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永军
摘 要:目前社会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大,优化课堂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成为一个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已经逐渐成为了广大教师的教学目标。因此,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我们需要对教学方法做出创新,从而使学生得到发展,达到优化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教学方法;高中物理;教学效果;巧设问题;直观演示;联系实际
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师的追求,学生的渴望,对于高中物理这样一门具有高难度的学科,如果按照“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势必会让学生感觉到晦涩、无趣,严重的情况下还会把学生带入梦乡当中。因此,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势在必行。下面,我将结合自身从事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创新教学方法,优化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巧设问题,优化教学效果
良好的教学效果往往是师生共同参与后达到的,问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既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也能够使学生高效学到知识。因此,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我们应当在课堂教学中按照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使学生主动去学习新的知识,从而达到优化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圆周运动》这一节时,首先,我通过在课件上展示自行车、钟表、电风扇等图片,对学生提问道:“它们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点?”引入了这节课的课题《圆周运动》。然后,我让学生观看了关于两个球运动的flash动画,对学生继续提问道:“如何比较物体圆周运动的快慢?”为学生引入了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并通过一些例题使学生明白了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之后,我安排了当堂检测,对学生进行了肯定和鼓励,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对学生还不太理解的知识点做了充分的解释。最后,我让学生谈了学习这节课之后的收获。这样,我通过巧设问题,使学生不断的解决问题,进而有了能够用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公式分析和解决具体情境中的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为后继的高中物理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大大优化了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直观演示,优化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出现不仅成为了教师重要的辅助工具,也成为了带动学生学习的重要武器。因此,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直观演示一些在实际情况下需要一定时间才能看到的物理现象或是无法使学生在课堂上看到的现实情境,让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从而达到优化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节时,首先,我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演示了“最美妈妈”吴菊萍伸手接住从10楼坠落的二岁妞妞的视频和跳伞运动员从高空跳下安全着陆的视频,使学生初步感知了物体的下落,同时为学生进行了爱心、责任的教育。然后,我让学生思考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的情况,学生很自然的猜到了三种情况,分别是重的比轻的快、一样快和轻的快。我让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通过实验对以上不同的情况进行了检验,使学生亲身经历了不同物体下落的快慢。之后,我对学生进行了演示实验,将牛顿管跟外界空气联通,让羽毛跟铁片从同一高度下落,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到了模型建立的思想与方法以及构建理想化模型的意义。最后,我和学生一同总结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这样,我通过对学生直观演示,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了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大大优化了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联系实际,优化教学效果
虽然高中物理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都极强的学科,但是它始终是从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发展出来的一门学科。因此,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我们可以将教材中的内容抽象到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当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达到优化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牛顿第二定律》这一节时,首先,我对学生说道:“‘肯尼迪’航海跑道场一百米,起飞速度为五十米每秒,弹射系统飞机具有四十米每秒的初速度,飞机加速时加速度至少是多少才可以?”引导学生猜想了飞机的加速度和哪些因素有关。然后,我通过带领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揭示了物理规律,使学生明白了a与F、m的关系以及什么是矢量关系。之后,我联系实际生活刹车距离、限速等为学生设计了一些习题,巩固了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最后,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了牛顿第二定律还有哪些应用。这样,我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物理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认识到了物理对科技、社会生活的影响,增强了学生把知识规律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意识,使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大大的优化。
总而言之,优化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效果是一个值得教师考虑的重要问题。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我们应当以学生角度为出发点,从多方面著手,创新教学方法,实现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黄水凤.新课标实施背景下提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三个维度[J].中学理科园地,2018,14(03):20-21.
[2]袁志明.创新教学方法优化高中物理课堂教学[J].华夏教师,2018(13):50.