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睿彦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和推进,医学作为与人类生活品质和健康指数最直接相关的领域,逐渐成为除语言类专业外来华留学生的首选专业。来华留学生临床本科医学教育(bachelor of medicine & bachelor of surgery,MBBS)作为留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支持,成为医学类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品牌项目,规模稳步增加,具备招生资格的院校也相应增多。经历了2004年以来15年的探索与发展,回顾这一历程,对MBBS政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梳理,分析优劣、探析趋势,对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增强医学教育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将具有积极意义和价值。
MBBS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2004年~2006年,自主招生、自由发展;2007年~2009年,规范管理,适度发展;2010年至今,由升趋稳,逐步进入规范、平稳和保证质量的发展阶段。
利用具有招生自主权的优势,部分先行招收留学生的医学院校开始开设临床医学全英文教学班,致使医学留学生数量猛增。到2005年,医学留学生达到9 605人,比2004年同比增长超过100%[1]。
面对来华医学留学生规模的急剧扩大和教学过程中涌现的问题,相关高校联合组建全国医学(西医)专业来华留学生教育专家工作组,成为规范MBBS招生、教学和管理的学术组织,最初加盟的高校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医科大学。
基于工作组对适合我国的留学生医学培养模式和教育标准的研究,2007年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控制标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2],我国MBBS进入国家计划管理阶段。
依据《暂行规定》,教育部委托全国医学(西医)来华留学生教育专家组对MBBS留学生教学质量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良莠不齐,教育部对质量不高、管理不规范现象严重的学校予以停止招生资格。到2008年,公布了具有MBBS留学生招生资格的25所学校名单,年招生总量降为2 928人[3],之后每年度公布学校名单、下达招生计划,对学校计划实行动态监控管理。MBBS留学生规模急速增长的现象得到了有效抑制。
2010年,国家颁布《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实施留学中国计划,到2020年在华留学生数达到50万,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4]。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 MBBS留学生规模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到2015年,MBBS留学生在校生人数达3.9万,比2012年的2.9万增长超过10%;到2016年,MBBS留学生占本科留学生总量的22.5%左右[5]。
随着人数的增长,教育质量问题日益突显,教育部组织开展办学质量评估,对高校留学生教育资质进行严格监控,于2018年印发《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截至2019~2020学年,经教育部批准具有MBBS留学生招生资格的高校有45所,年招生规模3 370人[6]。
基于质量控制要求和留学生教育发展需求,MBBS留学生招生人数十年内平稳上升,对具有招生资格的学校进行滚动管理,有增有减,较好地控制了教育质量和水平。见表1。
表12008年~2020年MBBS招生情况变化简表
学年学校数(所)招生总人数2008~20092529282010~201134(增9)33102019~202045(减3增14)3370
教育部2016年度来华留学生情况统计显示,2016年共有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4.2万余名留学人员在我国学习,来华学习的留学生中,除汉语言专业,学习医学专业(含中医)的学生人数排在第一位[7];生源主要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规模前三的国家依次是韩国(12.4%)、印度(11.4%)和巴基斯坦(7.1%)[8]。相比西方发达国家医学教育周期长、价格高,我国医学教育资源是周边东南亚国家以及非洲各国的理想选择[9]。但是,大量生源质量欠佳的留学生涌入我国,也给我国医学留学生教育带来了诸多问题,出现了极大的挑战。
招生制度缺失,入学门槛较低。目前国内仅少数几所高校在招收MBBS留学生时实行入学考试,多数学校并没有规范化的招收标准,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学校在招生过程中盲目追求更多的学生数量和眼前的经济效益,录取要求低,有些仅要求高中毕业,对申请者成绩和录取资格没有严格的审查,致使很多学习成绩不达标甚至有学习障碍的学生被录取。在教学过程中,因学生基础差别较大,给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教学任务的完成造成很大的困难。学校为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又不得不降低质量控制标准和要求,导致恶性循环。这种“宽进宽出”的培养模式严重影响了留学生医学教育的培养质量,也会降低我国医学教育的国际声誉[10]。
此外,与国内生源相比,来华留学的学生数量和质量易受到国际形势的直接影响,具有不稳定性。
2.2.1 培养模式单一,多采取与中国学生“趋同”的管理模式
MBBS留学生来自于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教育模式,世界各国对于基础教育的要求各有侧重,“趋同”的管理模式会忽略留学生的文化差异性和自身特殊性,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不便。
由于留学生教育资源和经验的限制,国内大多数高校MBBS留学生采取与国内医学生“趋同”的培养模式,而我国MBBS留学生生源质量不如国内生源,考虑到医学教育自身的特殊性,“趋同”的教育模式会给留学生的学习造成较大困惑[11]。
此外,MBBS留学生毕业后多选择回国从事医疗工作,需要通过当地或其他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国内医学教育“趋同”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与生源国标准脱节,导致留学生毕业后短时间内无法适应本国执业医师考试和医疗卫生就业环境。
2.2.2 语言始终是医学留学生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问题
我国高校多采用本校教师用英语或汉语教授留学生医学相关课程,“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比较普遍,通过制作精美的、知识含量丰富的电子课件把知识点传达给留学生,对留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课堂反应关注不够。此外,由于英语表达能力所限,很多教师并不愿意与留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和交流,这事实上又挫伤了留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
关于语言,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MBBS留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汉语知识和了解中国概况,需开设中国文化教育课程,包括中国概况、汉语、医学汉语等必修课程。同时强调汉语作为必修课应贯穿始终,以适应学生在华学习和生活的便利以及后期接触病人的需要。制度制定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实际教学安排和执行中,效果差强人意。
2.2.3 课程设置、教学安排不尽合理
留学生医学教育的课程设置目前也存在与国内医学教育雷同的现象,这样会导致两种不利结果,一是由于课程需求的不对称,导致留学生回国后没有资格参加本国或本地执业医师考试,二是国内一些高发传染病在生源国可能并不常见。因此,应结合生源国疾病谱、执业医师考试的相关规定和要求,调整MBBS留学生授课重点,完善课程设置,为留学生回国工作夯实基础[12]。
在实习过程中,目前的现状是部分留学生游离于正常实习生活之外,很多时候留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带教教师与同事、病人之间的交流,有关临床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等基础实习内容收获较少。这就导致平时跟从带教教师参加班会、查房等一系列日常工作成了机械化的流程,留学生仿佛是医学的门外汉,很难融入实习教学的正常讨论与交流中。一定比例的留学生在完成专业课学习后会选择回到生源国实习,这样虽然很难保障实习期间的教学规范和质量,但是却有因地制宜和减轻国内实习医院教学压力的积极作用[13]。因此,可以在MBBS实习基地建设模式上有所突破,与生源地共建培训基地值得探索。
MBBS留学生教育师资短缺、力量不足是一个普遍现象,尤其临床带教教师,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平时工作繁忙、压力较大,如果没有相关政策的规范和激励,临床医生很难自觉加入到教学队伍中来,很难有时间系统接受MBBS留学生教育培训。许多高校虽然积极与国外大学建立合作关系,派遣青年教师出国培训,但一般周期较短,对外语水平的提高作用不大,同时也存在所学内容与留学生实际带教任务如何科学衔接的困难。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尴尬却又普遍的现象,例如,留学生英语发音晦涩难懂,口音浓重,教师很难听懂,一些教师便主观回避在课堂上与学生过多交流[11]。
在日常教学、医疗工作中,带教教师基本使用中文沟通交流,很少有时间向留学生用英语翻译教学内容。由于语言障碍,留学生与病人之间无法正常交流,甚至看不懂病历、化验单等。如何建立一支高水平全英文MBBS教学队伍仍需不断探索和努力。
2.4.1 专业英文教材缺乏
在教材选用上,使用英语原版教材更能适合留学生的社会、文化以及历史背景,其教案编排也更易于留学生接受。结合我国国情,采用留学生生源国全英文医学教材和国内普通高校医学生所用教材比照使用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目前专门针对MBBS留学生的专业英文教材少,没有规范的教材可供选用,而自行编写难度大,且受各种条件和水平的限制,缺乏统一性、规范性,很难达到教学要求、完成教学任务[14]。
2.4.2 临床教学资源缺乏
在我国,随着高等医学院校学生人数增加,教学资源日益紧张,医学生实验和见习、实习资源日趋紧缺,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此外,病人及其家属隐私保护和自我防范意识过度,拒绝配合临床见习、实习教学的行为常有发生。诸多问题导致医学生临床接触患者进行诊疗的机会越来越少,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应有的训练。这个问题在我国医学生教育中已很突出,在MBBS留学生教育中又增加了语言和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实践教学开展的难度可想而知。临床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建设是当前MBBS留学生教育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面对以上问题和挑战,高等医学院校除通过加强教学过程制度建设、规范教学管理和构建语言资源库,多渠道多形式开展语言培训,解决交流障碍等留学生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外,关于MBBS留学生教育可以在以下方面有所思考。
来华留学生普遍面临的第一个学习困难或障碍就是文化的差异,这不是MBBS留学生面临的单一问题。因此,在面对和解决这一问题时,不同性质、层次和学科专业的高校应当相互学习借鉴,形成联盟机制。联盟机制可以是地域制也可以是学科制,全国有全国范围内的机制,各省有各省的机制,各学科有各学科的机制,高校通过联盟联动,每年以主题和专项活动的形式交流经验,开展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互认共享,形成来华留学生文化交流大的融合圈,形成良好的共融机制。通过联盟加强对来华留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介绍中国风土人情、思想文化及行为习惯等,增加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思想和生活困惑[15]。
联盟机制与各高校的第一和第二课堂教学安排紧密结合,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学生课外活动,丰富留学生业余生活,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拓展留学生和中国社会的接触平台,提高留学生跨越文化的适应能力,促进留学生学业健康发展。
我国MBBS留学生的特点是生源多来自亚洲、非洲国家,学生多为高中毕业生入学,毕业后除继续深造的部分学生,其余多数选择回到本国发展。这就对MBBS留学生的教育模式、方法、路径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要符合生源地国家或地区对医疗卫生人才需求和要求。但是,设计怎样的培养方案和设置怎样的课程体系,国内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培养方案的设计应充分考虑生源国医疗卫生行业实际情况和专业人才基本标准,以此为基础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校规章及基本状态确定具体培养方案。以MBBS留学生毕业后参加生源地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为测量教育效果的有效依据。
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考虑人才培养的普遍规律,也要考虑MBBS留学生的特殊性,课程设置的核心要素可以包括文化差异的普识性教育、与生源地文化相结合的公共基础课模块、早期临床见习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无缝对接,以及与生源地合作的临床实习安排。
众所周知,医学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对国内医学生如此,对MBBS留学生一样如此。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学伦理的重要性越来越被社会各界所重视和关注,这对医疗卫生行业以及医学教育领域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使医学教育在见习、实习环节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MBBS留学生由于语言、文化甚至肤色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实践教学形势不容乐观。
在临床教学资源紧缺的现状下,除了科学有效的教学安排、合理周到的制度保障,现代教育技术也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手段。MBBS留学生进入学校后就应开始实践教学,国内医学教育称之为“早临床”,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MBBS留学生大学一年级~二年级应在模拟医院中接触临床实践,利用模拟医院的技术平台和语言优势,理论教学穿插临床技能训练,在真实临床情境下,以疾病为主线开展操作技能训练和医学素质教育。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激发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培养临床思维[16]。到大学三年级,MBBS留学生应进入医院接受系统化的临床技术能力训练,这里需要加强的是生源地教学基地的认证与建设,为MBBS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地适合本地医疗需求的实习培训。学校制定符合生源地医疗需求的实习教学方案,把好临床实习教学过程质量关。
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科学合理推进国际临床教学实训基地的认证与建设,为留学生提供更多实习目的地的选择与可能。
这是一种从理论到模拟再到实践的系统工程,其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学生在模拟医院已经进行了熟练的操作演练,再落实到符合自身需求的医院临床实践中,对学生自身临床技术能力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和完善,提供综合能力。
对于国内大多数医学院校而言,MBBS留学生教育都是一个新的教学和管理任务,经验不足、管理不规范是普遍现象,有待提高的空间较大。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积极为英语授课师资创造学习和培训的平台,如选派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进修、做访问学者或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在校内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英语授课能力培训班,与生源地学校或医疗卫生单位开展教学合作与交流等。对从事留学生教学的师资队伍在合理提高待遇的同时,明确考核制度和标准,通过制度建设和评价考核提升教师英语授课能力。
在留学生管理人员方面,不仅要提高其工作能力,更需提高其跨文化交流能力。学校应结合本校留学生生源情况和国家留学生医学教育的宏观政策规定,定期对留学生管理人员开展跨文化培训,通过培训使他们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风俗习惯,提高他们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留学生的尊重和理解,掌握灵活的跨文化管理技巧,提高服务质量。
科学合理使用现有经费和资源,杜绝为刷留学生招生比率刻意提高留学生生均拨款和奖学金数额、种类扩大化等现象。
教学设施方面,加大基础建设,推进针对MBBS留学生的教学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语音室、图书馆和校园网等资源建设,提升资源的设备配置水平;购买适合留学生学习和使用的外文图书和外文期刊数据库;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方便留学生网上检索信息、开展学习。
组织教师及科研人员力量,利用国际原版教材资源编写符合我国留学生医学教育特色的英文教材,逐步构建我国医学教育英文教材体系;利用网络资源不断积累、完善教学课件,努力构建英文教学视频和英文模型训练资料库等,使留学生在临床技能训练中得到更多收益,提高临床操作能力;教学过程中培养教学人员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意识和水平,将日常教学中的课件、操作视频、训练软件和思考题、试题库等尽可能实现网络化,丰富留学生教育资源,便于留学生在课余时间反复练习,更好地自主学习[17]。
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将“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列为“双一流”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各级政府在留学生奖学金设置、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医学类高校也纷纷将教育国际化纳入自身发展战略,这无疑是MBBS留学生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期。但是,MBBS留学生教育教学和管理面临的问题普遍存在,优化管理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培养质量值得学界深入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