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仁嵩
摘 要:好的体育游戏总是能够完美地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的开展,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统筹考虑,科学地组织有关体育游戏,有助于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体育课;游戏化教学
体育游戏是学生最喜爱的有益活动,是增强体质、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求异思维的有效手段,把体育游戏作为一种创新和教学方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将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培养合作创新意识与能力,有助于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从儿童心理发展学的角度而言,低年级学习的注意力存在易分散、不稳定的特点。因此小学低年级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爱学习,乐于学习的良好习惯。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力图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游戏为主线,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达到人人参与,全体发展,主动探索为目的的游戏化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活跃,能使较难接受的内容的学习过程在玩中进行,促进学生不断地学好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应该在体育教学中设计一些符合小学生心理特點和玩耍特点的游戏,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这样既能补充体育课堂的容量,同时又能让体育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让同学们在愉快的活动中得到精神的愉悦。那么应该怎样设计体育游戏呢?
一、要在体育教学的框架内实施
虽然体育游戏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但它毕竟是为了完成体育教学,实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辅助教学活动,所以我们不应该喧宾夺主,有意夸大体育游戏的作用,或在体育课中长时间组织开展体育游戏,影响了正常的体育教学秩序。
最合适的做法就是在体育教学的整体内容中,穿插进行体育游戏,使体育游戏能最大限度地辅助体育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这就需要我们明确体育游戏在整节课中的分量和实践分配,避免盲目开展体育活动或者将体育游戏作为体育教学的全部。
还要在游戏中充分体现体育锻炼的特征,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娱乐性,建议在体育游戏开展前进行准备活动,在游戏环节对学生的身体关节等进行充分锻炼,在设计体育游戏的时候一定要体现教学内容的衔接,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完成体育训练任务。
二、游戏设计的原则
(一)锻炼性
1.必须要有某些基本动作,将1~2个基本动作渗透到游戏的情节中。游戏可以以1个基本动作为主,如:助跑跨跳(跳过一定高度)。也可是融合多个基本动作的综合练习游戏。如:爬、跳、平衡等。
2.要有一定的运动负荷量。运动负荷量是指人在运动过程中所承受的生理负担量和心理负荷量。只有运动负荷量保持适宜,才能达到较好的锻炼效果。过小过大都不行。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幼儿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不利于学生身体的健康和游戏的完成。
(二)趣味性
1.选择学生熟悉和喜爱的角色,安排简单有趣的情节。角色可以是小朋友,也可以是各种小动物(小兔、大灰狼、狐狸等)、各种人物名称(爸爸、妈妈、运动员、机器人等)、各种物体名称(树叶、雪花、汽车等)。可以只设计一个角色,也可设计多个角色。角色安排方面;可以设计同一个角色或者不同角色共同完成一个任务,也可以选择不同角色相互对抗。
2.灵活多变、推陈出新。教师要认真研究班级学生的发展水平、需要以及本园的活动条件,对游戏构成的要素(基本动作、情节、角色、规则、环境、器械等)做出适当的调整,使体育游戏常玩常新。
(1)改变或提高基本动作的要求。
(2)增加或更换游戏角色、丰富游戏情节。
(3)改变游戏规则。
(4)在同一个游戏中改变场地的设置条件,赋予游戏新的目的。
(5)改变器械的玩法。
(6)就地取材,利用本园、本地区的资源,替换游戏中的器材。
(三)教育性
体育游戏的内容以及开展体育游戏的过程,应该渗透各方面的教育。
1.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收拾整理器械、不随地扔纸屑、碰到了器械及时扶起等。
2.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态度和能力。当学生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完成任务,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品质。还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创新的玩法,培养其勇敢、大胆、勇于创新的优良品质。在游戏中,要求学生遵守规则,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等。
(四)安全性
在设计体育游戏时,教师要考虑各种安全因素。
1.活动的范围要适当。不能太大、太分散,又不能太集中。
2.在内容的安排上,不要出现跑步后立即做爬或者平衡的动作。
3.往返的路线、投放的器械不能太拥挤,避免造成碰撞。
4.根据游戏内容选择不同地面。如:骑小车等选择硬质地,跳跃和翻滚等,要选择比较松软的橡胶地或者草坪。
总之,好的体育游戏总是能够完美地呈现体育课堂教学的开展,我们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统筹考虑,科学地组织有关体育游戏,让体育游戏成为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一片绿叶,成为课堂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陈钧,杨铁黎.体育教学中游戏运用的方法与技巧[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1.
[2]姚维国.体育游戏[J].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09.
[3]熊健,刘义峰.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03.
[4]张振华,毛振明.学校体育教材教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08.
编辑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