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艳颖
摘 要:课堂练习是以课堂学习为起点,以知识的运用为特征的更深入的学习。高效课堂要求在训练的过程中:尝试“做中看”,积累经验;注重“反復看”,突出重点;强调“回头看”,加强反思。
关键词:课堂练习;高效课堂;做中看;反复看;回头看
课堂练习,亦称作“巩固练习”“能力训练”“实践创新”等等,虽然说法不一,但其形式与方法是基本一致的,即在经过课堂探究之后,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由学生运用新知去解决问题的过程。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说,在课堂上,没有学生充分、有效的练习,通过课堂探究所生成的新知就得不到验证与巩固,这样就难以实现知识的内化,也谈不上创新与发展,更无法达成培养能力这一教学目标,如此,打造高效课堂根本就无从谈起。
曾有专家明确指出,能力训练既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生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是以课堂学习为起点,以知识的运用为特征的更为深入的学习。在小学数学课上,课堂练习绝不是只由教师布置完练习内容而放任不管的“自由练习”,也不是单调、枯燥而毫无意义的重复训练。在当今的高效课堂背景下所实施的课堂练习,无疑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特殊、重要的使命。
一、尝试“做中看”,积累经验
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课堂练习内容主要分布于“做一做”及“练习题集”两部分,练习题的呈现是有一定梯度的,且难易结合,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现在以“最小公倍数”为例,重点谈及“做一做”的练习内容。在本节课中“做一做”的具体内容如下:
找出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你发现了什么?
3和6 2和8 5和6 4和9 3和9 5和10
此项内容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总结而去“看”、去“发现”,从而发现求两数最小公倍数的两种特殊情形:1.当两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2.当两数为互质数时,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这样,通过“做中看”而积累学生的解题经验:对于可以直接看得出最小公倍数的两个数,就不必从头去找公倍数了。这样的练习,既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还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注重“反复看”,突出重点
练习的目的就是巩固知识、提升技能。而学生对知识的把握要抓住重点,通常是:一旦重点知识掌握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然而,在课堂练习的过程中,应该如何通过“反复看”而突出重点呢?
首先在于练习题的设计。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布置的练习题,要反复多次地呈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且要通过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对重点知识“反复看”。这种“变式练习”绝不是简单而单调的重复,而是突出重点内容的一种有效方式。例如对同一项重点内容的练习,可以试图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可以通过填空、判断正误、选择答案、列表、画图、求解等题型来突出重点知识,从而凸显了重点内容“反复看”。
其次在于教师的讲授要有所侧重。对于突出重点知识的应用题,要通过重点强调、讨论交流、优化板书等方式给予集中体现。
三、强调“回头看”,加强反思
数学学习离不开反思,所以,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课堂练习的过程中“回头看”,即在完成一道题乃至一个类型题的练习之后要“回顾”一下:在解决问题时运用了哪些知识?采取了什么方法?还有没有更为简单、可行的解法?以及这个问题属于哪种类型题……这样的反思,既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内化,便于知识积累,又容易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关于这一类问题的解题思路与规律,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课堂练习的主旨所在。
如在解答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练习题之后,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继而总结出“衣柜布罩问题”“商标纸问题”“包装纸问题”“涂油漆问题”“贴瓷砖问题”以及“烟囱问题”等都属于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类型题,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在解决此类实际问题的时候,如何结合问题的具体情况而分别考虑应该求出长方体或正方体哪些面的面积,以使学生不至于盲目地列出算式而导致解答错误。
如此来归结知识点,尽管安排在课堂练习过程中,但也属于课堂教学的延续,且会使学生易于接受,难以忘却。
综上所述,虽然不可否认以往课堂练习的学习效果,但是完全可以说,单纯的机械训练毕竟是低效的,高效课堂需要“高效的练习”。
实践表明:只有努力尝试“做中看”,才能使学生逐渐积累经验,提高解题效率;只有注重“反复看”,才能在练习过程中突出重点,并且不会疏漏必要的知识点,以确保课堂练习的有效、高效;只有强调“回头看”,才能加强课堂反思,利于知识积累,提升解题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练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向高效课堂迈进。
参考文献:
[1]李云会.教师管理课堂的艺术[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8.
[2]腾飞.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