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健
[摘 要]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拖堂现象”,引发学生的反感情绪,导致了课堂的低效,从而制约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文章从实现数学课堂“零拖堂”展开分析,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策略.
[关键词] 拖堂现象;问题情境;可操作性;导学测试
“拖堂现象”普遍存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并作为衡量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学水平高低的手段而存在.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早已对拖堂司空见惯,甚至在一些优质课和展示课中,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拖堂现象. 为此,笔者深入学生内部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对拖堂现象的反感程度是显而易见的. 那么,如何才能消除數学课堂中的拖堂现象呢?仅仅是下课铃响就停止讲课,将整节课的完整性弃之不顾?那显然是不可行的.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与实践,就如何实现数学课堂的“零拖堂”,提升课堂效益,谈谈自身的一些思考.
借助准确、简洁的问题描述,助推教学效果
教学中,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需具有准确性和简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全面地思考问题,避免出现模棱两可和歧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字斟句酌[1]. 这样的问题创设具备正确的导向作用,可以防止学生思考中的举棋不定,进而节约一定的课堂时间,为创设高效课堂打下基础.
案例1在课堂导入环节中,一名教师以一个精巧的古代马车引入课堂,不过其车轮设置成了正方形. 此教师高举这个精美的马车,并创设了以下问题情境:
师:各位同学,今天老师带来了一辆马车,你们觉得好不好呢?
生(齐):好!
师:你们再仔细观察一下,真的好吗?
生(异口同声):很好!
很显然,学生给出的答案并非按照教师所预设的结果推进,此时由于学生答案的偏差,这位教师已经开始有些着急,课堂教学也无法按照预设继续推进了. 在好一阵寂静之后,教师又说道:“那现在老师把这辆马车交给你们,你们相互传看并探讨一下,它到底好不好呢?”
学生们边传看边叽叽喳喳地讨论开来,终于有位学生看出了端倪,说道:“这辆马车是很好,也很漂亮,只不过它将轱辘设计成了正方形,行走起来肯定是极度困难的. ”此时,这位教师才真正松了口气,正式导入了课堂教学,然而此环节的导入却足足花了五分钟.
案例分析 此问题的导入原本是一个极其简单的一问一答式的预设,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却耗费了足够多的时间,对整节课的教学进度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要么仓促终止课堂,要么拖堂. 经过反思,我们便能很快找出问题的根本在于教师创设的问题含糊其辞,描述的准确性较低,没有给予学生正确的导向性,导致了学生的思维定式,无法实现多角度的观察并探究到事物的本质[2].
借助周密的、可操作的活动设计,助推课堂效益
教学中,活动的创设需具有周密性和可操作性. 教师在创设教学活动时需关注活动的过程和活动的效果,而不仅仅是在形式上去完成活动. 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的创设上,充分挖掘教学目标的有效活动载体,并根据学生的具体特征及生活实际,实现周密性的活动搭建.
案例2一教师在教学“简单的概率计算”这一内容时,以活动导入课堂,首先取出提前准备好的不透明口袋,里面装有三个黄色乒乓球和两个白色乒乓球. 教师首先创设了游戏情境:“游戏应该是你们最喜欢的活动,那我们今天来玩一个有趣的游戏吧!这只口袋里装有五个乒乓球,三个黄色的,两个白色的,下面我请十位学生随机取出一个乒乓球,记下颜色后再放入口袋,后一名同学也进行一样的操作,以此类推. 下面游戏开始!”学生们都情绪高涨,踊跃举手参与此游戏. 教师不断请学生上来取乒乓球,并做下记录,游戏进行过程中,逐渐演变成“猜一猜”的游戏,下面的学生叽叽喳喳地猜测着取乒乓球的学生手中的乒乓球颜色,有的说是白色,有的说是黄色,教室里嬉戏打闹,乱作一团. 终于游戏结束,却统计出了出其不意的结果:白色5次,黄色5次. 教师无奈中解释道:“由于这个游戏试验的次数过少,导致了答案不够准确,下面我们再请十位学生上来继续完成一组. ”接下来的游戏时间内热火朝天的场面可想而知,就这样足足耗费了十几分钟.
案例分析 此案例中教师原本是想借助取乒乓球的活动引导学生感悟:“取出黄色乒乓球和取出白色乒乓球这两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一样的. ”由于实验的创设和操作过程中的失误,一方面导致了课堂气氛的混乱,另一方面在时间耗费上过长. 笔者认为,在乒乓球数量的选择上,为达到活动目的可以放入个数对比更为明显的两种颜色的乒乓球,如“一个白色乒乓球,四个黄色乒乓球”;在活动过程的创设上,也不需要耗费时间让十位学生去取球,直接由一名学生进行连续操作即可. 由此,借助紧凑的游戏过程,可以为课堂教学的推进节约一定的时间,进而创设高效的数学课堂.
借助对学生已有认知的准确把握,有效推进课堂教学
不少教师的备课活动仅仅是根据对新课标的解读,并借助自身的理解和感悟,从自身预测的学生情况入手实施备课工作. 而事实上,这样的教学目标的创设无法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并未真正意义上把握和掌控学生的认知结构. 那么如何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并积极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呢?当然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心理特点、生理特点、认知能力、已有知识结构入手,并借助实际需求设计课堂教学内容. 笔者认为,可以借助一些“导学测试”,对学生的具体学情和知识结构有一定的了解,进而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内容.
案例3笔者在教学“不等式及其解集”这一内容之前,安排了以下“导学测试”:
自我评定等级:
A级:自主探究后可以解决.
B级:有拿不准的地方,需借助小组合作探究解决.
C级:有些难度,希望老师在课堂中一起解决.
1. 请用适当的式子去表示以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1)0大于-5;(2)x与3的差大于-1;(3)x2减去10是正数.
自我评定: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解题中的困惑和感悟,并介紹一下你的好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观察下列各式,并指出哪些为不等式,哪些为一元二次不等式?
(1)-3>-5(2)x>2
(3)2x+y=6 (4)2-x≠3x+5
(5)3x+1(6)<
自我评定: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解题中的困惑和感悟,并介绍一下你的好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下列的数中,哪些为不等式3x>6的解?
(1) -2.5 (2)0 (3)3 (4)8
自我评定: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解题中的困惑和感悟,并介绍一下你的好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在数轴上表示以下不等式的解集:
(1)x>2(2) x<-1 (3)x>-
自我评定: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解题中的困惑和感悟,并介绍一下你的好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直接写出下列的不等式解集:
(1)2x<8(2)x-2>4
自我评定: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解题中的困惑和感悟,并介绍一下你的好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预习的过程中,你还有一些什么感悟或者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笔者认为,“导学测试”的创设需囊括所有的待学知识点,“不等式及其解集”中一共有五个知识点,将其设置为五个问题一一呈现. 这些问题的设置需简单,以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进行变式呈现为宜.
案例分析 “导学测试”就是对学生新课预习情况的一种检测,经过检测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和疑难问题. 这样一来便能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设计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达到节约课堂时间、提升课堂效率的目的.
作为数学教师,就应追求这种高效的数学课堂,使拖堂现象从“偶尔拖堂”真正地走向“零拖堂”. 当然,对于真正意义上实现高效课堂,教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做到深度钻研教材、探究具体学情,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融生本理念于教学实践,并以核心素养为教学育人的目标,创设严谨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打造高效数学课堂,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奠宙,张荫南. 新概念:用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J]. 高等数学研究,2004(5):10.
[2]温建红. 论数学课堂预设提问的策略[J]. 数学教育学报,2011,20(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