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边城》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2019-09-10 07:22陈永红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23期
关键词:边城

陈永红

摘要:为了突出小说主要人物的命运,更深刻地表现主题,《边城》采取圆形结构、向心结构艺术,结合倒叙、衬托等艺术表现手法,使得整篇小说紧凑、集中而又感人至深。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艺术表现手法,领会作家的匠心,进而获得审美享受。同时,在这一引导、思考探究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主题表现及人物塑造  圆形结构  向心结构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占有重要的地位。《边城》是作家的代表作,被评论家李健吾先生誉为镶嵌在中国现代文学画廊中“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但在这篇文章的实际教学中,教师感到不好教。它不像别的小说具有紧张激烈的情节,因此学生普遍感觉这篇课文枯燥、没有什么看头。同时作者笔触宽广,描写了许多与中心人物、事件看似散漫、无关的内容,比如湘西的风景、习俗等等,学生普遍很难认识到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体会,对此谈谈几点思考。

一、《边城》的主题及文字重心

《边城》是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取材于作家故乡湘西,描写了一个风景优美的山城小镇茶峒。作家以饱含深情的笔触,给我们绘就了湘西特有的桃花源般的美好境地,“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安分乐生,质朴真诚,彼此关心,邻里情、同乡情、亲情、爱情、军民情,情感的醴酪滋润着这一方水土的人们。湘西也是一方自然净土,山清水秀,山峦苍翠,水流清澈,这一方天空湛蓝澄澈,作家用写意般的如椽之笔绘就一派动人心魄的风光。这样质朴醇厚的乡风人文、这方原始自然的青山绿水,哺育了如水流般青春纯净的少女翠翠。沈从文先生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边城》主要表现的是主要人物翠翠的悲喜爱情,作家倾心构筑世外桃源,唱出了一曲对纯真、执着的爱情的赞歌。这既是对作家生活的大城市物欲横流、尔虞我诈的彻底否定,又是对美好人性的追求与向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文《边城》节选自原作第三章节至第六章节。节选部分的核心内容是第四章节,写傩送与翠翠的相识、翠翠对傩送的暗恋与思念。这既是直接表现主题的重心文字,又为后文情节张本。

作家为了突出小说主要人物的命运,为了更深刻地表现主题,采取圆形结构、向心结构艺术,结合倒叙、衬托等艺术表现手法,使得整篇小说紧凑、集中而又感人至深。只有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些艺术表现手法,才能領会作家的匠心,进而获得审美享受;同时,在这一引导、思考探究的过程中,又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课文的圆形结构对主题表现的张力作用

关于小说素材所涉及的时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及其过程,二是小说文本中的叙述时间及其过程。前者是生活真实,是分散的、非典型的,是生活本身的本真状态;后者是艺术真实,是经过作家提炼和艺术加工的题材,是艺术典型化的过程,用以反映现实,表现一定的主题。

《边城》讲了这样一个凄美的故事:茶峒军营中的一个士兵与当地居民中的一个女子相知相恋并走到了一起,生下一个孩子取名叫翠翠。翠翠的父母双双殉情后,爷爷与孙女翠翠相依为命,摆渡为生。端午节翠翠与二老傩送相识,并饱受相思相恋的痛苦与甜蜜。船总顺顺想将翠翠许配给大老,翠翠却钟情于二老。大老、二老同时都看上了翠翠,用赛歌争取博得翠翠的芳心。大老得知弟弟心思后离家闯滩而死,二老内疚哥哥为自己而死,也离家闯滩。爷爷在一个风雨之夜离开人间,剩下翠翠孤守渡口。翠翠心中念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对比前述故事的流程与时间顺序,文本作者采取了倒叙、再倒叙的时间叙事方式,呈现的是这样的一个结构形式:“眼前的端午节→两年前的端午节→上一年的端午节→眼前的渡口。”外倒叙套着内倒叙,使得整篇呈现圆形结构形式,这在其他文学作品中是不多见的。这是小说最鲜明的特点,也是课堂教学中必须抓牢的一个重点,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借以廓清小说的思路与结构,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由混乱到清晰、对作者匠心的理解由木然到深刻。不少课堂教学案例也注意到了这些,但仅是一带而过,仅作一般性的教学处理,实在是文本资源的浪费。文本作者基于故事真实所进行的艺术处理、所构建的艺术真实、所呈现的圆形结构形式,究竟有着怎样的匠心呢?艺术真实所产生的艺术魅力究竟何在?其对于主题表现究竟有什么样的讲究与好处呢?

课文《边城》的情节是这样安排的。

节选的第三章节描写了茶峒码头端午节逮鸭子、赛龙舟的习俗,介绍了二老与船总顺顺的乐善好施.迷人的鼓点声翻山越岭传到渡口翠翠的耳边,勾起了翠翠对往昔的回忆。情节从“现在”开始,设置悬念,让读者心生好奇:翠翠与鼓点声、翠翠与端午节有着怎样的关联呢?那一点鼓声何以对翠翠产生那么强烈的召唤力,让她快速登上山头向遥远处眺望?读者不禁联想与想象:那鼓点声、那“水上名人”、那远处码头上的一切人与事,与翠翠有着怎样的过往交集?翠翠的这份心情与专注究竟执着于何人何事?第四章节叙事时间推到两年之前,写翠翠端午节到码头看龙舟比赛后焦急地等待爷爷,与二老意外相遇相识。二老安排人送翠翠爷孙俩回家,“但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有了这一层倒叙,读者恍然大悟:爱情种子扎根在翠翠心田,此时在翠翠的心中,已经留下对二老难以磨灭的印象。情窦初开的少女整夜失眠,心中从此装不下任何人了。这一章节是整个情节的核心部分。翠翠初识二老傩送,再也没有什么外在力量将二老从少女心中抹去,一个纯情少女的美好形象跃然纸上。第五章节作者将叙事时间推到一年之前。上一年的端午节上,翠翠与大老相识,船总和爷爷有意将翠翠许配给大老,翠翠表现得十分生气。这一层再倒叙,让读者进一步认识到,翠翠经历了感情的波澜,经历了爱情风雨的洗礼,对二老的感情更加重了。大老其实不比二老逊色,但感情就是这样的让人捉摸不透,翠翠心中再也不能装下二老以外的人了,一提到二老就笑,一提到大老就恼。第六章节,作者将叙事时间重新拉回“现在”,对渡客与爷女的争持、轿子迎亲的场景,通过翠翠的视角进行了十分细致的描写。这个场景给爷爷和翠翠的心灵带来深重的撞击,一首“娘嫁女”的曲子久久地在翠翠心头萦绕。

较之于平铺直叙,文本圆形结构的处理对主题表现、人物形象的塑造产生了艺术张力。在有限的文本空间内,倒叙、再倒叙,确定了小说的主题,即对青春、对美好爱情的礼赞,小说非节选部分后面的文字都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在有限的文本空间内,倒叙、再倒叙,让翠翠的形象鮮明、丰满地立于读者跟前,让我们都有似曾相识的感悟;起点于“现在”、收结于“现在”的艺术处理,鼓点声引起的澎湃的心潮、唢呐声所荡起的悲抑的涟漪,让读者对这对相依为命的爷孙未来的命运产生深深的愁虑。

三、文本向心结构对主题表现的作用

这里主要就课文文本内容进行相关分析。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师生常常觉得《边城》内容散漫,大段的节日场景、习俗的描写,翠翠与二老、大老的相遇相识,摆渡老人与渡客的争持,轿子迎亲的场面等等,非常松散,没有贯彻始终的主要情节,很难概括文本所要表现的主题。与主要人物翠翠看似无关的内容占了文本很多篇幅,即使是直接写二老与翠翠相遇的第四章节,也有很多文字写的是别的内容。因此,在实际教与学过程中,往往陷入泛泛而谈、不着要领的空洞分析之中,有的干脆略读处理。课文是例子,略读处理也未尝不可,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对课文的认识、处理仅停留在一般化层面,不该是应有的教研态度。更何况,《边城》还是名家的代表作。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课文《边城》的结构艺术与主题表现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思考与探究实践。节选的四个章节,表现的主题应是对纯真、恒久爱情的赞美与向往,这是文本的主旨与圆心;直接表现主题的文字是第四章节后半部分文字,即翠翠与二老的相遇、相争、相识与相恋,这是文本的核心与重心。文本其余的文字内容都是围绕圆心、重心展开的。这里试就文本看似与主题无关的文字与圆心、重心的关系进行一定的分析。

第一,第三章节为什么描写茶峒端午逮鸭子、赛龙舟的习俗与场面?一般性的理解是展现了一幅优美的湘西风情画。仅此而已吗?只要稍微细心探究一下,就会发现,作者告诉我们,最会逮鸭子的、最会划龙舟的,是二老,是“水上名人”!这是在暗示读者,翠翠看上的青年不一般,值得翠翠日夜思念,值得翠翠坚守这份情感。

第二,第四章节为什么用许多文字描写翠翠在码头边焦急等待爷爷?又为什么用许多文字写翠翠、二老的误会与争执甚至骂二老是“砍脑壳”的?这里,先要看第四章节后面所写的内容:翠翠意识到误会了二老,对先前怒骂二老深感愧疚,对二老派人送归心存感激,将好心肠的二老铭刻在心。在当天晚上,这个少女彻夜失眠。前后内容勾连分析就会看出,实际上作者用了抑扬结合、先抑后扬、抬高跌重的笔法处理内容。为何这样说呢?翠翠在因为等待爷爷而心生恐惧、焦急、烦恼的状况下初遇二老,能有什么好心情?所以也就极容易心生误会进而出口伤人,怒骂二老“你这个悖时砍脑壳的”。骂得越狠,后面翠翠就后悔、内疚越深。由此,二老能在翠翠心中留下深刻印迹,就不让读者心生奇怪、感到唐突了。

第三,第五章节写上一个端午节,首先用不少文字描写中秋节的热闹场景,这与文本主题及核心片断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作者用心理描写再现翠翠的内心感受:“故两个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极其平淡无奇。”“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翠翠对中秋节感到“平淡无奇”;上一年的端午节尽管有许多的恐惧、烦恼、恼怒,而现在留在翠翠心中的,唯有“甜而美”。实际上,作者用反衬的方法,突出主题,并暗扣第四章节的核心文字。第五章节后面的文字就很容易理解了,作者写翠翠与大老的相识,让读者明白,翠翠此时心中装的是二老,已经装不下大老等任何人了。作者依然用反衬,突出翠翠对爱情的执着,暗扣第四章节的核心片断。

第四,第六章节主要写了三个场景。一是爷爷与卖皮纸渡客的争持,用以表现主要人物翠翠的纯真;二是写轿子迎亲的场景,通过翠翠的视角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唢呐声将翠翠带到遥远的地方,表明翠翠思念的是二老,同时对爷爷的将来生活也有了自己的主张,即自己嫁出去了,接爷爷一起过日子;三是爷爷唱起了“娘嫁女”的歌曲,将翠翠的心思拉到甜蜜的过去、惆怅的未来。这个章节同样是在表现主题,同时暗扣第四章节的文字。

由以上的分析可见,文本的内容看似散漫,其实都紧紧围绕第四章节后半部分展开,突出表现翠翠对爱情的执着与坚守。

猜你喜欢
边城
家在青山绿水中
灰狼和山羊
塞翁失马
《边城》英译国内研究现状
熏风四月到天涯
《边城》
皈依真·善·美
《边城》人物形象分析
边城
边城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