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静
摘 要:新课改拉开序幕以后,学科素养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高中历史教师要紧密围绕学科素养,开展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学会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事件,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构建高效历史课堂。教师要基于核心素养要求,创新历史课程体系,让历史课堂焕发出新生机,唤醒历史学科的灵魂,让每一个学生爱上历史课堂。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高中历史课本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全方位地从政治、历史、文化层面对古今中外历史进行了阐述,要想学好高中历史,学生需要具备全面的历史知识、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历史素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教学核心,凸显课堂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探究精神,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仁人志士身上的闪光点。笔者在深入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内涵的学习之后,提出了自己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开展历史教学的策略。
一、高中历史素养的内涵
高中历史素养广义上指的是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完善历史知识体系,掌握科学学习方法的能力,并在历史学习中养成正确的价值观。我们主要培养的是历史核心素养,它还可以细化为五大板块: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相应的时间和空间之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和分析,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辩证分析,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对历史事件进行还原和重现,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史观,引导学生根据史料和相关知识,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辩证的评价,从历史事件中提取情感价值观。
二、基于历史素养视域下的历史教学策略
1.建构核心课程体系,凸显教学核心目标
历史学科的内涵是非常深刻的,教师要在教学中建构核心课程体系,凸显核心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深挖历史事件的内涵,探索历史事件的规律,挖掘历史事件对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例如教师在讲解《祖国统一大业》这一课时,教师要把“祖国统一”作为教学核心目标,培养学生敏锐的历史眼光,结合当下时政热点——台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以及发展历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出祖国统一大业中重要的几个转折点,总结出转折点完成统一的策略,引导学生追本溯源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由来,让学生结合课本史料,总结归纳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可行性,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原因;让学生结合台湾现状,民进党执政理念,探讨应该如何进一步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让学生自主探索出方案。这样的核心课程体系,既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还提升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2.以问题为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高中历史的核心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历史事件,科学、辩证地分析历史事件,独立完成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从历史事件中汲取到学习的养分。例如教师在讲解《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这一课时,可以运用微课视频,提前布置几个问题,借助问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引导学生理性分析史料,科学解释历史事件的原因、背景和意义。教师可以设计这几个问题:(1)什么是经济全球化?(2)经济全球化与高中生有什么关系?(3)如何看待民族经济和外贸战?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问题,也要结合社会实际发展设计问题,因为历史学习最终也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高中生已经具备相对完善的历史评价理念,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发展紧密联系。有的学生认为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可以学习到国外的先进技术,但是对民族经济造成了冲击;有的学生认为经济全球化是立足于国家的综合实力,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才加入了世贸组织,才能在世贸组织上有了话语权;有的学生认为我们应该振興民族经济,例如华为、小米等新型高科技公司,中美贸易战中要坚定维护国家利益,用自身的实力说话,不向霸权主义低头。教师以问题为引,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3.让历史走进生活,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历史学科虽然很多是久远的历史,但是依然对当代社会和生活发展有重要意义,可以说是历久弥新,教师要让历史走进生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例如教师在讲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课时,可以和现在高中生经常接触到的网络文化进行联系,让学生结合“双百方针”探讨网络文化的利与弊,加强历史和生活的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来辩证地看待网络文化,可以借鉴网络文化的创新意识,但是要对低俗网络文化进行抵制,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总之,历史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教师要建构核心课程体系,凸显教学核心目标,以问题为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历史走进生活,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孙星.高中历史课堂史料的运用[J].教育现代化,2017(51).
[2]宋波.唤醒、浸润、体验:环境素养教育的有效路径:基于培育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2016(3):51-53.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