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能力校外培养策略探讨

2019-09-12 11:00杨青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9年8期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实践能力

杨青

【摘要】应用型专业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包括校外和校内两个部分,其中校外培养是社会实践的重要途径。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为例,分析了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校外培养现状,并指出师范院校的转型并不单纯是“去师范化”,而应该发扬教师教育的优势,提高师范教育的竞争力,从实践单位的多元化、指导方式的多样化、实践能力培养制度规范化等几个方面着手,培养更“接地气”的本土化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 实践能力 校外培养

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有开设应用型专业,而应用型专业的学生就业以来都被诟病实践能力比较差,多人撰文应当从校内外教学体系和辅助体系两个方面综合起来促进,笔者认为应用型专业的专业实践能力在课堂上或者作业当中难以得到有效锻炼,因此学生在工作初期往往会被认为实践操作水平偏低,应用型专业技能的熟练和提高尤其需要在现实情境下的练习,要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就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社会实践练习,其中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校外培养。本文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为例,先分析了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校外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再提出值得改进的几个方面,为应用型专业本科生的校外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思路提供参考。

一、广东第二师范应用心理学专业校外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

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校外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一般包括见习和实习两部分,多数地方师范院校都有和当地中小学学校合作的传统,见习单位和实习单位主要为当地的中小学,如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本地合作单位多达30多个,每间单位提供给学生的实践工作內容不同,培养学生的方式也有差别,这样能保证学生能有更多的选择,学生可以了解到多样化的需求现状。

1.见习

见习区别于实习,一般安排在学期中进行,是学生初次体验真实的职业工作。大部分院校的见习是在大三年级集体见习,为期一周,而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见习期长达两年,从大二学年开始并持续至大三学年的结束。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见习主要由学校统一安排,以高年级带低年级的“传承”模式,以小组的形式,分配到广州市各地区包括中小学在内的30多间见习单位,同时学生通过各种学生团体或者社会机构参与校外机构组织的大型团康活动,如中考、高考等心理调适团体辅导活动、职业院校或者社区的心理健康游园活动、机关单位和福利机构的志愿者活动等。见习过程中学生会逐步由浅至深地参与心理课程的设计与教学、个案辅导、团体康乐活动、团体辅导等。

2.实习

实习是一种可以全面、充分培养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各地师范院校一般都是设置长达10周左右的实习期,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在大四学年的第1学期要求连续13~16周(2011级13周,2012级~2015级14周,2016级16周)在实习单位参与日常工作。虽然实习与见习的主要内容大致相同,但相对见习更持续的实习工作能让学生体验到更真实的教育情境,对教学的各种状况和需求有更深切的体会,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和掌握也有更真实的感悟,实习相对于见习对学生能在短期内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快速促进学生各方面的成长。

据了解,对比其他院校或者其他专业集中一周见习,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见习期是最长的,对此,主管教学的副院长解释:“应用型人才强调要求掌握从事某一职业、工种或岗位的一线工作能力,因此常常有理工科院校特别是职高院校会和地方企业合作联合培养学生,提高学生对职业的体验,而应用心理学专业做不到这一点,因此我们特地设置长达两年的见习期,让学生对一线教师工作有充分的接触和体验期,我们总结下来这个设置是合理和有效的,来自我们合作的实践基地如广东实验中学等学校的反馈,我们学生的实践能力表现非常突出,连续两年的见习期使得大四学生在实习期的工作已经能够独挡一面,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希望和我们建立长期的实践合作”。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校外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优势和不足

1.优势

和本地中小学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模式一直都是地方师范院校的特色和传统,并使得地方师范院校的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相对更接地气,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为例,主要表现为。

(1)实践单位在本地且数量足够

地方师范院校合作的实践单位一般都是在当地的中小学,合作时间比较长,这方便管理和指导学生实践,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30几个实践单位大部分分布在广州市市区,少量分布在珠三角佛山、东莞等地,其中见习的单位全部在广州市区方便学生当天来回。各实践单位对于心理健康教学内容的要求和标准不同,学生由此可以增加见闻和互相交流经验和体会,更好地了解社会实际情况。各实践单位接纳人数在4~10人之间,每学期允许学生根据需要更换,这种模式持续了多年并形成稳定的校外培养体系,保证每年有多元化的实践单位可以提供给学生实践及教师观察学习。

(2)每年进行评估并调整实践单位

一般来说各个院校都制定相关制度来管理和维护与实践单位的合作,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规定学校领导和心理学系相关指导教师每学期要对实践单位进行回访,包括单独和对方领导和相关负责人对话、参与学生实践活动等。对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管理或者学生本身不能满足对方学校要求,或者对方单位不能满足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等问题,会协调或者终止双方合作,同时学校积极开发新的实践单位,从而保证实践单位更符合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3)主要实践单位为小学与中学相结合

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式、对象是差异很大的,首先实践单位主要集中在中小学这一设置符合应用心理专业作为师范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另外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在每学期初申请变换实践单位,体验不同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尝试各种实践活动,对现实的教师职业的了解有更深入的体会。小学与中学相结合这一设置也有助于心理学系的教师有机会同时观察学生实际需求和社会实际需求,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把握。

(4)教师指导到位

每一个实践单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心理学系教研室均安排负责跟踪指导的教师。指导教师与实践单位的教师保持沟通,并与各见习和实习单位的小组长及时联系,以了解各个实践单位的最新动态。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指导教师不定时到各个实践单位听课、观摩、检查,并就所观察到的情况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指导,促进了学生的进步。除此之外,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指导教师也会定期邀请实践单位的教师开展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研讨会和心理学相关的专题培训,加强双方合作的同时提高实践单位教师的专业能力,从而提高对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生的校外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2.不足

(1)实践领域类型需要扩展

基于以下三点现实情况扩展实践领域是重中之重。第一,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就业范围扩展迅速,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各界对心理健康的越来越重视,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应用领域已经进入到社区、企业和各机关事业单位,据2013年调查,在6所部属师范大学当年就业的约4万名毕业生中,选择去中等或初等教育单位从教者约2万人,约占总数的50.1%,还有相对比较高的比例的学生就业到非教育类的企事业单位、社区或者自由职业等。第二,越来越多的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就明确表达出非教师就业的意图,而集中在中小学的实践内容大多是面对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会导致学生在其他领域的专业实践能力缺乏。这部分学生群体一直要求增加非学校类的实践领域(见实践能力培养的满意度量表中自主性的要求)。第三,教师资格证的准入门槛提高和教师职位空缺的缩减也要求师范生能开拓更多的就业方向,增加新类型的实践领域势在必行。

(2)指导教师资源有待增加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专任教师日常工作重点偏移,随着国家对师范院校的政策调整,师范院校在发展测量上由职业型、教学型大学调整为向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扩大专业类型对科研给予更大政策倾斜,师范院校的专业教师的工作重点倾斜,更加关注科研和职称评审等,对于没有指标评估的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指导并不特别关注,难以要求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第二,实践教学教师的指导能力有欠缺,承担实践指导的多为学校新进专任教师,而基于本科院校的师资评估的要求,如今本科师范院校新进教师多为刚毕业的学术型的博士生,缺乏职业实践经验,面对学生和实践单位提出的要求往往难以满足。

(3)评估体系需要完善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某些实践单位在双方沟通对话的时候都能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但在学生实践过程中不理想,这也是由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心理学系指导教师评估和指导没有落实到位,需要细化实践单位的评估体系。第二,学生实践评估包括考勤、平时成绩和实践报告,这种评估不能有效地体现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也不能有效地区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表现的等级,导致一部分学生有机会敷衍实践过程,没有达到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目的。

三、应用心理学专业校外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思路的扩展探讨

地方师范院校近几年面临着巨大的改革压力,主要来源于两个趋势。第一,地方性师范院校向综合性院校转型,据人民政协报撰文指出,2007年我国共有341所高等院校培养本科师范生,其中师范院校96所,占培养本科师范生院校总数的28.2%,其他院校占71.8%。第二,教育部规定从2015年起全面推行教师资格全国统考,改革后将不再分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的区别,想要做教师都必须参加国考,方可申请教师资格证。文中指出“无论从生存空間,还是人才培养质量,地方师范本科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当前大部分地方师范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三点。第一,应用型高校需要有效服务地方,那么应用心理学专业在培养目标上的设置是否符合服务地方的要求。第二,未来师范院校需要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这样统考不及格的学生,将不能从事教师职业,那么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和形式是否要发生变化。第三,当前阶段,面对不愿意从事教师职业的同学,是不是也要灵活进行实践形式的改革。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的建议包括以下几点。

1.加大校外专业实践单位的多样化建设

在师范院校的总体培养规范要求和学生日益增加的多样化专业发展需求之间进行平衡,调整专业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争取见习实习多样化,学校应扩展一系列专业对口实践内容丰富的实践单位,包括企业、福利机构、社区中心、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等,满足学生多样化专业发展需求,给学生打下坚实全面的专业实践能力。

2.增强指导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

提高指导教师的实践素养,是学生加强专业实践能力的保障。教师的角色就是“传道者”“授业解惑者”,只有先提高指导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才能让实践能力薄弱的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好的“被指导”。建议不定期组织指导教师进行校内外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指导水平。

3.规范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制度

修订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指导手册,明确见习和实习的目的、模式、方法和途径、内容、人员安排、评价制度等,指导书内容可以和学生及实践单位共同协商,并向实践单位及学生公开,建设良性循环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4.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提高学生主动性

建立更灵活主动的评估体系,例如多样化和区分度高的评估过程,引入其他实践能力评价来补充以往单一的实践单位表现评估,如学生参与各种技能比赛,参与心理学课题研究,参与一些公益的心理学社区、集市服务活动等都可以作为评价专业实践能力的一部分。同时,应定期与学生交流对话,了解学生需求并让学生参与课程体系制定,同时积极宣传专业的情况,让学生对专业前景更加乐观,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5.利用新媒体技术改善实践体验和指导方式

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让实践体验和指导方式更多元化,时效更高。如利用微信公众号的应用、微信群的互动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体验和双方指导教师的互动,也便于指导教师可以克服时空、指导人数的限制实现实时、及时、点对点的指导。利用在线课程网络和有条件的实践单位进行异地同课,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体验。

随着教师资格证国考的推行,有地方师范院校提出转型,本人认为师范院校的转型并不单纯是“去师范化”,而是发扬教师教育的优势,提高师范教育的竞争力,培养更“接地气”的本土化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兼顾学生和现实的要求,这其中校外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规划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齐平,朱家勇.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及其实现之策略.高教论坛,2010,(06).

[2]朱金秀,金纪东,周妍.实践教学与就业能力培养相融合的研究与探索.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04):105.

[3]孙泽平.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11,(04).

[4]齐平,朱家勇.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及其实现之策略[J].高教论坛,2010,(06).

[5]姜淑梅,崔继红.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究——以吉林师范大学为例,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02):46.

[6]兰兴妞,严启英.论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策略——以贺州学院为例.贺州学院学报,2012,(04):113.

[7]雷水凤.试析新课程背景下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改革.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8,(01):94.

[8]尹宁伟.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2,(03):82.

猜你喜欢
应用心理学实践能力
小学劳技教学实践中心理学的应用
双证书制培养模式中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能力考核探索
基于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生物技术制药教学改革研究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状况及教育对策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探析应用心理学发展的实践路径
应用心理学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