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的终极关怀与当代意义

2017-03-18 18:37姜压难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当代性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

姜压难

摘 要: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与发展的一个方向,旨在通过对文化艺术进行评析,表达其精神内核。马克思主义的终极关怀在于将社会、历史与人类命运建构联系,通过对文化的精神内核进行探究,洞悉文化多元发展与人类内在精神价值实现的相关性,这也是我国秉持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将其贯彻社会主义发展始终的重要原因。以下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继承关系出发,对其批判精神予以辨析,明确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精神主旨和理论内核,并探讨其当代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化;历史唯物主义;当代性;终极关怀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6-0072-0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内核,也是将唯物论和辩证法运用到历史发展的阶段性过程中,明确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并对社会结构的运动发展与变迁规律进行洞悉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历史唯物主义观念点的运用是其显著特征,表现为将历史意识与历史性反思、历史眼光与历史观念放置在同一个视域中进行探讨。具体来看,历史唯物主义所强调的终极关怀是人的自由解放,最终目的旨在强调人本关怀,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核心。在这个层面上,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研究内容实际上是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范围的一部分,强调将人的自由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变迁相结合,旨在推动人类精神文化与社会进步的整体一致性。马克思主义将文化放置在历史的视域中进行探讨,实际上是对文化功能性的强调。但是,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功能性的规约和界定不等同于工具性。马克思主义的人类研究与康德纯粹理性的研究范畴不相等同,而是将人看做具有社会性的人,将人的社会性置于理性之前,其文化观最终目的旨在强调将人的社会性以审美的、文化的与反思的方式进行探讨,促进审美与哲学反思性的同一性。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模式和理论框架,主张将社会发展与人类个体发展放置到运动、变化、发展的整体中进行探讨,排斥单一的空想性,将人看实在的人予以考量,强调人的主体性,并在主体性的基础上对人物形象予以塑造。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的过程中,在对人物进行批判时,注意结合人物所处时代与个人的特征进行分析,将剧作与小说中的人物做全方位的权衡,强调时代性与社会环境的特殊性,将人看作实在的人,而非將人符号化,这是在文艺批判的过程中秉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并对人的矛盾性与立体性进行辨析,最大程度上将人还原为个人,而非符号化的人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内容的重要方面即消费性批判,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将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相结合之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以辩证的观点看待社会发展与人类变革,承认科学技术的先进性与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作用,另一方面也摒弃将人完全置于消费关系中的观点,这是对人本性的复归,也是对人类终极关怀的追求。

三、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的价值选择与当代性

一定的审美是一定哲学关怀的体现,并最终表现为价值内核。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审美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继承,将人看作是历史发展的一个环节和部分,将人类全部实践看做文化的源泉和最终旨归,并在两个向度上强调人类文化的关怀:其一,在历史的向度上,将人类活动看做历史发展的有机构成部分,将人类与历史的发展进行辩证分析;其二,在现实的维度上,研究人类文化对现实生活的直接作用方式和作用效果,即强调文化批判的当代性,这也是我国将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作为文艺理论的重要思想路线予以贯彻的原因,其文化批判也直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历史和历史中的人的双重关怀。

结合马克思主义价值选择看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则具有一脉相承的性质。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的当代性强调将人的自由解放作为最终旨归,将人的自由个性当做对文化终极追求的方向,以审美的方式加强人与世界的联系,并促进人对世界予以认知,这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核心内容一脉相承,并作为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思想内核而存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与文化的繁荣建设,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更应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核心思想,这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与共产主义关怀在文化上的表现与延续。

参考文献:

[1]黄力之.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理论与马克思的文化思想及其延伸[J].中国社会科学,2012(04).

[2]陈娟.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8).

[3]孙乐强.马克思文化批判理论的历史生成及其当代价值[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

[4]田贵平,竟辉.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再解读[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

[5]肖香龙.文化自信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06).

猜你喜欢
当代性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工笔绘画中色彩的当代性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记者的时代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