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一桐
摘要:探讨传统舞蹈编创的选材范围。传统文化之于现代社会的真实影响,是否可作为传统舞蹈编创的题材之一。
关键词:“标本性传统”、舞蹈编创、、当代性、现实题材
笔者的导师王玫老师在走访傩舞蹈文化时候曾经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提出这样的见解:“现在的问题不是艺术家怎么发展传统文化,而是怎么接受老百姓和生活率先发展变化了的传统文化。”导师的见解令我惊诧于生活中人和事物的变质往往是人们自己不自知的。因为当传统被认定为一个标本性的存在时,做传统文化创作的人往往就会“选择性失明”。这里笔者需要解释的是,标本性存在适用于做传统文化研究和复现的研究性人员。而传统文化的创作人才就不应死钻这一条路,那创作还能有何变数。就像舞蹈编创几十年一贯制的“选择性失明”,强行剥离传统之今天的活态,臆造传统的各种仪式样式,最终,出现大量见头便能见尾的批量性作品,映之今天便不真实,便难以令观者接受,因为传统和现代的纽带不复存在。所以当我们这些现代人去做传统文化的创作时应怎样去发展它,去做到“睁开眼睛”找自己的路,去规避作品与现代的脱节,规避传统的标本性框架,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笔者现下就读于新疆这片歌舞弥漫的热土之上,新疆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融合之地,艺术就像是一朵璀璨之花,在这片热土上开的绚丽而多姿。在此,龟兹艺术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存在。它对于笔者来说近乎有种变异的吸引力,现在还依稀能感受到作为观者在台下、在展览中、在研讨会上笔者的激动心情。所以最终笔者选择在研究生期间做龟兹艺术中的乐舞部分进行舞蹈创作。
一、“标本性传统”
文章开头笔者有提到在舞蹈创作领域,传统舞蹈的创作出现批量生产的现象。所以当笔者选择做传统文化进行创作时,如何做到不规避现实又能与传统对接是笔者思虑的首要问题。
对此笔者先做了关于“标本性传统”龟兹乐舞的研究。
首先,龟兹乐舞是龟兹文化中最负盛名的,这是因为:龟兹乐舞传入中原后,进入隋唐宫廷九部乐和十部乐,对中原乐舞影响最大;无论是文献记载,还是考古发现都留下了龟兹乐舞存在的可信证据,它是东西方文化相互影响的结果。
1.舞蹈方面:当下关于龟兹乐舞的研究国内近期有“龟兹乐舞的图像表达与教学呈现”学术成果展演在新疆艺术学院音乐厅,由基础训练组合、道具训练组合、编创作品三部分组成。据新疆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王泳舸教授介绍,乐舞研究小组先后赴新疆阿克苏地区的克孜尔石窟、库木吐拉石窟、克孜尔尕哈石窟进行了多次田野调研,考查石窟内与乐舞有关的壁画,并梳理了文献上当地人文历史及乐舞传播、交流的情况,试图最大限度还原壁画中的舞姿形态与运动轨迹,让遗存在史料、壁画上的龟兹乐舞“活起来”。而新疆艺术学院青年教师张鹏也在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下经历大量实地采风为新疆艺术学院学生编排了男子群舞《寻沙悟塔》。为龟兹乐舞中的男子舞蹈语汇及体态开发上做出新的尝试。
2.理论图志方面:关于龟兹乐舞的理论研究则有新疆艺术研究院李季莲老师的著作《新疆舞蹈》中简析了龟兹舞蹈样式主要有持具舞、健舞、軟舞、动物模拟舞、双人歌舞等。而同为艺术研究院的仲高老师则在他的著作《西域文化论集》中就龟兹乐舞所属的龟兹文化做了理论解析。如《中国石窟寺乐舞艺术》、《中国石窟——克孜尔石窟》、龟兹石窟与佛教历史 《新疆通史》研究丛书等都提供有大量有关龟兹乐舞的图像志材料。
二、此传统非彼传统
接下来回到我们生活的时代,当传统文化剥离开它原有的时空背景,去作为现有社会的存在之一,它是不是就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现实题材呢。如果是这样,那么传统文化的现实性通过舞蹈编创来表达,就必须面对题材所存在的真实时空,就需要进入我们当下表达时代特征以及构成,这才是传统文化作为现实题材舞蹈编创的价值所在。
笔者选择了传统文化龟兹乐舞来创作舞蹈作品,在笔者看来路不止是像前辈一样将石窟壁画中的样式进行复现整合这一条,也不止是将前辈们的成果做动作变形,而是在作品选材上就脱离开我们上面提到的“标本性传统”。笔者在与导师沟通的过程中,发现传统文化的当代性是被很多同行人忽视的,也就是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当下存在的现实题材,但我们仍然选择规避、选择“选择性失明”。笔者在构思作品结构时,就将龟兹乐舞对现实社会所造成的真实影响作为作品的第一考虑。笔者希望将关注点从大家都关心的石窟壁画、复现重组、整合演变转移到做这些工作的所有人们身上,进而再聚焦于个人也就是笔者自己身上,以大见小再以小见大的将“龟兹”这一传统文化的当代性表达出来。因为在笔者看来,龟兹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符号特征,无论是新疆本土还是外地来此的研究人员,包括笔者自己都纷纷争先恐后的奔赴其中。这已经成为一种现象,笔者认为这样一种现象也是创作的题材之一。
最后,笔者通过探讨创作思路的走向来阐释关于传统舞蹈编创中的题材选择。希望能与同行众人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1]王玫.传统舞蹈的现代性编创 [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
[2]刘建.无声的言说:舞蹈身体语言解读.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3]张素琴.刘建.舞蹈身体语言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