把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一段时间后将碟子拿下来,观察碟子底部。碟子底部黑色的物质就是你制得的炭黑。
此实验说明蜡烛的组成里含有____元素。
二、同舟共济,发扬合作精神
初中化学课的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的实际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学习知识的本身。为实现小组合作目标,小组内每位成员不仅要努力去实现个人目标的,还要帮助小组其他成员实现目标。每位小组成员必须相互信任,课上课下都要多进行交流,在生活和学习中都成为互助的团体,很多同学在与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中,慢慢的学会了怎样去有效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怎样去学习别人的观点,从而形成一个团结向上的良好班风。
例如,课件展示设计意图:(1)设计粒子运动现象的实验。(2)设计粒子之间有间隔的实验。
备选用品:试管、胶头滴管、医用注射器、烧杯、瘪乒乓球、滤纸条、棉花、一端封闭的细玻璃管、药匙、浓氨水、蒸馏水(冷的和热的)、酒精、酚酞。
各小组学生商量设计意图,挑选实验器材,完成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师:做得快的小组可以两个实验都尝试,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小心被热水烫到。待实验完成后,小组委派两个同学走到讲台前,一个展示实验现象,一个用语言描述宏观实验现象,并从微观角度揭示其奥秘。
第五小组学生:我们小组选择的是2号——粒子之间有间隔的实验,选择的器材有瘪乒乓球、热水、烧杯。
第四小组学生:我们小组选择的是l号——粒子运动现象的实验,选择了品红、冷水、热水、烧杯。
第一小组学生:我们小组选择的是l号——粒子运动现象的实验,选择的实验用品有滤纸条、试管、棉花、浓氨水、酚酞试液。
实验后,观察到滤纸条由管口向管底逐渐变红,请大家观察,我们做得漂亮吗?(“嗯,真漂亮。”全班同学都发出了赞美),请我们小组的代表给大家解释。
生:你们可以在滤纸条上用酚酞写下“化学真有趣”“我爱你们”等表达某种意义的字样,那不就更富有诗情画意了吗?
生:假如,酚酞试液与浓氨水滴反了,大家猜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棉花上看到红色啊!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
第二小组学生:我们小组选择的是2号——粒子之间有间隔的实验,选择的是医用注射器两个、水、空气。
师:第三小组呢?
生:我们跟前面小组的基本类似。
师:通过各小组的精彩展示,同学们对分子、原子的知识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谢谢同学们的合作。
三、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
自主学习中,教师必须明确本节课需要达到的目标,并及时宣布。否则,学生没有明确具体的任务去“合作些什么?”“怎样进行合作?”“我在合作时做些什么?”不清楚,根本无从下手。为达到小组学习的效果,教师也必须参与学习小组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大多数学生都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有效的指導与调控。
参考文献:
[1]陈秋野.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研究[D].延边大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