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丹
摘要:关于创造,陶行知先生是这样认为的:“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无论是《纲要》还是《指南》,都明确提出在艺术领域中引导幼儿表现与创造的目标。教师不仅要引导幼儿能感受美、欣赏美,更要让幼儿能表现美、创造美。如何让幼儿的美术活动拥有更多创造性的表现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开始,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表现的空间,萌发幼儿创造美的意识,积累幼儿的美术创作经验,从而在孩子心中播下一颗创造美的种子。
关键词:制定目标 创设空间 激发兴趣 积累经验
谈到幼儿美术活动,我们就会发现《纲要》和《指南》在艺术领域的指导要求中都有提到:教师应鼓励幼儿用不同的美术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学龄前的幼儿对表现自己的经验、情感和想象有明确的目的,能用简单形状逐渐深入地表现越来越多的事物。那么,究竟教师该如何组织和指导幼儿美术创作活动,让幼儿拥有更多创造性的表现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尝试:
一、计划先行,制定科学合理的活动目标。
儒家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什么事有了计划就容易取得好的结果,反之则不然。教师要培养幼儿美术创作的能力,就必须先制定好科学合理的活动目标,克服盲目性。
學期初,我们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上的指导要求以及班级幼儿的美术发展水平制定了幼儿美术活动的发展目标,从教师和幼儿两个层面分别进行规划。教师层面:在生活中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幼儿层面:在生活中能够运用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创造性地表现自己观察到或想象的事物。这些目标的制定是以《指南》为依托的,因此也具备了科学性和实践性,为幼儿美术创作活动的开展奠定了科学基础。
二、创设空间,提供丰富的低结构材料。
《指南》在艺术领域的指导要求中提出:教师要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让幼儿敢于并乐于表达表现。我们利用班级后门的过道,给幼儿创设了一个相对隐蔽和安静的美术区空间。孩子们在这个空间里自主选择材料进行创作:涂色、线描、水粉、手工……他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材料做自己想做的事,没有固定的内容去要求他们,没有嘈杂的声音去影响他们,也没有外在的诱惑去干扰他们。
考虑到美工区的材料都是消耗品,很多材料用完以后会变成幼儿作品展示出来,因此“闲置和废旧物品”成了我们的主材料。幼儿会把吃完的瓶瓶罐罐、饼干盒,用完的卷筒纸芯、保鲜膜纸芯,穿破了的衣服、鞋子,路边捡来的鹅卵石、完整的树叶等收集到我们美工区的分类盒中。这种经济实用的“低结构材料”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且收集起来非常容易,循环不断。
三、兴趣主导,触动幼儿美术创作的愿望。
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所以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是很要紧的事。”
1. 尊重幼儿的自主性,关注幼儿的兴趣特点。
在与孩子们的谈话和接触中,我发现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对自然世界充满了兴趣。因此,我会带领班级的孩子多亲近自然,呼吁家长们带孩子去“看看世界”,让他们对美的事物充满兴趣。
2. 激发幼儿的能动性,萌发幼儿美术创作的意识。
能动性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基本特性,也是构成主体性的基本特征之一。幼儿的能动性是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能动性强的幼儿思维活跃,积极主动,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孩子就会主动去探索、创造。如一次角色游戏活动中,“蛋糕店”的“老板”带着“服务员”热情地招揽生意,然而并没有顾客上门,于是“老板”来寻求我的帮助。看着他对“如何经营蛋糕店”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我给了他一个ipad,让他去看看现实中的蛋糕店是怎样经营的。“老板”带着“员工们”一起认真看了几组图片和一个小视频,他们发现蛋糕店的蛋糕种类多且漂亮,能让顾客一眼就喜欢上,环境布置也非常甜蜜,让顾客流连忘返。于是他们决定要把蛋糕店里的蛋糕重新设计,借助以前收集的一些饼干盒子、塑料花等材料做一个系列的花式蛋糕,还要把新款的蛋糕画下来贴在“蛋糕店”的墙面上,给顾客焕然一新的感觉。由此可见,当幼儿的能动性被激发时,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会得以保持,并促使他们不断探索,从而产生创造性的表现。
四、夯实基础,积累幼儿美术创作的经验。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要想实现质的飞跃,必须先做到量的积累,也就是要夯实基础。跟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我会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去发现美的事物,并用绘画、手工、欣赏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思。
1. 鼓励幼儿发现美。
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中提到:“解放儿童的空间,为他们创造活动打下基础,让小孩子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每当春天来临,我会让孩子们去校园里寻找自己最喜欢的花,并与同伴交流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通常孩子们会从花瓣数量、颜色、气味、生长环境等方面进行阐述,这无疑是一次美好的发现之旅,让孩子在欣赏美的同时产生了科学的认知,为他们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在一次“端午节”主题活动中,为了让幼儿对传统佳节有艺术性的认知,我们班开展了一次“寻找端午之美”的活动,让幼儿与家长在端午节到来之际去寻找大街上的变化。通过一周的寻找和发现,孩子们在集体交流时都显得迫不及待。有的孩子从粽子入手,发现超市里的粽子形状各不相同,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是三角形的,有的是长方形的。不少孩子表达了想要包粽子的愿望,有的孩子甚至提出要设计一个圆形的粽子。除了有趣的粽子,有的孩子还跟着大人去看了龙舟展,发现龙舟的颜色、形制都有很大的区别,有的龙舟很长很窄,有的龙舟很大且中间还有个小屋子等等。于是,孩子们认知端午的活动由“吃和玩”的方式转变成了“发现和创作”。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人受到美的感染越深刻,去创造美的欲望就越强烈。”要让幼儿对美的感染深刻,就必须要丰富幼儿对美的经验,带孩子去发现“美”。而发现美的过程也是一种欣赏美的过程,当他们的这种欣赏经验达到一定程度,创作的欲望就会油然而生。
2. 支持幼儿表现美。
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他们表现美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绘画和手工。然而很多时候因为技能的不娴熟,在作品呈现方面会有所欠缺,无法完整地将自己的创意展现出来。因此我利用晨间桌面活动、区域活动、美术特色活动、集体教学活动、幼儿自主活动等时间,对幼儿进行美术活动的指导,为幼儿美术技能的练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关于创造,陶行知先生认为:“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在幼儿美术创作活动中,教师要做一个有心的“园丁”,一个教育的智者,借助环境和资源的力量,在幼儿心中播下一颗创造美的种子,让幼儿去发现美、认识美,从而欣赏美、表达美,最终走向创造美。
参考文献:
[1]杨达,《最具教育力的22种幼儿教育思想》,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
[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