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成
(刘陈卫生院,江苏 泰兴 225400)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病情严重,且容易并发多发伤及失血性休克,此类患者的残疾率死亡率相对较高,在所有创伤性致死病例中约有50%均与颅脑外伤有关,因而针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需快速准确的对其损伤程度予以判定并给予救治,这对于提升其生存率和改善预后等均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旨在分析针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开展院前急救的应用价值。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4月院内收治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数字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2~57岁,平均(34.6±1.2)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2例,高空跌落5例,击打致伤3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0~59岁,平均(35.2±0.7)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0例,高空跌落8例,击打致伤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未进行院前急救,而是在受伤后直接将其送至医院内接受急诊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则开展院前急救,之后再送至医院接受相关治疗,患者院前急救的方法如下:到达患者创伤事故地点后,如若仍处在危险境地,则需要将其安全转移到能够进行抢救措施的区域,并在一分钟之内快速对其瞳孔、心率、血压和神智等重点检查,同时对其开放性创口予以有效处理,对于出现心脏搏动和呼吸暂停者则需立即采取心肺复苏。对于存在头部创口者,需要进行有效的加压包扎。针对其呼吸道内分泌物彻底清除,可在必要情况下给予气管插管,建立双通道并进行羟乙基淀粉、甘露醇和生理盐水等输注,同时给与吸氧、输液和留置导尿等相关操作。与此同时,需要告知患者家属患者在转送途中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再转送过程中需要对其呼吸道和输液通道等进行密切观察,特别是需要对其呼吸、瞳孔和神志情况密切观察,针对存在肢体脊柱骨折者还需给予有效的固定制动,通过利用小甲板和颈托等工具避免发生二次损伤。针对重型颅脑损伤且伴随开颅指征者需要在其转运过程中,通知院内有关科室做好相应的术前准备。针对脑疝患者则不宜实施长途转运,需就近选择具有良好医疗条件的医院开展手术,以确保患者颅内压可得到有效缓解。
对比两组患者的急救治疗效果,分为恢复良好:即患者可实现基本的生活自理;中度残疾:患者生活中仍需要他人帮助;重度残疾:即患者生活显著依赖需要卧床,然而神智清晰;植物生存;死亡。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的恢复良好率、中度残疾均高于对照组,而重度残疾率、植物生存率及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预后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急救治疗效果对比[n(%)]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病情危重,同时其颅内压上升较快,容易导致继发性损伤,此类患者的致残率与致死率均相对较高,而通过开展院前急救是提升此类患者急救治疗效果的有效途径,对于改善其预后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在此类患者的院前急救中还需特别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在现场急救过程中,需要帮助其尽快脱离危险区域,放置在平坦安全的区域并立即给予急救治疗。第二需维持其呼吸道的畅通,在必要情况下可采取气管插管,同时需要对其气道内分泌物进行彻底清除,防止发生误吸改善其通气和换气等功能,实现机体充分供养来降低患者低氧血症发生风险缓解脑水肿[2-3]。从本次的对比结果来看,观察组通过开展院前急救该组的预后情况好于对照组,也进一步证实院前急救应用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的临床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针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开展院前急救有利于提高急救治疗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