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中“道”内涵的三重维度

2019-09-12 08:30李海峰
管子学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道家万物宇宙

李海峰

(北京师范大学 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北京 100875)

“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核心的观念,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人文特色。“道”贯通儒道两家,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范畴。以道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的指向都是内向性的,即向内反省,通过内在的人格修养完成知道、成道、行道的过程,达到与万物相通的天人合一。

“道”最初的原始意义是人行走的道路,像人在路途中行走。《说文》称“道,所行道也”,“一达谓之道也”,指有一定指向的道路。引申为人或物所必须遵循的轨道,通称为“道”。日月星辰所遵循的轨道称为“天道”,人类生活所遵循的轨道称为“人道”。道后来引申为宇宙万物的本原,事物发展的规律规则;道既是产生万物的源头,又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同一性。道家思想以“道”为最高理念,“与道合一”是道家的理想境界。

道家以“道”论的形式为中华文明开创了一条内在超越之路,不是以人的有限之眼透视宇宙和人生,而是以一种毫无束缚和限制的全方位的角度来看待世界与人生,此即庄子所说的“以道观之”。

一、“道”作为哲学观念的内涵

(一)道为造化之根源,具有本源性

《道德经》中明确提出,道是宇宙创生之源。如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是在天地产生之前的存在,是天下万物的母亲。 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味着道生出世界万物,是世界开始的本源。

道不仅是宇宙创生之源,而且是万物存在和运动、变化的依据。《道德经》第52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阐述了道作为天地创生之源和万物造化之根的二重性。从宇宙起源的角度来说,道乃是天地之始;就万物本身来说,万物都依赖于道而产生,所以道是天下万物之母。“天下有始”,是指宇宙的起源而言;“天下母”,则是指万物的本体而言。万物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道的作用。正如《清静经》所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1)《道藏》第11册,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版,第344页。道家著名经典《清静经》认为道不仅孕育了天地、日月,而且长养了万事万物。

“道生天地”的说法,与当代物理学的“大爆炸宇宙论”是相通的。当代最流行的观点认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37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膨胀到一定程度可能又会收缩,宇宙塌陷,一个周期结束。而道则是“周行而不殆”的,宇宙轮回,大道不灭。

(二)“道”论具有超越性

道具有创生天地万物的特性,是宇宙万物赖以创生的终极实体。同时道又超越有形物质世界之上,它是永恒者,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最终归宿。道既是哲学的奠基点,同时又内在地蕴含着超越哲学进入宗教领域的契机。

1.道超越于语言而存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本质上道是超越一切名言的意指。人们将那不可言说之存在命名为道,并没有表达什么具体的内涵,而仅仅是一种标识。既然道存在于人类精神的视域之外,那么老子本人又是如何体证那窈冥恍惚的道之存在呢?老子认为,人们属于“素”“朴”的存在才是生命的本真状态,才是与道契合的完满存在;而人的现实存在由于其自我欲望的障蔽,使其与原初的道体相互隔绝,因此是一种远离道的存在。

2.道超越于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而存在。道自身就是自身的原因,宇宙间万事万物都要依赖道而存在。正因为如此,庄子又将道称为“本根”,他说:“(道)扁然而万物,自古以固存。六合为巨,未离其内;秋豪为小,待之成体。天下莫不沉浮,终身不故;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可以观于天矣!”(《庄子·知北游》)道超越于时间,自古存在,超越于空间,六合并不能超出道的广大,微小的秋毫也要靠大道生存,这种本根一样的道,可以从天地自然去观察。

3.道超越于物质而存在。《道德经》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这段对于道超越于物质的形态进行具体描述,道用眼睛看不见、用耳朵听不着、用手也摸不到,道是无形无相的存在,是一种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质状态的形象,是惚恍的状态,但它超越时间、空间,却又从古到今都发挥着作用。

道的超越性体现在无法用语言去描述,无法用空间与时间来诠释,更无法用具体的物质来界定,超越了人的思维认知框架。

(三)道具有遍在性

1.道作为一种超验的存在,并不是绝对隔绝于现实世界之万事万物的,而是遍在于宇宙万事万物之中。《庄子·知北游》记载:“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 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日:‘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这段话中庄子认为道无所不在,存在于每个微小的事物中,蝼蚁、小草、瓦砾,屎尿虽然微小并且肮脏,但是从道的角度观一切物,物物平等,本无大小贵贱善恶的分别,一切好坏、大小的分别都只是人类主观的意识而已。道之存在虽然无形无象,但却普遍地存在于任何一处,任何一物之中。

2.道的遍在性体现在其永恒的运动性之中,通过运动展现其内在的丰富特性,来实现其自身。老子云:“反者道之动。”葛洪《抱朴子·明本》:“凡言道者,上自二仪,下逮万物,莫不由之。”道产生了天地与万物,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道既是产生的来源也是运动中普遍存在的法则。 《庄子·说剑》:“凡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只要事物有产生、发展、灭亡的变化过程,就会有道作为规律普遍地存在于变化的过程之中。

道的遍在性并没有排斥它的超验性。道将逻辑世界相互矛盾的特性包容于一体,《道德经》第2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道的遍在性中蕴含着二元对立的统一性与超验性,美恶这样相反的两面却相互蕴含,善、不善也是共同存在于道的遍在性之中,以此推之,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乃至于世界上任何看似相互对立的事物,其实都相互蕴含,相互转化,共同地存在于道的遍在性之中,这种包容自身就显出道超越万物之上的独特个性。

道的生成性、超越性、遍在性为道教的各种证道方式奠定了义理基础。道教的内丹术,就是以人体为媒介来模拟道的生成运动,并通过创造性地解读老子“反者,道之动”一语,从而开创逆行回归的体道、证道之路。

二、“道”在人文层面的内涵

“道”中蕴含着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基于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于人本身非常关注,通过向内求证体验的方式探索对世界的认识。道为基因的中华传统文化,“上薄拜神教,下薄拜物教”,不把命运交给上帝,也不成为物质的奴隶,特别强调人的主体性,人可以通过积德行善,尊道贵德的修为,通过人自身的努力掌握自己的健康、命运、幸福。这种强烈的主体性与生命意识贯穿于道家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道教重视研究人体生命科学体系,把人的重要性和主体性发挥到极致,通过辟谷导引、内丹修炼等超越个体生命的局限性,以其达到生命的长寿、安康。这种修炼方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由外部的观察而反观内照,进行内在自我体验,在与道合一的证悟中完成个体生命的完善与超越。

人文内涵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内涵的分为三个层次:一,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二,张扬人的理性,对真理的追求,具有科学精神;三,肯定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理想境界,完成对生活意义的追求。“道”论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尘世生活之外的虚幻的彼岸世界。

(一)“道”论中蕴含丰富的人道主义精神,凸显人的主体性与精神追求的维度

“道”论倡导人应该过一种合乎规律的生活,即合道而行,在有限的生命中积累德行,领悟大道的玄奥。这种合道的生活方式完全在于人的主体性,悟道必须通过积累德行而来,而德行积累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由近及远、由身到家,再到乡、邦国与天下的过程进行:“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道德经》第54章)人的主体性体现在不寄希望于外在神灵的护佑与帮助,也不在于物质财富的积累,而是看重人的道德的主体性与自觉性,主动地去成为一个有德行修养的人,德行深厚的人,通过德行的修养完成对于家庭、社会和天下的改变,这种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与作用可以说是推广到了非常高的程度,德行高广遍及天下,就可以使全世界普遍受益。

《道德经》的人道主义精神是当下社会急需的,从个人主动的道德修养出发,焕发人作为道德主体的自觉性,勇往直前,由近及远,充分展现人的自觉性、能动性、主体性,最终呈现道德圆满的状态,净化社会,影响风俗,进而彰显中国文化的价值,影响世界。

(二)张扬人的理性,“道”论中蕴含对真理的追求,具有科学精神

“道” 论不仅仅是认识和把握形上之理 (所谓知 “道”) , 更重要的还在于把形上之理转化为人的内在之性 (所谓成 “道”) , 并在此基础上把掌握于人的形上之理对象化于人的实践活动中 ( 所谓行“道”) 。因此, 知 “道”、 成 “道”、 行 “道”, 是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三个基本环节。修道就是处理人的身体与心灵的关系,这如同科学的实验过程,有非常严密的程序,按照步骤需要逐步进行。知己子《悟真篇提要》认为修炼过程必须通过凝神定息、运气开关、保精炼剑、采药筑基、还丹结胎、火符温养、抱元守一才算完整的修炼过程。而《女子丹法传真》认为需要持戒静心、炼形化气、斩龙全功、采取生药、炼结还丹、会合胎息、调养出神、待度飞升这样八个步骤(2)胡孚琛:《道法秘籍解读——丹道实修真传》,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34-38、97-108页。。科学实验的精神贯穿在以道为核心的道教身心修炼整体过程中。而老子的“玄览之道”“抟气致柔”,庄子的“坐忘之法”等等,偏重于从纯洁精神、拓展生命境界方面来体证终极之道。

道家的内丹学说就是将道与人相互贯通,并以现实的形式将这条贯通之路描绘出来,使之能够依循,具有可操作性。道论是内丹修炼的根基。《性命圭旨》的“大道说”云:“夫道也者,位天地,育万物,曰道;揭日月,生五行,曰道;多于恒河沙数,曰道;孤则独无一侣,曰道;直入鸿蒙而还归溟涬,曰道;……道也者,果何谓也?一言以定之,曰炁也。” 修道的过程实际上是走一条回归自性之路。内丹之道也就是归根复命之道。在这里,内丹之道将宇宙论与修炼论完全贯通起来了,修炼论是完全以其宇宙论作为基础的,其宇宙论昭示一条顺行的天地开创之路,而修炼论则揭示一条逆行复归之路。此即内丹道常所说的“顺则成人,逆则成仙”。通过天人同构(包括时间、空间的双重同构)的全息理论形式,将终极道体贯通于万事万物及现实的人的存在之中。又通过在人身中设定“小宇宙”,以模拟天道运行的大环境,使大宇宙之道转换成小宇宙之道,而大小宇宙之道是“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关系,二者完全同质。

“道”论富有科学精神,与现代最新科学技术相通。中国古代科学主要存在于道教中,李约瑟在潜心研究中国文化数十年之后指出,未来也许是属于道家哲学的。从人类整体生存的立场看,道家思想极具现代性。近代已降,科学家们的世界观发生划时代的转变,一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崭新的系统科学思想,深入展现生命世界的复杂性,把生命探索推进到一个新的深度和广度。整体不再被分成部分,系统不再被分成要素,定量化的标准已不再是科学研究的唯一标准,客观化的规范已不再是科学研究的唯一规范。新科学观与中国古代的科学哲学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目前发生的这一变革是与道家思想体现的科学精神一致,体现着老子伟大的智慧。最新的量子理论发现量子具有本质上的不确定性,从而导出了著名的测不准原理,要想精确测定粒子的位置,就不能测定其动量;要想精确测定粒子的能量,就会失去时间的精度。要使一方“精确”,就得“牺牲”另一方。现代物理学进入了系统与要素、状态与信息研究的崭新领域。《道德经》第25章谈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就是没有时间、空间,其描述的状态与量子物理学暗通款曲。

近代物理学表明,有形物体不是截然分开的实体,而是和它们的环境不可分开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的性质根据与世界其他部分的相互作用来了解。“任何东西都不能和周围环境分开,所以无论身在何处,都不能和遥远的宇宙其他部分分开”,这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观点,也是道的特质。东方的直觉哲学思维与西方的实证科学所得出的结论殊途同归。以道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与科学相结合,让我们对世界的本原有了更加正确的认识。

(三)“道”论肯定了现实生活以及对生活意义的追求

“道”论主张身体与心灵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尘世生活之外的彼岸世界。

道家文化主张性命双修,不仅在心性上去体悟道,而且从身体、能量的修炼去接近道,修炼的境界层次不同。道家“与道合真”的修炼层次从高到低可以分为三层:形神俱妙、真性超升、身体健康,都立足于现实社会与尘世生活,不追求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而是在今生就完成生命意义的追寻与境界的成就。

1.修道的最高境界是“形神俱妙”

《坐忘论》说:“虚无之道,力有深浅,深则兼被于形,浅则唯及于心。被形者,神人也;及心者,但得慧觉而身不免谢。”(3)《道藏》第22册,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版,第896页。这里所说的“虚无之道,力有深浅”,指人修道的道力有深浅之别。“深则兼被于形”,即是“形神俱妙”,形是身体,神是精神,肉体和精神同时达到神妙的境界;“浅则唯及于心”,即是“真性超升”。“形神俱妙”是最高境界,要艰苦修炼才能成功。牛道淳《文始真经注》卷六说:“人得道之深者,骨肉都融,形神共妙,可分之为亿万不为不足,可合之为一不为有余。永劫不坏,形可延也;冥冥莫测,形可隐也。”(4)《道藏》第14册,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版,第666页。形与神“俱妙”的关键在于形、气、神具有同质性,即三者都是元气所化。道家思想认为,元气是人的根本。《玄宗直指万法同归》卷二说:“太极混而为炁,炁之一者曰精,精之妙者曰神,神之妙者曰性,炁降于人是为命。在人则气为形主,气足则精足,精足则神明,神明则性极。”故五代彭晓指出,“欲延生命却死期者,须知得身之始末。始末者,元气也”。道家的修炼就是“将无涯之元气,续有限之形躯”(5)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卷中引《道藏》第2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48页。。

2.身心修炼中,比“形神俱妙”低的境界是“真性超升”

“真性”即每个人由道所赋予的本性。人的身体为四大假合而成,不能把肉体的长生作为修炼目标,而应该追求真性的超升,因为真性才是每个人的生命主体。张继先《虚空歌》说:“本来真性同虚空,光明朗耀无昏蒙。偶因一念落形体,为他生死迷西东。”(6)《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语录》卷三《大道歌》,《道藏》第32册,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版,第372页。

要保全真性,关键是要澄心遣欲,使心灵不受世间尘垢蒙蔽,进而内修真功,外积真行,凭道力成全,获得“真性超升”。

无论“形神俱妙”,还是“真性超升”,其超越境界的获得,都在于“与道合真”。“合真”者,合其本真,即“归根复命”的存在状态。其途径是通过极其虚灵,极其清静的方式窥到万物的根源,如《道德经》第16章所讲,“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惟有收心归静,凝神于虚,养气于静,达到虚极静笃,自然万象皆空,与道合真。

《太上老君内观经》说:“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羽化神仙。”(7)《道藏》第11册,第397页。道无形无象,其见证就是天地间大化流行所体现的永不停息的生命活力。个体的生命总是短暂的,追求永恒存在成为道家修炼的追求。若能实现“生道合一”,则生命可以永恒。

道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因修而得,只要人们认真修道,就能“神与道合,谓之得道”。根据“道法自然”的规律,与道相应,与时偕行,就会感到大道至简,循道而行,自能顺天应人。“道不远人”,明理体道,行合自然,会让我们念念心安,事事自如。这是道家划时代的理论贡献。

3.修道的最低境界是身体健康、长寿安乐

道家重视肉体生命的超越,关注生理层面,以人的新陈代谢、自然的延续为思考焦点,这是丹道命功系统的基本内容。道家丹道命功的核心就是要解决人类有史以来的根本焦点:对死亡的恐惧,对生命无常有限的征服,并且通过系统的丹道修炼来战胜死亡、超越生命。

《道德经》第55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畯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这是得道之人复归于婴儿的状态,毒虫不会蛰伤他,猛兽与凶禽也不会去伤害他,筋骨都很柔软,每日啼哭嗓子也不会哑,是精气达到圆满,和气达到极致的状态。道家思想重视现实生活中生理功能的改善与身体健康的保持,鼓励人们在求道的过程中完成身体的完善,把握好现实生活,在世俗生活中去体验道的神妙。道教重要的传统之一天一派的传承并不远离世俗生活,道长们一般都要娶妻生子,通过传度、授箓学习通神通灵的技能、精深的道法道术,传承道教精神,经营现实生活,以道家功夫养生治病,度化有仙缘者。

三、“道”的内涵在价值观层面包括了万物一体的世界观、追求与道合一的人生观、尊道贵德的价值观

道教追求得道的人生最高境界,但它以自然为本,认为人根源于自然,最终应该回归自然,从思想本质上就蕴含着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道法自然”意味着人类要懂得敬畏自然,并向大自然学习,使人道合于天道。从本质上来说,“道法自然”就是要符合各种事物的“本然”之理并且自觉顺应。如果能把握规律,顺势而为,因势利导,自然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走上科学发展的大道。

(一)万物一体的世界观

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来说,道在万物之先。但是,宇宙生成之后,道与万物的关系是道存在于万物之中,万物由于道而具有共通性与一体性。《庄子·知北游》说:“物物者与物无际。”“物物者”,使物成为物的根源,也就是道。“无际”,就是没有界限。道与物没有界限,就是说道与物具有一体性,万物都是道的显现,故道与物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对于“道物同异”问题,初唐道士成玄英在《道德经义疏》中作了明确的阐述。他说:“道不离物,物不离道,道外无物,物外无道,用即道物,体即物道。……道物不一不异,而异而一。” 这段话表明,道就存在于万物中,万物都是道的显现,故道与物是不能截然分开的;道是体,物是用,从体用同源来说,道与物具有同一性;从体与用的区别来说,道与物又有相异性。物有变迁,道无变迁(“独立而不改”)。具体来说:

1.空间维度上的万物一体性

中华民族深层的潜意识中蕴藏着万物一体的潜意识,始终认为人与大自然是一体的,这也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天人合一”,人类是自然的儿女,天生之,地养之,物成之;万物也与我是同一的,即民胞物与,万物一体,石头会说话,景物可以传情,春风可以思春,万里长城会因孟姜女的痛苦而倒塌;家与国也是一体不二的,家国天下深入人心,孝子可以为忠臣,齐家之后可以治国、平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文化思想上儒释道和谐共存,构成一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时间维度上的一体性

时间上的一体性体现在两重涵义上:第一,生命是一个序列的链条,祖宗、儿女皆是与我在同一条生命的链条上,是一体不二的,因此中华民族特别重视族谱的编撰,祭祖仪式召唤起人们寻根意识与血脉传承,宗庙祠堂等都是中国人的心灵归属家园。第二,因果同担:中华民族历来认为积德行善,以荫子孙,“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坤卦文言》)日常生活中人们也会以儿女的成功与否来评价父母是否德行深厚,中国人最恶毒的咒骂就是“断子绝孙”,如果有什么祸事幸免遇难之后人们也会认为是老祖宗有护佑。这种天人合一、祖宗子孙合一的思想深深贯穿在中华民族的潜意识之中。

3.思维方式上的万物一体

道教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与天地万物合一,相依相存的紧密关系。“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家整合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智慧,提高维护环境的自觉性。人作为天地的产物,天生之,地养之,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同体,天人合一中并不是特别突出人在万物之中的特殊性,而是认为道通为一,万物无论大小好坏,从道的层面都是平等的,因此道家和谐观与整体思维方式密切联系在一起。环境与人本为一体,绝对不能分开。最高的原则是大平等原则,世界万事万物是平等的,不能搞以人为中心,而是把世界万物与人类自身看作同等重要,把对于大自然的掠夺开发,转变为尊重顺应,适度开发。

(二)追求与道合一的人生观

人总是在追寻人生的意义,而“道”论提供给人们追求与道合一的意义与境界。

1.与道合真的境界论

人心从本源上来说,与道是同一的,此即人之“本心”。然而人在成长过程中,“本心”逐渐被蒙蔽,现实之心远离其清静本性,遂不再与道相合了。“始生之时,神元清静,湛然无杂。既受纳有形,形染六情,眼则贪色,耳则滞声,口则耽味,鼻则受馨,意怀健羡,身欲轻肥,从此流浪,莫能自悟。” 人心是由于外界的六情与有形之物的诱惑,逐步丧失自身的清静本性。人如果要找到人生的意义,就是要寻求自身的清静本性。《太上老君内观经》说:“道者,有而无形,无而有情,变化不测,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则为神明,所谓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 人禀气成形之后,道即寓于人之心。

2.修养的核心是修心

要使人心回归到与道相合的本来状态,就要“修心”。“何以修心?曰清静而已矣。何以致清静?曰虚而已矣。人能使方寸之地虚,则一尘不染,一物不留,寂然湛然,常清常静,一神独运,妙应无穷,可以超出生死之外,是谓得道也。”“人能常清静其心,则道自来居。道自来居则神明存身,神明存身则生不亡也。”《道藏》中对心与道的同一性和关联性作了不少阐述。如《太上老君内观经》说:“道以心得,心以道明。心明则道降,道降则心通。” 这都是从悟道的角度来说。大道无形,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然而,“道在身中”, 反躬即可体悟。道可以被心灵观照,心灵则因契合大道而获得明觉。本心本来与大道是完全契合的,故曰“道外无心”;离开了心灵的明觉,则大道无从向人显现,故曰“心外无道”。

3.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在最深层次的潜意识之上,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可以被推导出来。生活目标的追求上,追求内圣外王,追求人与道的合一,圣人即是已经对道有体悟的人。并且把这种道与德广布于天下;行为方式上,理想的境界是知行合一,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环境伦理上倡导一种善待自然、师法自然、遵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从自然界中学习人类生存发展之道,自觉维护生态和谐,这对当今保护“自然”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人和自然是一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深刻地揭示着人和自然之不可分的内在关系,人必须像爱自己的生命那样爱护自然界。” 在葛洪看来,“夫道者,内以治身,外以为国”,“夫所谓道,岂唯养生之事而已乎?”(《明本》)葛洪的心性修养有忠、孝、仁、爱的要求,与其说这是他的儒家情怀,不如说这是道教的一贯传统,从开始到后来,一直到现在。

(三)在中国文化中,“尊道贵德”是中国人的价值追求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 天道和人道是统一的, 但这种统一是用天道来统一人道。天道是一个最大的概念, 是宇宙人生的最高本体, 人道包含在天道之中, 因此, “德”是道在人身上的具体体现,既是现实的伦理规范, 又是可以上达的形上本体。

中国哲学的视野下, 知“道”、知“天”只是人类以哲学的方式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第一步。中华民族是追求道的民族,从知“道”,成“道”到最后行“道”,明了天道, 明了形上之理,掌握了外在世界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本质之后, 还需要进一步把外在之理转化为内在之性,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道”体现在道教人格完善理论“以德养生”,以及内在超越的方法论上。厚德载物,深厚的道德力量可以转变命运。生命的完善是通过内在的方式,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操作技术,涵养天元,升华境界,道德是这一切修炼的前提条件,只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与道德意识才能保证内在超越方法的成功。

道家思想中认为统摄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本质“道”内在于人心,成就德性以后,还需要对象化于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在人类社会生活实践中展开, 去履“道”行“德”。从天道的范围来看, 人对天道的追求和践履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和有限而渐近于无限和天道的过程, 虽然有始点但无终点。因此, 这个过程一方面是对人道的超越, 另一方面又是对形上本体不断追求。得道是为了行道,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人类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改造世界。因此,只有在行“道 环节的人才是真正有“德”的人, 只有进到行“道”环节与境界的哲学才是真正高明和全面的哲学。

总之,中国以道为核心的道家哲学具有容纳西方所讲的平等、科学、理性精神的特质,具有极大的国际传播价值,未来人类文明的发展应该是在现实的中西文明结合与汇通之中,在现实的个人与道合一的体悟之中,在飞速发展的科学验证之中,发挥人的主体性,创造出一个和平美好的新世界。

猜你喜欢
道家万物宇宙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宇宙第一群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漫画道家思想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庄子说》(二十五)
这宇宙
漫画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